岑参当兵史趣.doc
11页岑参当兵史趣 岑参当兵史趣 文人当兵,想混出点名堂那也不是件容易事怎么说呢,一帮五大三粗的人群里突然来了这么一个酸文人,都有些别扭不是?岑参本来就大器晚成,三十岁才中了进士(相当于现在研究生),本来可以舒舒适服在机关里混,可他却脑门子一热,居然去当兵了进了军营大院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想施展才华也是困难重重因为"骑不得烈马,拉不开强弓,这位唐朝的"高材生入伍多年,才混到曹参军(副营级参谋)、录事参军(正营级干事)之类的军职 岑参当然不是一般的人,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后来还真被"领导看中了可领导看中的当然还是他的文采,而不是领兵打仗的本领接下来,他先后出任安西节度史高仙芝幕府书记(军分区司令部正营级秘书)、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军分区秘书科科长),级别是上去了,可心里还是有些郁闷"安史之乱突发后,"转业回到地方的岑参,经杜甫等人的推举,任"中央直属机关的右补阙(副处级科长),后任嘉州(四川乐山)刺史(正厅级),不久罢官,客死成都他对塞外风光和戍边生活的描写极具特色,成为盛唐时代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如果说高适诗的显著特点为粗犷的话,他的诗应该说是雄奇,在雄奇瑰丽中洋溢着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豪情。
唐代西域出现了一大批以边功著称的名将,封常清便是其中的一位封对岑参有知遇之恩,也算知人善任,岑参几次提拔都是封极力推举的结果岑在给"首长当秘书时,免不了要恭维人家几句,否则以后提拔就会有问题啊!他献给封的颂诗中,多次称扬封常清的超越古人之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云:"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这是写封常清在边塞治军有方,致使那里的土著居民自动前来归降 在一般人眼里,封常清不战而胜,边塞安定,胜过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困难征讨岑参就非常佩服封常清这些,在《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中赞道:"吾君方忧边,分阃资大才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铁关控天崖,万里何辽哉烟尘不敢飞,白草空皑皑军中日无事,醉舞倾金汉代李将军,微功合可咳诗中称颂封常清在边塞战争中大获全胜,使辽阔的西域熄灭战火,唐军将士歌舞饮酒,一派太平景象于是诗人认为汉代名将李广的战功和封常清相比实在是太微小,只能令人讥笑这些话不仅言过其实,听着也有些"肉麻在人家手底下混饭吃,不这样说恐怕也不行啊!况且,这样写恐怕也不是他的本意。
感到"郁闷的不仅是岑参在中国诗歌史上,大约发端于春秋末期,首先是战国时楚大夫屈原,及至汉魏六朝,蔚为大观,遂成诗之主流,在中国文化史上,这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价值失落的标志,也是其价值张扬的表述春秋之际,作为中国社会最早一代知识分子的祭司或巫觋,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担当的神圣且举足轻重的角色功能日渐丧失,作为禁忌的身价也突然跌落,就在这祭司价值失落的历史嬗变中,诸侯世俗利益的需要以及长子继承制传统确实立,加之社会的动荡,值观念的更迭,一代新的拥有更大规模的士阶层崛起由一些草包将军把持的军营里,一个文人,哪怕你有再大的本领想施展,那也是一厢情愿的事 岑参是不幸的社会的动乱和世俗的利益为他提供了广阔的`机遇,然而再广阔的舞台也容纳不了这些文弱书生社会历史的运转永远不同意演员多于看客,于是无法挤上台去进行表演的,或是叹息,或是冷眼旁观;或是不屑一顾,或是评头品足;或是退舍一旁,树起君子之道,绝弃视听,锻冶人格,或是心怀郁愤,流落江湖,为生存计在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历史境遇中,郁愤情结日渐生成,或是得志前的忐忑,或是得志后的不适,或是永不得志的骚怨,统统地都被抒之于笔端,遂成历史流风 拓展阅读:【诗词鉴赏】岑参诗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品鉴赏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到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堆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美丽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
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关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入而落墨不多,这也说明依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无论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这是诗中又一处出色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无论恋恋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眺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激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亮独特,具有极深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马上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
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周啸天)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作品鉴赏 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边塞之作,奇气益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奇而婉,侧重在表现边塞绮丽瑰异的风光,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这首诗则是奇而壮,风沙的猛烈、人物的豪迈,都给人以雄浑壮美之感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特别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象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