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讲现代生物学在中国植根-中学生物教学论文~.docx
11页第五讲现代生物学在中国植根-中学生物教学论文〜第五讲现代生物学在中国植根〔民国时期(1912〜1949))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至1949年,现代生物学在中国逐 渐扎根,并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尊定了初步基础民国初期,在北京、武昌、南京、广东、成都、沈阳 等6处相继成立了高等师范学校,并在这些学校中设立博物 部或农科1921年秉志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了第一个 由中国学者主持的大学生物系不久,高等师范学校都先 后改为大学而博物部或农科的有关部分也都发展成为生 物系一些大学的地质系也进行了古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 工作在此期间,一批中国生物学家到各个大学任教,他 们在各大学的生物学系、地质系和医学院、农学院有关系 科的创办和建设中,做出了贡献如在北京大学先后有钟 观光(186 8〜1940,植物分类学)、张景钺(1895〜1975, 植物形态解剖学)、杨钟健(189 7〜1979,古生物学)、林 (1903〜19 81,植物分类学)、雍克昌(细胞学)、崔之兰 (1902〜1970,组织学)等在清华大学有吴棍珍(植物分 类学)、陈桢( 1894〜19 57,遗传学)、李继侗( 1897〜 1961,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戴芳澜(1893〜1973, 真菌学)、汤佩松(1903〜,植物生理学)、赵以炳(19 09〜 198&生理学)等;在燕京大学有胡经甫(1896〜1972 ,昆 虫学)、李汝祺(1 894〜?,遗传学)等。
在北京协和医学 院有林可胜(1897〜196 9,生理学)、张锡钧(1899〜1988, 生理学)、吴宪(1893〜1959,生物化学)、马文昭(1886〜 1 969,组织胚胎学)、冯兰洲(1903〜]9 72,寄生物学)等, 在前中央大学(包括其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 有秉志(1886〜1965,动物学)、胡先马肃( 1894〜1 968, 植物分类学)、钱崇潮(1883〜19 65,植物分类学)、伍献文(1900〜198 5,鱼类学)、蔡翘(1 897〜?,生理学)等; 在浙江大学有贝时璋( 1903〜,实验生物学)、罗宗洛(1898〜1978,植物生理学)、张肇骞(1900〜1 972,植 物分类学)、蔡邦华( 1902〜19 83,昆虫学)、谈家桢 (1909〜,遗传学)等;在武汉大学有张(1884〜1950)、高尚荫( 1909〜、病毒学)等;在山东大 学有童第周(1902〜1 979,实验生物学)等,在中山大学 有陈焕舖(1890〜1971,植物分类学)、朱洗(19 00〜1962, 实验生物学)、张作人(190 0〜,原生动物学)等当时客观 条件十分困难,经过中国学者的艰苦奋斗,大学中生物学 科建设初具规模,成为当时中国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培养出不少专业人才,对以后中国生物学事业的发展有着 深远的影响。
民国初年,中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的生物学研究机构1914年,留美学生任鸿□等人,在美国发起筹备,于1915年 1月在国内发行《科学》杂志10月正式成立了 “中国科 学社”,传播科学知识,提倡在中国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生 物学家秉志就是发起人之一1918年,中国科学社总部从美 国迁回中国上海,不久又迁南京1922年8月,由中国科学 社委托秉志、胡先马肃和杨铃(18 93〜1933)筹建的中国第 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一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正 式成立秉志任第一任所长,研究所的任务是研究、培植 人才和普及推广科研成果研究所分为动物学和植物学两 部分,秉志兼任动物学部主任,胡先□任植物学部主任 (后由钱崇満继任)研究所着重于中国动植物的调查、分 类研究,同时也进行一些生物的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方 面的研究,并出版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丛 刊后来分为动物和植物两部,分别汇集动植物研究成果至1942年为止,动物学部共发表论文112篇,植物学部也 发表论文100多篇国外许多研究机构常与研究所交换论 文研究所还培养了大批生物学家国内许多著名生物学 家都曾在该所工作过1928年,由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 化基金会集资,在北平建立了静生生物调查所,由秉志任 所长(后为胡先马肃),并由他和胡先马肃分别主管动物学 部和植物学部。
