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阅读对于教学的价值和意义.doc
4页传统阅读对于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朱虹在互联网时代,习惯了通过百度等搜索工具找到十万个为什么的答案;在娱乐互动丰富 的年代,习惯了声光电去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捧起一木书、反复咀嚼一篇好文章,这种 传统的阅读方式还需要吗?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乂是什么?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阅读却可以让我们体验无限的生活,拥有更智慈、勇敢、开放和 生机勃勃的生命;对于教师而言,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生成思想、完善知识结构、充实教学资 源库,从而使得我们的课堂更添魅力,有效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进 而带动学生的共同成长尽管捧•着书籍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式,但它的内涵却历久弥新,我 们依然可以在时光的迁徙中去靠近和拥抱它关键词:传统阅读 生成思想 完善结构 充实资源库一、传统阅读的完整性能有效补充现代网络的碎片化信息传统阅读需要静下心来阅读好书籍和好文章,在阅读的同时需要读者感悟、思辨、研究, 这样的阅读能从某个角度给予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完整性相比而言信息化时代的信息更多, 但信息过于碎片化、内容良莠不齐,很多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欠缺1、 阅读经典有助于教师生成思想,让教学充满底蕴。
1920年,胡适曾开列一份《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己备中学生阅读 从《诗经》《论语》,到《史记》《汉书》,从陶渊明、李白,到欧阳修、杨万里,皆入其选 1923年,清华一批学生出国留学在即,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梁启超开列一个有关国 学的书目同时梁氏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 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古今中外,那些典范性、奠基性的著作,那些能穿越时空传递真善美、智慧和能量的著 作,这就是经典如《论语》中的语录多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这些人类的基本问题没有 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所以阅读它仍然能给我们一些借鉴和启发距今也有两千年的柏拉图 的《理想国》或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今天的人们阅读它们,还是能发现其中的大智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备课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构建的,单凭教科书和应试的备课资料, 那么课堂教学就容易陷入知识点的现象堆砌,教学十年如一日,我们自己的知识大厦一直漂 浮着,经典阅读有助于我们找到根基,生成穿越现象的思想,让教学也能经受时间的考验, 有一种生命力2、 阅读和历史课堂相关的参考书、历史纪实书籍能有效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任世江所著的《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就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供了教学参考。
此书中,他精心选择了与高中历史有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并结合专题教学针对有效地解析、 补充史实、并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让我们一线教师对于这套现用的教材有了更广更深的感 悟、思辨和研究威尔•杜兰所著的《世界文明史》几乎涵盖了每一时代、每一国家,涉及到政治、经济、 宗教、哲学、军事、音乐等诸多领域,教科书里的知其然都能在这一套书中知其所以然,让 教师有效地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面对学生的诸多为什么也能娓娓道来而这部历史著作经 纬兼顾、分析与综论并用的写作手法,也让教师学习如何在课堂上深入浅出,论从史出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作者兼具了刘知己谓史家须具“才、学、识” 三长,通过对精炼的史实的分析,史论结合阐明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规律,并用生动的文笔 表达出来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科书上只是交待明清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 群体,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但关于其缘由并没有交待,这会有一些 逻辑上的突兀和知识的断层这本书中则有这样一段素材可以作为补充说明:在城市里,行 会是主要的社会组织行会以工商业中的行业为纽带,是买卖人和手工业者的互助组织商 人常常背井离乡,他们与自己的宗族己经非常遥远了。
当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失业破产袭 来的时候,他们比宗族关系中的小农更孤独因此,以“行”为主干的同业内部联合互助就 成为一种社会需要,而同业往往是同乡行会多以“会馆”、“公所”名,借此以助济“业中 失业、贫苦、身后无备以及异籍不能回乡,捐资助棺、酌给盘费、置地设冢”等等同样举这本书中的例子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大一统思想在早期儒家中已经存 在,但经过董仲舒之手而更能契合专制君权的需要书中介绍道:孔子与“邪辟之说”的对 立,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大一统的归指是“一统乎天子二秦始 皇实现了大一统,但他并不急于找到一种合适的理论来说明大一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 他所看到的,只是大一统取代分封的磅礴行进在他手里,理论是落后于历史的而汉武帝 则不同发生在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可以说是历历在目他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因 此,历史和理论在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里重新获得了统一此外阅读史景迁、李文森等国外汉学家的作品,他们的视角和背景会别树一帜和更具包 容性,因而作为备课也具有了新颖的角度和广博的视野在设计一堂课之前,我会阅读至少1木相关的历史纪实类的书籍,作为一种思路的启发 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课的备课中,我阅读了陈敦德的《新中国外交照片解读》一书。
