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 文化研究毕业论文下载.doc
17页文化硏究论文-论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内容提耍】本文论述李商隐诗的隐秀特征指出其诗多托物寄情,亦物亦人;借史兴怀,亦 古亦今;以仙喻世,亦道亦俗,故诗多复意重旨在感情表达上多潜气内敛,回 肠九转,而以复辞重言出之;近体则多采用近离远合,点情染景,翻转透跃,宕 出远神等手法,因而脉络婉曲,含蓄蕴藉而其诗歌语言卓绝、独拔,兼秀句连 篇及一气转旋之妙李商隐诗的艺术特征,朱鹤龄以为“沉博绝丽”(《李义山诗集序》),冯浩则 拈出“繁艳遥深”(《玉溪生诗笺注序》),似皆不如“隐秀”二字《文心雕 龙•隐秀》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 工,秀以卓绝为巧可见“隐”就篇章而言,即诗外有“重旨”、“复意”, 含有双重或多重旨义;而“秀”则就语言而论,即诗句应须“独拔”、“卓绝”, 篇中有警策或形象鲜明的特出的字句孙联奎《诗品臆说》云:“含蓄大多用比兴贺裳《载酒园诗话》云:“魏晋以 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可见比兴是李商隐诗旨义含隐的重要手段李 商隐诗善以物态暗示人事,托物性兴寄人情,借物理以象征心志,口大多摹状而 不即,托意而不离;不即不离而又若即若离,境象迷茫,旨义含蓄综观六朝比体,多思想浮薄,殊乏情致。
初唐继六朝绮丽之风,亦只是摹写物象, 无有寄托李畴比物多至120首,未脫齐梁其《莺》诗云:“芳树杂花红,群莺乱晓空声分折杨吹,娇韵落梅风写靡清弦里,迁乔暗木 中友生若可翼,幽谷响还通/全诗立意平浅,用事落套,不见诗人性情,有 比而无兴而李商隐《流莺》云:“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喙岂 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幵闭时曾苦伤春不忍 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有“风朝露夜”、“万户千门”的背景描写,有“飘荡 巧唏”、“渡陌临流”的飞动姿态,有“不自持”、“曾苦伤春”的心志抒发, 特别是末句对“凤城花枝”的企求,诗之寄托呼之欲出读者可以认为是自伤爱 情无望,为失恋之情诗;乂可自“莺迁乔木”喻指企望登第然仔细琢磨,诗乂 非早年在长安所作,“曾苦”二字透出此中消息冯浩就敏锐地指出,三联“追 忆京华莺声,故下接,曾苦因此,若为晚年于各处幕府“飘荡”后所作, 似更切合联系商隐生平,其“不自持”似自怨早年入令狐之门,后虽李党执政 (良辰),却未能升擢(未必有佳期)理想破灭,哀伤不忍卒听,即便飘荡一 世,而“春”又何曾有!姚培谦笺云:“此伤己之飘荡无所托,而以流莺自寓也 或自寓情感的失落,或寄托科举的失意,或感叹身世的飘荡,是所谓“重旨”、 “复意”,亦即是“隐”。
如果进一步推求,《流莺》诗所以“隐”,所以含蓄蕴藉,主要在“流莺伤春” 这一中心意象之迷茫窈渺,情韵之朦胧多义考商隐诗伤春蕴含之情韵,有伤年 华消逝,感叹头颅老大,似水流年;有伤情爱失落,感叹青春不再,知音难求; 有伤身世飘零,感叹仕途迁降,理想破灭;有伤时日惟艰,感叹家国颓丧,百姓 流离李商隐诗所伤之“春”,有“年华之春”,有“情爱之春”,有“身世之 春”,有“家国之春”除《流莺》云“曾苦伤春不忍听”外,“我为伤春心自 醉,不劳君劝石榴花”(《寄恼韩同年》),“莫惊五胜埋香骨,地下伤春亦白 头”(《与同年李定言曲水闲话戏作》),显为“情爱之春”,其他如“年华无 一事,只是自伤春”(《清河》),“君问伤春句,千辞不可删”(《朱槿花二 首》之二),“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曲江》),“刻意伤春 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杜司勋》),连同“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 一寸灰”(《无题》),“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等 等,究为自伤身世,抑忧念家国,或感叹似水流年,情爱失落,科考不第?似皆 有之,又似非仅其中一种情愫由于伤春意象蕴含有多种情韵义,则《流莺》诗 似乂不止上述三解,此即商隐诗所以境象迷茫而旨义含蓄蕴藉也。