调查所的主要任务是调查中国北方动植物 区系调查所岀版了《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1 929年在 南京筹建了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其主要任务是陈 列从全国各地送来的动、植物标本,同时也作些动植物的分 类研究1934年,该馆改组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 所长王家楫(1898〜1976)出版了英文刊物“Si nensia”, 刊载该所研究成果1944年在四川北碍中央研究院动植物 研究所又扩大分成动物和植物两个研究所,动物研究所由 王家楫主持,植物研究所由罗宗洛主持1944年中央研究 院又在重庆建立了医学研究所筹备处,1946年迁上海主 任林可胜,代理主任冯德培(1907〜)1929年北平研究院 成立了动物学研究所、植物学研究所和生物学研究所(后改 名为生理学研究所)动物学研究所由陆鼎恒主事,其工作 偏重于北方和沿海动物的调查和分类研究植物学研究所 由刘慎愕(1897〜1975)主事,其工作侧重于北方和西部地 区的植物调查和分类研究生理学研究所除进行生理学、 细胞学等问题的研究外,还开展中药的生理作用的研究, 先后主事的有经利彬和朱洗1931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四 川北硝)成立了生物研究所(1937年春因经费困难停办),从 而为中国调查研究西部地区的动、植物建立了基地。
这些 先后建立的生物学研究机构和在南京的中央卫生实验院、 中央农业实验所,以及各大学的生物系和农、医学院的一 批生物学研究力量,彼此配合,作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 特别是对中国动植物调查和分类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五讲现代生物学在中国植根-中学生物教学论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内大部分科研机关和大学 都被迫西迁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战争爆发第一年即 迁往四川北硝,其在南京的三座大楼和动植物标本楼,全 部毁于日军炮火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在战争爆发 的前一年,即已迁往陕西武功,动物学研究所则迁往云南 昆明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先迁往广西阳朔,历经千 辛万苦,才勉强在四川北硝安置下来没有搬迁的静生生物 调查所,却成了日寇筱田部队的大本营在战火中,各研 究机关和大学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动植物标本,损失 惨重在这个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科研经费和设备匮乏,科学家生活极端艰难困苦,这一切都给生物学研究带来巨 大损失尽管如此,许多热心祖国科学事业的生物学家,仍然坚持工作西迁后的科研机关和大学生物系,很快就 结合本地区特点,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 清华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在大普集,北平研究院在 昆明西山,中央研究院在重庆北硝,浙大在湄潭,西南联 大在昆明,均称人才之胜,弦歌不辍。
