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教育史思想发展_图文.doc
16页外国教育史1、外国古代教育•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世界文化的摇篮;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机构繁杂;教育方法简单;知识是统治阶级的专利;文明及文 化教育源远而不流长古巴比伦学习工具:泥板书学校:泥板书舍(其中负责人称为“校父”,教师称为“专家”,助手称为“大 兄长”,学生称为“校子”)学校教育:寺庙学校(分为初级教育,教授读竺和高级教行除了教授读写还有 文法等)古印度梵文;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1, 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为主;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师统称为古儒2, 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性平等;寺院是当时的学术(神学)研 究中心古埃及文字书写工具:纸草学校分类:宫廷学校;僧倡学校(寺庙学校)【学术中心】职官学校;文士学 校教育方法:灌输和体罚• 古希腊教育:希腊思想家所提倡的四大德: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古风时期斯巳达教育1,教育特点: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重视女子教育2, 教育内容: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3, 18岁的公民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学习,年满20岁开始接受实战训练,30岁正式获得公民 资格雅典教育1,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2, 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后进入文法学校(读写算)和弦琴学校(音乐,唱歌 和朗而);13岁左右,一方面留在文法或者弦琴学校,一方面进入体操学校(角力学校);18-20 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20岁获得公民资格古典时期智者派的教有贡献(普罗塔哥拉等人)一智者是当时最早的职业教师1,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贡献: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以及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的 流动;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可智者提出了“七艺” 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和辨证法;希腊化时 期1、 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得到传播2、 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从雅典转移至亚历山大利亚城3、 希腊的初级学校发生蜕变,小学的内容由多方面的教育变为仅仅局限于读写算的教育4、 中等教育面临帅问,体育馆被文法学校所取代;而教育内容尤其强调文学教育,忽视体育 和美育5、 出现芝诺和伊壁鸠鲁创办的哲学学校古希腊思想家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1, 教育目的论:培养治国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2, 德育论(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道 德,提出知德统一【知识即道德,培养道德就是教人知识,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但人 的道德就是知识也是不完善的,因为人的道德还有发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3, 智育论:认为除了要学习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莒种实际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几何,天文和算术;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将天文,几何和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科目的人 苏格拉底方法:讥讽一助产术一归纳一定义(苏格拉底方法的优点是不讲现成的理论硬性灌 输或强加于对方,而是与对方.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 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
这种方法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 贝L为后也的教学法所吸取;但是该方法要求受教育者必须有探求真理和迫求知识的愿望和 热情;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积累一定的知识,否则问答将无法进行柏拉图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 的三个里程碑1, 学习即回忆,认为知识存在于人的灵魂中,人在出生前久已经具有关于一切事物的知识 了当灵魂与肉体结合后,由于受到惊吓,这些知识暂时遗忘了,后来接触到感性事物, 才重新“回忆"其被遗忘的知识因此学习是一个回忆的过程,而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 东西2, 《理想国》【柏拉图在公元前386年创办学园后逐步写成的,书中阐述对理想整体和理想 社会的追求】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在天赋与教育的关系上,他更重视教育的作用; 在儿童的发展上重视早期教育,提倡“寓学习于游戏”;在人的发展中重视节制和和谐; 将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后四艺)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 的手段之一;但是理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用一个刻板的模子铸造人,忽视个性发展亚里士多 德1, 灵魂论与教育: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灵魂评价:灵魂论说明人也是动物,人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他们与生俱来,采用不承认主义 或企图消灭他是违反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界是联系的;人的理性是由低级的形式发展而来的, 是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2, 教育作用论形成人的三个要素是:天性习惯和理性;他认为教育能够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 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该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的雏形, 也是卢梭划分自然、事物和人为教育的张本)3, 白板说古罗马的教育共和时期(希腊罗 马时期)1,教育形式: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2,学校系统:一种是希腊语为主的希腊式学校,另一种是拉丁语学校(7-12岁为初等教育 就读小学,12-16岁为中等教育就读文法学校;高等教育就读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帝国时期 (基督化 罗马时期)1, 教育目的,改培养雄辩家为忠于帝国的公民和官吏2, 