商隐比兴诗多托物寄情,约有百首之多,或比而兼兴,或兴而兼比,取材非常广 阔上举咏流莺,我即流莺,流莺即我;状枯荷,枯荷亦我,我亦枯荷;借灯以道 “煎熬自求”;托哀筝则音声怨乱,眼前之物,心中之意,笔底之境俱与情化商隐诗借史兴怀,案而无断,不落言筌;只述史事,不涉理路而理在象外《北 齐》云:“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 围 一、二浓缩史事,言冯淑妃倾城一笑重于朝廷一日万机;其最为美艳动人, 则在穿著戎装之时三、四则直引史事《通鉴•齐纪》:“齐主方与淑妃猎于天 池,晋州告急者,自旦至午,驿马三至……齐主将还,淑妃请更杀一围,齐主从 之所述史事,真实典型,而不加断语,不发议论林昌彝评云:“但述其事, 不溢一词,而讽谕蕴藉,格律极高《射鹰楼诗话》)朱彝尊云:“有案无 断,其旨更深沈辑评《李义山诗集》)历史与现实,有时有惊人的相似, 古今同构对应,故以史兴情诗,可以借古喻今而以史为鉴诗人因此可言在古而 意在今,并为后之视今提供借鉴,从而使诗歌隐含“重旨”、“复意”程梦星 就以为“此托北齐以慨武宗、王才人游猎之荒淫”(《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但是,若仅借古以射今,则易流于机械比附,成一简陋粗疏之史评。
故以史兴情 要隐含不露,不仅须取事典型,更须取象鲜明,而以混茫之境象出之,从而可免“史笔”之枯脊少文商隐《北齐》,于冯淑妃之形貌则“巧笑戎衣”,肖其声 口则“更杀一围”,形象神情毕现,不言讽谕而讽谕可于象外得之纪沟云:“含 蒂冇味,风调欲绝(《玉溪生诗说》)此亦义山“以史为比”、“以史兴情” 之一大特色《北齐》其一云:“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吴宫》 云:“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隋堤》云:“春风举国裁宫锦,半 作障泥半作帆”;《齐宫词》云:“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了铃”,皆境象 迷茫而旨义含隐即便有少量议论入诗,亦必具备诗人独特之心理感受,融入诗 人之性情韵致堪知”、“最在”、“已陷”、“更请”,一气转旋,“神韵 自远”(纪评);不发空泛议论,而以指点出之,感慨系之,或寓理于象,或带 情韵以行,故能惊心动耳,感人至深,发人深警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 擅才华”(《宋玉》);“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如(《筹笔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 山何处有龙盘”(《咏史》);“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南朝》);“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隋宫》);“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 卢家有莫愁”(《马嵬》);“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末多”(《曲江》), 皆可悟商隐“以史兴情”之诗,言理、取象、抒情之谐和隐含,虽有议论而不乏 神韵作史事读,胜于史论;对应时事使人会心;取作鉴戒,则垂于永久,是高 深度、极广阔之槪括,是亦“重旨”、“复意”之一体。