在此之前,关于现代中国外交的资料太庞杂让人不知何从下手,这本书让我找到了支点:从 当代中国外交照片展现中国崛起我的课堂导入环节是从当年(2013年)的一则新回入手: 寒冷的俄罗斯迎来了尊贵的中国客人从专机舱门开启的这一刻起,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 平和夫人在公开场合的风度仪态,完全呈现在世界聚光灯之下,彰显出中国外交的崭新面貌, 也展示了自信开放的大国形象这则热门新闻和一张点击率高的新闻照片一下了吸引了学生 眼球第二环节给出了几组外交照片,结含课本和学案,让学生以新闻发言人和记者提问的 形式梳理了基础知识第三环节是“大国面对面”,一是从横向选择了美国、口本两个自身 具有影响力又和中国历史互有交织的国家,分析了中美、中II问题的焦点和对策,进而总结 概括影响大国崛起的因素二是从纵向看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外交的变与不变,并提出了开放 性的问题“我们的外交目标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才能更有利于中国崛起? ”第四环节是本课 的情感升华:伴着背景音乐《我和你》,一组新中国外交史上的珍贵照片让学生感受着中国 崛起靠日己也离不开世界音乐想起,图片一张张浮现,学生也仿佛亲眼见证这一令人日豪 的过去,而此刻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中国梦的理想。
学生课堂专注的目光和目光中凝 聚的情感,以及课后的反馈让我知道这堂课能些许埋下或灌溉他们心中的梦想3、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充实教学的资源库,为魅力课堂的实现提供可能性1)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为备课提供一个角度和视野,让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尽管是创设的情节、熬造的人物,感受性的语言,但一切有成就 的作家的作品都是以小见大,其中能窥见时代风云和历史脉络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 就是这样一部带有认识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作品,虽然内容大抵是童年回忆中的“城南旧事”, 但是它的境地并不是狭窄的鲁迅的文学作品就能折射出20世纪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当赵太爷的儿子进了 秀才的时候,阿Q要申明,他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这虽然是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但却逼真 地反映了传统家族制度下的心态一个人的发迹,不仅可以光宗耀祖,而且可以光彩惠及全 族这就可以作为宗法制的素材补充一些人物传记,通过这个人物可以管中窥豹,人物生活的历史背景也可以了然那么该 历史人物可以作为相关课堂的线索我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一课堂比赛中, 教科书涉及到了 “五四风雷”、“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企作与北伐战争"三目的内容,史 实多。
我采用了用李大钊的一生来串联课堂,他的早期人生经历也能带着1口1顾“旧民主主义 革命”的历史,以此切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话题,而李大钊的人生大抵吻合了本课的历 史阶段,通过饱满的人物形象、丰富的人生故事、磅礴的爱国热情让这一课不仅知识与能力 上学生获得了史实;也让学生从人物史实的了解过程中掌握线索和阶段特征,培养了方法; 更用历史人物的情感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阅读美丽的文字有助于教师生长出高质量的课堂语言好的课堂,除了思想的严谨、内容的饱满、结构的完整,还离不开驾驭课堂的语言美 丽的课堂语言无疑增加课堂的魅力指数阅读关丽的文字有助于教师生长出高质量的课堂语 言还是以陈旭麓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为例,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过去描述封 建社会的长期性,经常使用“停滞”、“阻滞”、“迟滞”三个词比较起来,后一个词似乎更 恰当些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 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 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 明显的转变迹象主要是:(一)星星点点,互不联系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二)徐光 启、李之藻、宋应星、李时珍、方以智等人的科学思想的出现;(三)黄宗羲、唐甄的民主 思想如流星过夜天。
此外,还有后来出现的《癸巳类稿》、《镜花缘》、《红楼梦》这些东西 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气象,产生过明亮的火花但是,它们在总体上又是微弱的,不能突破 封建主义的硬壳一直到龚自珍,还只能是“药方只贩古时丹”在中国,新东西的出现只 能在鸦片战争之后这段带有文学性的描述,把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特征描述得淋漓尽致, 说明史实的同时带有语言美教师一般会根据教学思路将完整的课堂分成儿个板块或篇章,以此来展示课堂的空间感 或时序性,进而带领学生渐渐走入桃花源在一节对外公开设的听课中,主题是《新文化运 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课教师以胡适的一首诗《希望》中的诗词取了三个小标题:标 题一“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标题二“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标题三“明年春风 H,祝汝满盆花”,把木课分成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过程、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三个悠扬的篇章,让听者如沐春风二、传统阅读可借助网络时代的多样化信息进行补充和整合1.网络信息可以补充传统阅读,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库I阿络上一些很好的纪录片、新闻资讯、名家讲坛等能作为视频和图片资料进行补充,比如《大国崛起》《夏兴之路》……我自己的一堂随堂课《开辟新航路》,就借鉴了纪录片《茶, 一片树叶的故事》,用“茶叶”这枚符号作为中西方交流的信物,其中的一段人文性的介绍 作为我的课堂结尾: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做一-味解毒的药方。
几千 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曰的饮品它步入了唐朝诗人的殿堂,它成为游牧 民族的生命之饮它藏进僧侣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口本,并在那里上升为一种生活的信 仰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它丰 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雅的礼仪,并跟随LI不落帝国的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它走过漫长 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 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2.网络信息可以作为一个触点,启发我们通过阅读完善信息,使得我们的专业结构进一步 挖深很多专业微薄、上的文字也能作为传统阅读视野的补充,当在微薄上看到了片段信 息后,再借鉴书籍阅读来进行专业性挖掘,对事物的看法和感悟思辨就能更深如我关注的 “东方历史评论”微薄,有一则提到“《耳语者》是一部揭示斯大林时代普通苏联人家庭生 活的口述历史它第一次深入探索了斯大林强权体制之下,普通人窒息的生存状态和扭曲的 内心世界通过这个引了,我就去阅读了这木书,让我对斯大林时期的历史进行了从社会 史观角度、口述史角度的知识整合而对于人生层面,里面倡导的道德的坚守也是有所启发 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 I」作为“世界读书LI”,但事实上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