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耕作制度.docx
24页宋朝耕作制度 篇一:宋代的城市与农业 引言: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在其名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写道:“欧洲和别处一样,城市在创立和成长过程中都遇到同一个问题:城乡分工这一分工从未得到明确的确定,始终下不了一个定义沙漏可以翻个儿:城市使乡村城市化,乡村也使城市乡村化事实上,城市和乡村从来不会像水和油一样截然分开:同时兼有分离和靠拢,分割和集合更何况,直到十八世纪,甚至大城市里也保留某些农村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中有牧人、乡村警察、农夫、葡萄种植者(在巴黎城内就有);城市在城墙内外拥有一批菜园和果园;有的城市,如法兰克福、沃尔姆斯、巴塞尔、慕尼黑,还有更远的地方拥有三年轮作的耕地中世纪的乌尔姆、奥格斯堡或者纽伦堡响彻连枷声;街上任意养猪,街面变得泥泞,肮脏不堪,行人过街需要踩高跷或从一头到另一头搭木板每当交易会前夕,法兰克福居民便勿忙在主要街道铺上麦秸或刨花谁能相信,1746年威尼斯还有必要禁止‘在城内或寺院里’养猪?”[1]布罗代尔还提到了小城市的情况,它们刚从乡村生活中脱颖而出,其农业化程度更高,甚至可以说是“农村城市”,这些城市中出产有葡萄、葡萄酒、小麦、油、肉一类的农产品。
[2] 欧洲的城市如此,中国的城市似乎也不例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工商业和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进而导致在行政区划上出现了城乡分治,在户籍管理上也出现了城镇居民的“坊郭户”和农村居民的“乡村户”,城乡似乎已截然分开,这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影响直到如今,已有上千年但宋代城市中还有相当的农业成份,城乡居民的身份也并没有因为职业而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一)城市中的农业状况 1、皇家园林和私家花园中的农业先从一则诏书说起宋元丰七年(1084),诏:“旧制,荐新米麦之属,皆取于市,今后宜令玉津、琼林、宜春、瑞圣诸园及金明池后苑供具,其所无者,乃索之杂买务[3]荐新是宫廷中一年四季十二个月都要举行的大礼,主要内容是以新收获的五谷和其它时鲜果品等祭献祖先和神灵杂买务是官方的一个采购机构,“掌和市百物,凡宫禁、官府所需,以时供纳[4]以前,宫廷和官府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包括粮食等等物资,都是通过杂买务从市场上去采购的为了表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用于荐新的物品贵在新鲜,而从市场上采购的物品难以保证皇祐三年(1051),太常寺王洙言:“每内降新物,有司皆择吉日,至涉三四日,而物已损败。
用已损败的物品来荐新是有违礼制的,元丰元年(1078),宗正寺奏:“据太常寺报,选日荐新兔、藷藇、栗黄今三物久鬻于市,而庙犹未荐,颇违礼意[5]为了确保新鲜,元丰七年,发布诏书宫廷和官府所需要的用于荐新的粮食等物资,首先应该由玉津、琼林、宜春、瑞圣诸园苑及金明池后苑提供,没有的才要求杂买务购买由玉津园等所提供的粮食等项物资,在上和杂买务提供的物资有所不同,杂买务提供的物资取自市场采购,而玉津园所提供的物资则是自己生产玉津园等都是当时的皇家园林,也是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宫廷和官府的需要所进行的生产,构成本文所说的城市农业的组成部分之一 虽然用于荐新的物品数量不大,但种类较多《开宝通礼》所载,凡五十余物景祐二年(1035),定为28种,包括春孟月荐蔬,以韭以菘,配以卵仲月荐冰,季月荐蔬以笋,果以含桃夏孟月尝麦,配以彘,仲月荐果,以瓜以来禽,季月荐果,以芡以菱秋孟月尝粟尝穄,配以鸡,果以枣以梨,仲月尝酒尝稻,蔬以茭笋,季月尝豆尝荞麦冬孟月羞以兔,果以栗,蔬以藷藇,仲月羞以雁以獐,季月羞以鱼这28种之中,除了冰和来禽、雁、獐等野生动物之外,大多都是农作物和牲畜值得注意的是这28种都是“京都新物”。
