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碧岩录》公案1.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382573345
  • 上传时间:2023-11-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8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碧岩录》公案1-3义解---原觉法师《碧岩录》公案【一】 ——达磨廓然原文:梁武帝问达磨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廓然无圣对朕者谁达磨遂渡江至魏帝后 举问志公陛下还识此人否此 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遂遣使去请莫道陛下 发使去取阖国人去他亦不回义解:梁武帝问达摩,“什么是最究竟的宇宙真理呢?”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梁武帝在问达摩之前,心中早 已有了答案之所以要问达摩,有两个原因:一、是想考验达摩; 二、是想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再深入提高禅机的特点,主要是体现在应机接引上的达摩也知道梁武 帝心中已有自己的答案了,为了使梁武帝从真理与非真理的纠结 中摆脱出来,也为了使梁武帝本来自在无碍的心,不被自己制造 的所谓的真理限制,达摩在此就应机回答“廓然无圣”廓然”就是一种潇洒从容、无拘无束的宽阔境界;“无 圣”就是没有真理如果梁武帝能够明白达摩的意思,从此就可 以从所有的相对状态里摆脱出来,恢复到本来纵横无碍的天然宽 阔境界如果大家想详细了解这种境界,最好看看我注解的《金 刚经》尤其是第二十七会以后的内容梁武帝没有明白达摩的用意,误认为达摩所回答的“廓然无 圣”就是没有宇宙真理其实,达摩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告诉 梁武帝一个只能在脑海中思索的逻辑理论,而是直接想把梁武帝 接引到真理所描述的真实境界。

      梁武帝没有领会达摩的用意所以接下来,梁武帝又站在 “有”、“无”的相对角度问达摩“对朕者谁”,意思就是问: 达摩你既然说没有宇宙真理,那你达摩这个人有没有呢?此时,梁武帝心中早已胸有成竹因为无论达摩回答的是 “有”还是“无”,他都有理由把达摩问倒如果达摩回答 “有”,梁武帝就会问:既然你达摩是存在的,为什么真理会不 存在呢?因为没有真理就不会有世间万物,更不会有你达摩呀! 如果达摩回答“无”,那梁武帝就会问:你明明站在我面前,怎 么能说没有呢?这不是睁着眼说谎吗?但是,达摩既不回答“有”,也不回答“无”,而回答“不 识”这一回答给梁武帝一个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了最后, 也许是梁武帝把达摩当成疯子或骗子了,就不再理达摩了,达摩 只好无趣地走了其实,达摩所说的“不识”,与前面所说的“廓然无圣”是 同一个意思就是提示梁武帝,要从相对的状态中摆脱出来相 对的状态是有无数种的,此时梁武帝只是站在其中的两种上了, 也就是“有”与“无”、“真理”与“非真理”达摩从梁武帝那里走后就去了魏国,后来辗转到了少林寺, 事后梁武帝将此事说与志公其实,当时志公的开悟程度并不次 于达摩志公应当时的机缘,继续接引梁武帝,就问“陛下还识 此人否”?字面的意思就是问:梁武帝,你对此人还有印象吗? 如果陛下在人群中遇到达摩,还能认出来吗?由于梁武帝根本就没有重视达摩,自然也不会有很深的印 象,所以就说:“不识”。

      但是,志公所说的“还识此人否”是 一语双关:一个意思指的是识不识达摩这个人;另一个意思指的 是识不识得达摩所要表达的境界而梁武帝此时所说的“不 识”,指的却是不认识达摩这个人如果与当初达摩所说的“不 识”一致,那这个“不识”,就是识得一切了,也就是达到“廓 然”的潇洒从容境界了接下来,志公继续应机提示梁武帝说,“此是观音大士传 佛心印达摩真的是观音大士吗?如果摆脱相对的束缚,是观 音大士又何尝不可呀!但是,此时梁武帝却还是站在相对的角度去理解,这样就真 的把达摩当作观音大士了所以,梁武帝很后悔,于是想派人去 请达摩可是请来又如何呢?还是不能契悟达摩所说的境界呀!所以,志公又方便说,即使派全国的人去请,达摩也不会回 来的真的这么难请吗?其实,志公所说的全国的人,指的是梁 武帝心中所有的相对知见用相对的知见去理解无相对的境界, 是永远也理解不了的!下面我们再看看雪窦禅师为这个公案所写的颂词:圣谛廓然,何当辨的?对朕者谁,还云不识因兹暗渡江, 岂免生荆棘阖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中相忆休相忆,清 风匝地有何级!义解:开悟成佛的境界本来就是一切现成,何苦偏要站在相对的角 度去分别呢?如果不能体悟,再度一次也一样不能识得。

