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课时.pptx
18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三课时 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 说说你的依据 默读“三味书屋”部分,画出描写先生的语 句,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人物的 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 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 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 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 ,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 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 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 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 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 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 生 你说我说: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讨论,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 作者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 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 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 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 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三 味 书 屋 这是鲁迅上学的私塾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三个故事 : 鲁迅制作了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 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 读书时,读一遍书,思考 一个问题同学 们很赞赏,纷纷仿效起来 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 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 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 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 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 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 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 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 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 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三 味 书 屋 这是鲁迅当初上 学时的座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写了百草 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的读书学习比较一 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异同 在“我”的眼里,“百草园”“三味书屋”同样都充满了“无限 的趣味”,但“百草园”“三味书屋”确实是两个不同的生活空 间在百草园中,“我”的生活是随意而充实的,每天所面对 的都是一个五彩缤纷、神妙莫测的世界。
而在三味书屋的生 活,则是有限制的 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 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 ”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 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 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 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题《旧事重 提》之六),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 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 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 ,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 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 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 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 的“小花”,来排遣寂寞第二,《小引》还说明, 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 《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 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 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 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
所以鲁迅把这美 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 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 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