[6]也就是说是京都本地所产 京都新物又是产自何处?从这则诏书可知,至少自元丰七年开始,用以荐新的“京都新物”系来自玉津、琼林、宜春、瑞圣诸园苑及金明池、后苑后苑等皇家禁地原本是赏花游玩之处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三月十五日诏宰相、近臣后苑赏花,第二年之后,即雍熙二年(985)后苑赏花便成为礼制每年的暮春时节,都在要后苑赏花,三馆学士都必须参加[7]一些文人学士,往往视有幸在后苑赏花为殊荣 园苑除了具有一般园苑所具有的供人游玩的特点之外,农业在其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作为一个国家职能部门,从有关的职官设置便可以看出其机构的性质玉津、瑞圣、宜春、琼林四苑园,由主管农业的司农寺负责,“掌种植蔬莳以待供进,修饬亭宇以备游幸宴设[8]也就是说,四园苑在提供游玩的同时,还负担有农业生产,提供农产品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加强对园苑的管理仁宗天圣三年(1025)三月,臣僚有这样的议论:“宜春、琼林苑、玉津、瑞圣园,有殿宇、池亭、田土及管下小园池至多,全籍干力使臣监领近年多是皇亲或势要子弟陈乞勾当,不能总领课种、修葺,是致园苑荒废,岁课不登乞依刘承珪、谢德权奏请,四园苑各差三班使臣一人勾当,更不许陈乞。
[9]从臣僚的这些议论中也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在这些园苑中的地位 四大园苑中,玉津园的农业特色最为突出玉津园位于开封府城南的南熏门外,夹道为两园,园中有闵河水支流贯穿又名南御苑,建于后周显德年间,是四园苑中最早的一座园林,宋朝因之[10]内有方池、圆池原本为车驾临幸游赏之所也是皇帝藉田所在地这里有一支由军校兵隶及主典组成的266人的服务队伍,以三班及内侍监领主要任务是“岁时节物,进供入内”,为此,这里种植了大量的农作物,仅麦子的种植面积就占据了园的一半面积[11]玉津园中还种有桑、稻等农作物这既可以从当时人留下的许多诗词歌赋中得到反映[12]也可以从宋朝皇帝的行踪中得到说明每年仲夏麦收时节,皇帝都要亲自前来观看麦子收割[13]宋太祖、宋真宗、宋仁宗等都留有幸玉津园观刈麦、观种稻、观稼的记录除了麦、稻等大宗农作物之外,这里还种养了各种奇花、异果、珍禽、怪兽最值得注意的是园中养象所内来自交趾的的几十头大象,为此园内种植茭草15顷,用以“秣象”[14] 瑞圣园在景阳门外道东原名含芳园,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名瑞圣园以三班及内侍监领,军校兵隶及主典,凡212人主要职责也是“岁时节物进供入内,孟秋驾省敛谷。
瑞圣园与玉津园一样,除园林部分外,“旧有隙地,异时主者垦为公田,岁藉其收,以备常用”有人请求于御苑空地内种植以奉祠祭,具体做法是“择上腴之地,播五种之种,谨耘耔之法,慎登获之勤,每春种秋敛之??至于果蔬之类,皆须苑 囿之植,外尽庶物,内将至诚,达其令芳,以介福禄??”[15]宋真宗和宋仁宗也曾多次驾幸瑞圣园观稼或观刈谷 和玉津园、瑞圣园相比,宜春苑和琼林苑则更多的类似于后世的动物园和植物园,赏玩的意义多于经济的考虑宜春苑,又名东御园,位于朝阳门(新宋门)外道南,三班及内臣监领,军校兵隶及主典人数共290人,主要职责是“每岁内苑赏花,则诸苑进牡丹及緾枝杂花七夕、中元,进奉巧楼花殿,杂果实莲菊花木及四时进花入内[16]琼林苑,为款待进士之所在顺天门大街,面北,与金明池相对两旁有石榴园、樱桃园之类,各有亭榭??柳锁红桥,花萦凤舸,其花皆素馨、末莉、山丹、瑞香、含笑、射香等闽、广、二浙所进南花有月池、梅亭牡丹之类,诸亭不可悉数[17]宋人晏殊的诗句“三月扬花飞似雪,内园佳树绿成荫”,描写的就是琼林苑的景象不过除花卉、果树等园艺植物之外,这里似乎看不出有更多的农业生产的迹象 金明池位于顺天门外,是一处水上乐园,最大的娱乐项目是水上争标,但也是一处养鱼垂钓去处。