学校管理,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文法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3, 教师官吏,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对教师的控制4, 统治阶级不关心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变化较大(文法学校的教学趋向形式主义化,教学 与实际脱节,实用学科减少),高等教育受政治影响最大(把培养演说家变成培养官吏)古罗马的思想家西塞罗1, 主要著作:论雄辩家2, 认为雄辩家最本质的特点是进行得体的演说3, 雄辩家的教育内容:要有广博的学识,要在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 要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4, 雄辩家的培养方法:练习(其中最主要的练习是写作)西塞罗主张 雄辩术与哲 学并重;其拉 丁文学和文 体对后世影 响深远昆体良1, 主要著作:雄辩术原理;论雄辩家的演说2, 教育要研究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3, 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4, 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5, 班级授课制的萌芽教师的要求:德才兼备;对学生要宽严相济;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要 懂得教学艺术,教学应当简明扼要,明白易憧,深入浅出;教师要注意儿 童之间在能力、资质、心性方面的差异昆体良独尊 雄辩术,不提 哲学;更为重 视道德教育;奥古斯丁1, 基督教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把哲学用在基督教教义上,从而创立 了基督教宗教哲学体系的神学家和哲学家;2, 原罪论;禁欲主义教育哲学称 为西欧中世 纪教会教育 的理论基础, 其影响既深 且广西欧中世纪教育基督教教IJ1, 教育形式,机构:修道院(圣本尼迪克);修道院学校氛围内学和外学,内学是毕业后 将终生做圣职的人,外学是只为学习知识,学习后仍为俗人2, 教育内容: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天文,几何,算术,音乐)3, 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4, 教育思想:世界观(上帝是万物的本源),儿童观(原罪说,要控制儿童的邪恶本性就 必须惩罚他们的肉体,压制欲望),知识观(神学是最高的学问),目的论(传播教义,争 取信徒,教育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封建主贵 族的世俗 教育宫廷学校: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1, 欧洲最著名的宫廷学校:法兰克王宫宫廷学校(校长,阿尔琴)2, 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学习方法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骑士教育1,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 和技能2, 三阶段:出生到七八岁为家庭教育阶段;七八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14到21岁为侍 从教育阶段,重点是学习“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3, 这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木领, 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中世纪大 学的形成 与发展1, 中世纪大学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如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法国的巳 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2, 从组织上看,中世纪大学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自行组合而成的团体3, 从管理上看,大学最初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学校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4, 从领导体制看,中世纪大学分“先生”大学【巴黎大学】和“学生”大学【波隆纳大学】5, 在中世纪大学,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设 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新兴市民 阶层与城 市学校的 发展1,城市学校并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例如由手工业行会开办的学校被称为行会学校,由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学校被称为基尔特学校2, 从领导权上,逐渐由行会或商会向市政当局转移3, 从内容上,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 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这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容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从培养目标上,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城 市学校虽然主要是初等学校,但也具有一定的职业训练的性质社会和文化基础世俗教育机构和内容教会教 育机构 和内容教育特点影响和贡献拜 占 廷教 育在文化上继承了希腊 古典文化遗产;在封 建化过程中始终存在 比较强大而统一的中 央世俗政权高等教育:君士坦丁堡 大学修道院 学校和 座堂学 校1, 直接继承和保存了 古希腊,罗马文化 教育遗产2, 因世俗生活需要发 展了世俗教育体3, 教会文化教育体系 与世俗的文化教育 体系长期并存1, 对东欧产生 了重大影响2, 对西欧也有 很大影响(尤 其是意大利 的文艺复兴)阿 拉 伯 教W以伊斯兰教为中心 的,但具有强烈的世 俗性1、 昆它布:简陋的初 级教育所,2、 宫廷学校和府邸教 育;3、 学馆是学者在家讲 学的地方4、 清真寺是教徒做礼 拜的地方,也是重要的 教育场所。
5、 图书馆(赫克迈图 书馆;伊勒姆图书馆, 科尔瓦多图书馆)尊重教师,重视教育, 教育机会比较均等,神 学与实用学科并存,教 学组织形式多样和多方 面筹集资金以保证教育 发展数学家穆萨创立 了代数学,阿拉伯 数字的发明;阿拉 伯人在文化上儿 乎是白手起家,在 融合东西方文明 的基础上,形成了 具有自己特点的 伊斯兰文化教育 体系2、 外国近代教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1,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贵族性;宗教性2, 意大利人文主义:弗里吉奥,维多利诺(快乐之家)和格里诺3, 北欧人文主义:伊拉斯谟(主张人文主义基督教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代表作是《愚 人颂》,《基督教君主的教育》和《论童蒙的日由教育》)维夫斯(《知识论》是文艺夏兴 时期最彻底的教育书籍;主张将基督教与人文主义结合起来,认为一切教育接应引导到虔敬,应在学生心中确立圣经的威信)莫尔(英国,乌托邦)4,北欧人文主义和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异同差异1,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世俗性,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则十分强调虔诚与道德的价值2, 政治背景的不同,教育的政治功能也不同相同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