      只有摆 脱相对的荆棘枷锁,才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像渡江一样到达解 脱的彼岸否则,即使用尽所有的心计也无济于事这样只能是 千古万古与佛隔山相望了,再怎么思念又如何呢?不要再思念了,围绕大地而起的清风,可有什么相对的极限 吗?“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碧岩录》公案【二】 ——赵州至道原文:赵州示众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 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时有僧问既不在明 白里护惜个什么我亦不知和尚既不知为什 么却道不在明白里问事即得礼拜了退义解:赵州禅师给大众开示说:要想解脱开悟并不是很难的,只要 摆脱相对的限制与束缚就可以了只要有言说,就会有分别选择, 无论最后所分别或选择的是什么结果,只要住在这个结果上,都 属于住在相对的境界中了只要是通过分别、选择而思索到的答 案,都不是最究竟的由于有了答案,因此,自己会觉得明白了什么东西了其实, 所谓的“明白”与“不明白”,都是站在相对的角度,在分别与 选择中所制造的感觉而已老僧是不住在“明白”的境界里的, 你们还想追求“明白”的感觉吗?赵州是既不住在明白里,也不住在不明白里因为,无论明 白还是不明白,都只是虚妄的感觉而已,都不是最究竟的。

      当时有一僧人问:“既然连明白与不明白都不是最究竟的, 那还追求什么呢? ”赵州禅师说:“我也不知道! ”注意:大家 可千万不要认为,赵州禅师是被那个僧人问得无言以对了其实, 赵州禅师的“不知道”,就是最好的答案那个僧人接着又问:“既然和尚回答不知道,那就是明白自 己是不知道的,为什么却说自己不在明白里呢? ”意思是:如果 不在明白里,应该连自己不知道也不应该明白呀?赵州禅师说:“你向我提问,就像把石头投入水中一样,自 然会激起浪花,有感就会有应那个僧人不能领悟禅师的意境, 只得施礼告退了《碧岩录》第一、第二这两则公案,分别是从“有”与“无”、 “明白”与“不明白”这两种相对的角度,来接引后人达到无相 对状态的,从而为将来证得般若智慧打下基础这两则公案即使 参透了,也不是彻底圆满地成佛了,只是接引人又上了一层台阶 而已有”与“无”是站在物理角度方便说的;“明白”与“不 明白”是站在心理角度方便说的赵州所说的“不知道”,就是 佛经中所说的不思议境界,这是道之体;而后面所说的“问事即 得”,指的是道之用;其中的“得”就是道之相相”是以显 性形式存在的,而“体”与“用”都是以隐性形式存在的体、 相、用本是三位一体的,单独地拿出任何一个,都是不究竟的, 也是不可能单独拿出来的。

      如果体、相、用能够潇洒运用,就是圆满成佛了我这也是 属于方便说法,如果认为真的有个能用的与被用的,那就已经被“用”给用了参!《碧岩录》公案【三】一一马师不安原文:举马大师不安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日面佛月面佛义解:一天,院主发现马祖道一禅师心里不安,这样也不舒适, 那样也不舒适,就问大师“尊候如何?” “尊候如何”这句话 是一语双关的,一个是问大师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另一个是问 大师修行火候如何,也就是问大师修到什么境界了这个公案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摆脱了相对束缚后的内心境 界,也就是开悟成佛后的心理感受而前面的一、二两则公案, 讲的是开悟后的心理状态大师说“日面佛月面佛”到底什么是日面佛、月面佛呢?“日”“月”所代表的是相对状态;“佛”代表的是圆满 地解脱开悟的感受日面佛月面佛”就是无论处于什么状态 都正好,就像我在“什么是佛”那篇讲法里所说的,“成也风 云,败也风云”一样到此境界,好也正好,不好也正好;开 悟也正好,不开悟也正好与前面的“这样也不适,那样也不 适”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此境界,是既可以舒适,也可 以不舒适舒适也正好,不舒适也正好至此,就是彻底圆满 地解脱自在了所问的“尊侯如何”中的“尊侯”,是同时既问身体也问 境界,所代表的是横向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所答的“日”“月”,合起来正好是光明的“明”明”所代表的 就是明白开悟日、月分开也是光明的日、月所代表的就是 分也光明,合也光明分”代表多,“和”代表一,正好对 应“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一语双关的提问而其中的“如 何”,指的是具体情况,其实指的是纵向解脱所回答的“面佛”,也正好对应所问的具体情况如何,“面 佛”就是见到佛了,也就是成佛了问”是纵横圆满的问;“答”是纵横圆满的答,正好都是一一对应的很多人都误认为,禅机都是毫无章法地胡言乱语,答非所 问其实都是很合理的,而且又很有章法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