其池之西岸,亦无屋宇,但垂杨蘸水,烟草铺堤,游人稀少,多垂钓之士,必于池苑所买牌子,方许捕鱼,游人得鱼,倍其价买之,临水砟脍,以荐芳樽,乃一时佳味也[18]另一处比较重要的养鱼场地则是外城濠护龙河,刘攽有一首《观鱼》诗描写的就是在护龙河捕鱼的“壮观”场面:“清濠环城四十里,蒹葭苍苍天接水使君褰帷乘大舸,观鱼今从北阙起开门渔师百舟入,大罟密罾云雾集小鱼一举以千数,赤鲤强梁犹百十刘攽还有一首《城东观鱼》的诗,其中也有“东城水深色如黛,居人来过不知爱,……万鱼挂网同时急,赤鲤长大犹人立” [19]的诗句可见当时城区的的渔业资源是很丰富的 四园苑及金明池和护龙河分布在东京城四周,与郊区接壤,里面含有农业的成份不足为怪就是在皇宫大内也有农田的分布其中又以后苑最为集中后苑本是皇宫帝妃们宴游之处,然而,农业场景却随处可见这些地方也就成为皇帝及其大臣们了解农业、体察民情、观察庄稼,甚至进行农事实验的场所史书中有多次关于皇帝及其大臣在后苑观稼的记录如,大中祥符五年(1012),宋真宗在向江、淮、两浙推广占城稻的同时,就在后苑玉宸殿等地对小香稻、占城稻做过许多试验和观察[20]次年七月,召近臣观嘉谷于后苑,有七穗至四十八穗,绘以示百官。
[21]同年七月二十九日,诏辅臣观粟于后苑御山子天禧二年(1018)十月又在玉宸殿召近臣观刈占城稻[22]天禧四年(1020)七月十一日,诏近臣及寇准、冯拯观内苑谷十月二十九日,又诏皇太子、宗室、近臣、诸帅赴玉宸殿翠芳亭观稻,并以稻分赐来宾[23],来宾中是否有宋祁(998—1061)不知,但宋祁有首诗名“赐禁中所种稻米”仁宗景祐二年(1035)还在后苑建造了专门的观(一作亲)稼殿,用以观种稻[24]皇祐五年(1053),又于苑中作宝岐殿,用以种麦仁宗在对辅臣们解释作宝岐殿的用意时说:“朕新作此殿,不欲植花,岁以种麦,庶知穑事不易也[25]宝岐殿之得名可能就与麦有关传说东汉张堪为渔阳太守,有惠政,童谣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26]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丙戌,召辅臣观稼后苑[27] 出于观稼赏花的需要,宋代的皇家园苑中,都保留着相当大的农业份量以艮岳为例,里面不仅移栽有枇杷、橙、柚、桔、柑、榔、栝、荔枝之木,金蛾、玉羞、虎耳、 凤尾、素馨、渠那、茉莉、含笑之草,还有参、术、杞、菊、黄精、芎藭等药用植物,以及禾、麻、菽、麦、黍、豆、秔、秫等粮食作物[28] 皇帝观稼是把它当作一种了解农业,体察民情的方式,而被邀参与观察的大臣,则视之为一种荣耀,他们在游玩之后,往往借助于诗歌记录了游玩时所见所感,从中可以规见当时园苑中农业之一斑。
比如从仁宗天圣八年(1030)八月九日,宋祁“侍宴太清楼”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当时后苑中除种植有水稻之外,还有橙子、菊花、水禽、鱼类等[29]宋祁“赐禁中所种稻米”诗中有“霜茎矗秀纡宸玩,玉粒凝甘剰禁储”[30]句,说明宫殿四周都有稻田,并且收获颇丰又从嘉祐二年(1057),刘原父与同乡好友欧阳修的唱和诗中,得知后苑稻田的种植面积很大,有“种稻满滮田”的句子[31] 观稼之外,皇帝和大臣们另一种参与农事的方式就是所谓“藉田”藉田始于周朝,以后历代相承藉田虽然名义上为天子亲耕之田实际上是一处较大规模的国营农场又因地处城近郊区,而成为城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宋代的藉田中也得到体现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下诏于京城东南划出千亩土地作为藉田,设置藉田令一员,将先农坛迁入其中,在东南角建神仓,选拔士兵中有农事知识的人为藉田兵第一任藉田令由郊社令辛公佑兼任辛公佑请求在旧钹麦殿规地为田,引蔡河水灌溉其中,并种植果树蔬菜,冬季还负责收藏冰块,一年中所有祀祭用的祭品都要由藉田来提供藉田上的产品首先是用来荐献,而后是进御,还有富余的话,则用来卖钱,以支付其它的一些杂费开支,剩下的就上交内藏库藉田上还修建了用于耕作人居住的房舍和牲口棚。
[32] 皇家园林之外,城市中还散落着许多私家园苑据学者考证,宋代开封有名可举的园苑就至少80处以上,[33]除皇家园林之外,大多为各级官吏所拥有这些私家园苑本是士大夫用以休心养性之所,故山水之间点缀的多为异花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