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伤寒论方剂汇总收集.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x****妹
  • 文档编号:248543283
  • 上传时间:2022-02-0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1.4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品资源·实用参考品文档整理 | 借鉴参考Summary compilation 伤寒论方剂汇总计量考:1斤=250克 两=15.625克 升=200毫升 合=20毫升 撮=2克 1铢=0.7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 蜀椒1升=50克 葶苈子1升=60克 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5克 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10.甘草干姜汤: 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 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麻黄附子细辛: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白虎汤: 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大承气汤:大黄四两,芒硝一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小承气汤: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大黄二两,枳实四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N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n5#y据网上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对汉今度量衡计量单位换算方法说法不一,比较权威性的有:1.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方剂学?在“古今药量考证〞一节中说:汉代“一两约合现代的9g(三钱),一尺约合六寸九分,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二合(200 ml)"。

      又说:“古方一剂等于现在的三剂药,如直接的折算,可按一两约合了3g(一钱)计算〞伤寒论讲义?“古今剂量折算表〞中有类似的记载,并云“凡云假设于升者,假设作容量计算,以折合60 - 80 ml为宜〞等2.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金医要略语译?云秦汉时一两为今之6.69g3.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谓东汉一两折合为今13 .92 g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15 .6 g 5.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 .6 g6.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每斤合248 g(一两合15 .5 g),新莽时期每斤238 g(一两为14 .875 g),东汉每斤合220 g(一两为13 .75 g)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郝万山先生在?汉代度量衡的转化?一文中,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更为可信: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郝万山先生的观点是:“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_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

      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根本上一样的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方: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目前临床多如此用药,所以现在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伤寒论?原方一次服用的药量,而我们现在多数汤剂是分两次服用,尽管是将原药煎煮两次兑在一起后再分两次服用,但第二煎的有效成分实际上估计是比较少的,这从药液的汤色上就可以看出,否那么?伤寒论?原方也就不会只煎煮一次了。

      此外,?伤寒论?在桂枝汤服用法之后还有这样的说明:“假设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假设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假设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假设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如果以原方服用三剂计算的话,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的用量就是135 g,甘草90 g大枣36枚,现在的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原方一天药量的九分之一;以二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六分之一;以一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原方“假设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的话,现在的一服也仅相当于原方一服的二分之一多一点如此小的剂量,估计是不太容易出现“一服汗出病差〞的何况现在的病人也不太会每个人都能做到“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所以其疗效就会大打折扣`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在小柴胡汤中,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换算成今天的g,其中柴胡125 g,黄芩45g,人参45 g ,半夏50g,甘草45 g,生姜45 g,总量355g,加大枣12枚,用水2400 ml,先煮取1200 ml,去渣,煎至600 ml,每服200 ml。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现在教科书小柴胡汤中的剂量:柴胡24 g,黄芩9g,人参9 g ,半夏9g,甘草9g,生姜9 g,总量69g,加大枣4枚 就算剂量搞不准,有争议,大枣的大小总不会有多大变化吧,为何减至4枚? 当年,何绍奇曾就类似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再如石膏的用量,?伤寒??金匮?均有“鸡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照现在这样的药量折算那么为一两,而且还是16两归斤的一两,实折今31.25克,去掉尾数,那么为30克鸡子大一块石膏,今日实秤为50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却用鸡子大一枚,比白虎汤的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从前,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姜老也觉得不适宜,他开玩笑说:“可能汉代的鸡蛋比现在小,但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EPs@?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Pdy}. 请问各位高手在临床上应用经方时,剂量如何掌握? 名医张仲景临证用药中,对药物的煎煮及服药方法非常重视,现就?伤寒论?中仲景药物煎煮及服药特点窥析如下药煎煮方法据情各异  1.先煎:如麻黄汤的“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

      葛根汤的“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栀子豉汤的“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  2.后下:如大承气汤的“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一般规律是从药物质地出发,先煮质厚味难析出之厚朴、枳实,后纳味易析出之大黄,再纳易溶之芒硝为充分发挥药效,认为有些药不宜久煎,如气味芳香之品,有些那么宜久煎,如矿物类  3.加清酒水煎:如炙甘草汤的“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药用清酒煎煮,可增强疏通经络利血脉的作用  4.浸渍而不煎: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以麻黄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或不煎煮,而以麻沸汤(滚开的沸水)浸泡,少顷绞汁即饮,是取其气,薄其味,使之利于清上部无形邪热,而不在泻下里实之法  5.去滓再煎,如和解剂中小柴胡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方用去滓再煎之法,是取其气味醇和,且有和解少阳枢机之功,它如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和剂的煎煮法亦如此药物的不同服法  仲景从病势、病性、患者体质强弱等不同情况出发提出许多服药之法,如:  1.桂枝五法:其一啜热粥,益汗源,助药力;其二温覆加被以助发汗;其三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其四小促其间,缩短服药时间,以维持药物体内浓度;其五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可谓集服药法之大全。

        2.得吐者,止后服如栀子豉汤类的“得吐者,止后服〞,即服药后正气得伸张,驱邪外出故作吐  3.得快利止后服如大陷胸汤的“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表达出仲景治病时时顾护胃气,护养正气,祛邪而不伤正的预防思想  4.以白饮和服如五苓散的“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即药后多饮水,以使出汗,共奏化气利水、通里达表之功  5.顿服如干姜附子汤的“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方中附子生用,取其破阴回阳之力更强,一次顿服,使药力集中,回阳效果迅速〞  6.服药次数随证变化如黄连汤的“昼三夜二服〞;桂枝汤的“半日许,令三服尽假设病重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等等  作者体会以上为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药物煎法、服法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深入体会,以便更好地在临证中应用古今方剂用药剂量求真古今名医方剂中,用药剂量颇具特色,其间蕴义深刻,疗效卓著分析其处方用药,各药量该大那么大,该小那么小,君药大可至数两,数倍于常规剂量,佐使药却可小至几分通常是药味少而用量精当,力专效宏一定之病有一定不移之剂量,量变那么方变法亦变,治病亦变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煎服药法乃为因人之强弱、因病之轻重而调节用药量的重要途径,故而有仲景与东垣等不厌其详的煎服药法。

      中医处方用药不应乱填剂量,使治病失去法度而疗效不佳中医两千年历史,形成了一套以阴阳五 为根底的辩证施治、理法方药较为完态的科学理论体系业医者以之为准绳用于病,而实际效果较之理论是相差甚远,今医尤甚纵览古今,各大医家及名间名医治病效果那么远在芸芸众医之上究其因,其超人之处多在处方用药上,尤以用药剂量之妙不可言余就读中医大学时,教师们来以授方剂中用药剂量之机括,屡次询问也模糊其词不得而知,所学的常规剂量屋平安保守量,以后用此常规剂量于临床,多难获得显著疗效故而查览古今医名方,深思穷究,明解从医十余年之疑惑,乃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