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3(精品).doc
6页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亲自探求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环流形成三、课型和课时安排课型:新课讲授课时安排:本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材安排讲授课时是2课时第一课时讲授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课时就是本节课内容——热力环流四、教具准备实验的器材:一个组合装的瓶子,一根蜡烛,一个打火机下面是实验的简图: (本实验器材全部由本人自制而成,实验操作过程见教学过程设计步骤)幻灯片梗概:①案例资料 ②具体实验步骤 ③空气柱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式 ④学生实战绘图:假设A、B、C三地受热不均匀,那么大气会如何运动?⑤动画演示海陆风与城市风的形成。
⑥课堂小结 ⑦ 课堂巩固练习(两题典型练习:☆flash动画练习热力环流的形成(附件中有)☆文档练习:读北半球因热力原因造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图,回答:(1).在A、B、C、D四处用箭头表示出热力环流的方向2).B地的气温比A地___(高或低) (3).C处的气压比D处___(高或低)(4).高空的气压高低往往与近地面__ (相同或相反)⑧布置作业:课后实践活动——观察锅中水烧开时,如何流动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现象和知识,验证结果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4、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6、课堂练习法:设置典型练习题,巩固当节知识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时间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新课1.介绍大气运动的有关内容2分钟提问:1.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自学热力环流第一段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教学新课2.案例引入,复习气压有关知识4分钟播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马懿。
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的良机诸葛亮依计划将司马懿之众引诱入谷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提问:上天是怎样帮助司马懿的?有无科学依据?过渡:要解答此问题,应了解大气的运动,而大气的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热力环流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入气压的知识复,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作铺垫教学新课3.实验演示3分钟实验演示:1.实验步骤:①点燃蜡烛后用瓶子盖住②用手把侧边的瓶口盖住并观察蜡烛火苗③一定时间后放开侧边的手并观察瓶子内蜡烛火苗的变化2.问题思考:这个过程的蜡烛的作用是什么?在蜡烛燃烧后,瓶子里空气的热量和温度如何?随着实验的进行,瓶子里蜡烛的火苗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小结:实验中,用蜡烛作热源,目的是形成温差从实验中知道蜡烛的偏移是空气运动结果原因: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而形成的观察发生的现象,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回答问题通过直观实验演示,在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和思考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观察和探究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新课4.启发学生分析电脑课件中以空气柱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式(边讲边画板图)7分钟1. 指出图中若甲、乙两地受热均匀则大气无运动2. 指出图中近地面甲处是受热区,乙处是受冷区,问:为什么会有冷热差异?3. 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问:冷热不同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怎样运动?4. 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问:空气密度和质量大的地方气压将是大还是小?5. 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从而形成空气环流学生观察、领会,并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直观教学,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电脑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化繁为简,一环扣一环,加深理解教学新课5.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教会判断热力环流:根据哪儿冷哪儿热,热胀冷缩,环起来形成热力环流圈2分钟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边听,边做笔记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教学新课6.启发学生描绘热力环流原理图12分钟1.假设A、B、C三地受热不均匀,那么大气会如何运动?2.按照学生所描绘的图,简述热力环流过程。
3.分析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有何变化?4.小结:无论是高空还是在低空,同一水平面而言,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等压面凹下的地方是低压而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压也比低压的低气压数值小,气压低按要求画图,一名学生在黑板上作图,其余在下面作图测试教学效果,可以获取及时反馈,查漏补缺,并给予及时矫正使所学原理真正理解,并巩固深化教学新课7.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5分钟1. 引导学生完成“活动”和看“阅读材料”,并讨论和了解热力环流的具体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2. 动画演示海陆风与城市风的形成3. 引导学生分析,假如你是一位某一大城市的官员,如果只考虑城市风的影响,如何布局卫星城和一些有污染的工业?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其中第一、第二组讨论海陆风的形成和影响;第三、第四组讨论城市风的形成和影响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小结8.课堂小结1分钟总结: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运动(环流)思考、归纳、总结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练习9.课堂巩固练习(flash动画的热力环流形成以及上面提及的文本练习)3分钟引导、提示思考并鼓动同学自动请缨回答问题测试学生运用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布置作业10.课后实践活动1分钟观察锅中水煮开时候,如何流动?观察思考巩固知识七、教学板书设计1、板图设计:2、文本设计:3、实例:①城市风——热岛效应②海陆风③山谷风八、课后记1.知识和方法的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找出哪儿热哪儿冷,热胀冷缩,然后环起来,完成热力环流如:A B C 冷 热 冷 冷 D 热 E 冷 F ①确定冷热,热胀冷缩 ②环起来,完成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中气压高低的判断:Ⅰ水平方向上:(1)近地面,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较低(等压面向下凹);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密度增大,气压较高(等压面向上凸出)(2)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3)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如:上图②中ABC三点气压最高的是B;DEF三点气压最低的是EⅡ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如:上图②中BE两点气压高的是E★小结:要判断热力环流是否正确 :首先判断出哪儿热哪儿冷(题中未给出的,要根据已知条件推出,如白天,陆地比海洋热;白天,同一海拔高度,山坡上空气温度比山谷的要高;城市气温比郊区要高;同一纬度,暖流流经处气温要比寒流流经处高;若是给出等压线,近地面等压线向下凹处比向上凸处气温高),热胀冷缩;其次,环起来,完成热力环流2.教后反思:本课采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这些教学媒体的应用大大的弥补了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并以各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加强练习的反馈力度,巩固学生贵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