20世纪20年代以来,生物学各专业学会相继成立1925年,北京博物学会成立(北京),出版了英文的《北京博 物学会通报》;19 26年,中国生理学会成立(北京)翌年创 办英文版《中国生理学杂志》,附有中文摘要;192 9年,中 国古生物学会成立(北京);1930年,中华水产生物学会成 立(厦门);1933年,中国植物学会成立(南京);1934年,中国动物学会成立(庐山)到1936年,植 物学会有会员140人,同时还有以大学生物系和研究机关为 主的11个单位的团体会员动物学会成立时约有会员50 人,到1 943年,有会员212人,到40年代末,已增至348 人在中国现代生物学发展的早期,生物学家面临的首要 任务是对中国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最早从 事这方面工作的是钟观光他在1918〜1921年对中国的植 物种类和分布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足迹遍及北京、 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 川、河南、山西、河北等省采集标本达数十万份1919 年,胡先□在浙江天台、雁荡、松阳、龙泉、小九华山、 仙霞岭,经过遂昌、开化、建德、遂安至东西天目山,也 釆集了大量标本从此开创了中国学者自己采集标本并用 现代方法进行分类学研究的历史。
192 2年以后,胡先马肃、钱崇潮先后主持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工作,组织 进行了华东和沿长江流域各省的植物调查研究工作1928 年,胡先马肃主持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派员到华北 和西南各省调查研究,建立标本室,定期出版汇报和图谱 这两个研究机构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声誉的植物分类学研究 中心分类学在中国兴起,成了生物学在中国首先发展起 来的一个学科领域形成了一支有相当水平的植物分类学 的研究队伍胡先□是中国现代富有成就的植物分类学家 之一他一生发表了 1个新科,6个新属,一百几十个新种 钱崇潮主要研究华东植物,涉及分类、区系和植被等方面 陈焕铺主要研究华南植物,主攻樟科、胡桃科和山毛樺科 植物,发现了几十个植物新种此外,吴棍珍对华北植物, 刘慎愕对西部和北部植物,裴(1902〜1969)对马鞭草科 和药用植物,方文培对西部植物和石南科,孙雄才对唇形 科,林□对龙胆科和菊科,耿以礼(1897〜1975 )对禾本 科,郑万钧(1 904〜1983)对裸子植物,张肇骞对菊科、堇 菜科、胡椒科,秦仁昌(1889〜1986)在蕨类植物,陈邦 杰(1 907〜1970)在苔蘇植物,李良庆、饶钦止(1900〜)在 淡水藻类,曾呈奎(1909〜)在海水藻类,戴芳澜和邓叔群 (1902〜19 70)在真菌类方面都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 得一定成绩。
1941年在四川万县磨刀溪首次发现一种罕见 的裸子植物,经胡先马肃、郑万钧等研究,确定它与日本 大阪大学古植物学家三木茂所发表的两种化石同为1属植 物并给以新的种名(M etasequoiag lyptostrobo ides),中 文名为水杉研究论文于1948年发表,引起各国生物学家 和古生物学家的普遍重视在动物分类学方面,昆虫与农业和医学关系非常密切, 很早受到人们的注意邹树文(18 84〜1980)和秉志于1914 年和1915年,分别在国外发表了昆虫学的研究论文胡经 甫从20年代起就从事昆虫学研究,所著《中国昆虫名录》 (1941出版),历时12年,全书6卷,4286页包括在中国发 现的昆虫25个目329个科,4968属,XX9种是中国昆 虫学的巨著之一陈世骥、邹钟琳、关福桢(189 8〜?)、蔡 邦华、杨惟义(1897〜1972 )、刘崇乐(1900〜1969)、柳支 英、何琦、朱弘复(1910〜)等对昆虫分类都进行了系统的 工作同时,朱元鼎、伍献文(1900〜1985)、陈兼善、张 春霖在鱼类分类上,方炳文,张孟闻(1903〜)、刘承钊(1900〜1976)在两栖类,寿振黄(1899〜196 4)、任国荣、 郑作新(1906〜)、傅桐生、常麟定在鸟类和兽类,王家楫、 戴立生、张作人、倪达书等人在原生动物,陈纳逊在腔肠动 物,陈义(1900〜1974)在环节动物,董聿茂在沿海甲壳动物, 张玺(18 97〜1967)在沿海软体动物,沈嘉瑞(19 02〜1975) 在华北蟹类,陆鼎恒在海蜘蛛都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以后 的工作开拓了道路。
在古生物学方面,结合地质学调查开 展了中国生物化石的研究,周赞衡在山东白垩纪植物化石, 孙云铸(1895〜1979)在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李四光 (1889〜1 971),对□科动物化石,赵亚曾(1898〜1929)对 腕足动物化石,杨钟健(1897〜1979)对中国北部及云南脊 椎动物化石,俞建章(1898〜1980 )对中国石炭纪的珊瑚化 石,以及斯行健(190 1〜1964)对陕西、四川、贵州的植物 化石都有系统的研究和论著发表1929年12月裴文中 (1904〜1982 )在北京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