“物”、“史”比兴外,商隐诗之“隐”,更多采用“仙道比兴”,即托仙人仙 境象征和暗示人世俗事,亦仙亦俗,充满一种仙道情韵楚雨含情皆有托”(《梓 州曇吟寄同舍》),其无题诸作因摄取神天仙道、世外传谈的物象入诗而加以意 化、情化,成为商隐诗的诸多意象群,故无题诗境象往往涂上一层窈渺的色彩, 其旨义也就更显含蓄,多有“重旨”、“复意”扌居粗略统计,李簡隐诗采用神天仙道、世外传谈的物象、故事有轩辕黄涪、羲和日御,帝阍守天、十二云梯,王母下凡、青雀西飞,佛爷世祖、白师恵始,鄂君 绣被、锦帏南子,嫦娥奔月、仙人采芝,萼绿华来、杜兰香去,仙人掌冷、玉女窗虚阊阖西风、巫山云雨,吹笙引凤、弄玉萧史,绛河云赤城云紫,灵沙贝叶、留靴辟支,北极五星、勾陈紫薇,蓬莱三山、石桥东连,闻苑附鹤、女床 栖鸾,麻姑搔背、徐福得仙,素女悲瑟、紫玉化烟,庄生梦蝶、望帝托鹃等等800余事这些世外传谈已经从我们民族的文化折射到人们的心理,具有特定之 意象与情韵,且象外有意,韵外有致其《月夜重寄宋华阳姐妹》云:“偷桃窃 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28个字, 用了东方朔、嫦娥、十二城、彩蟾、三英、玉楼、水晶帘7个神仙方外的典故, 这就为诗境蒙上一层仙道的情韵,诗意显得十分的渺弥。
诗中“三英”即窃药之 嫦娥,即彩蟾,按诗题有“重寄宋华阳娣妹”,则“三英”自指宋氏三姐妹首句,“偷桃”用东方朔事,喻男女欢情,“窃药”用嫦娥事,喻入道求仙,全 句言此二者不可得兼二句言宋为道观所“锁闭”三、四句言本可与“三英” 一同赏月,无奈道观戒备森严,门帘垂阻,不可入内诗中“十二”为义山无题 一重要意象群,皆寓指道观按《集仙录》:“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闻风之苑,有 城千里,玉楼十二又《十洲记》、《拾遗记》、《水经注》诸书均云昆仑天 墉城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或瑶台十二《汉书•郊志》亦言“玉城十二楼” 是“十二楼”、“十二城”、“十二台”皆寓指仙人所居之处商隐诗除“十二 城中锁彩蟾”外,又有“更在瑶台十二层”(《无题》)、“十二楼前再拜辞”(《赠白道者》)、“云梯十二门九关”(《日高》)、“十二玉楼空更空”(《代 应》)、“碧城十二曲栏干”(《碧城》),“十二”均喻指道观;“十二层城 闻苑西”(《九成宫》)、“十二玉楼无故钉”(《无愁果有愁曲北齐歌》)、“十二峰前落照微”(《楚宫》)、“只有高唐十二峰”(《深宫》)等之“十 二”与宫院、神女有关,并皆具“重旨”、“复意”有三首“圣女”诗,借圣女祠以代指道观,是义山诗又一意象群,与“十二城” 系列同为抒写道俗相恋,并同具仙道之迷幻色彩。
所不同在“十二城”以王母 所居之闽苑为喻,此则以神女所居之圣女祠取境试比较《碧城三首》其一及《圣 女祠》《碧城》其一云:碧城十二曲栏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闻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8句取神天仙道8个物(事)象:碧城十二、辟尘辟寒、阖苑附鹤、女床栖鸾、 星沉海底、雨过河源、晓珠明定、长对晶盘商隐诗之取象神仙方外,是使诗歌 旨义朦胧的重要表现手段ifu《圣女祠》云:松篁台殿蕙香帏龙护瑶窗凤掩扉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人间定有崔罗什,天上应无刘武威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儿时归诗用三里雾、五铢衣、崔罗什、文赋威、白燕钗等神仙方外故事,取象如轻纱雾, 而圣女祠也如同十二城,喻指女道士所居之道观簡隐诗多托物寄情,亦物亦人; 借史兴怀,亦古亦今;以仙喻世,亦道亦俗物之与人,古之与今,道之与俗, 或同构对应,或隐喻暗示,或比兴象征,言此意彼,故多含隐之致《诗品》云:“登彼太行,翠绕羊肠”,“以往已回,如幽匪藏”言脉络须往 复幽曲而不隐晦《白石诗说》云:“血脉欲其贯穿,则其失也露此言脉络 若直贯则旨义显露而不含蓄商隐诗情感沉潜,脉络婉曲,“味有穷而炙愈出, 钻弥坚而酌不竭;曲尽万变之态,精索难言之要”(《皇宋事实类苑》引杨大年 语),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手段。
潜气内转,回坏往复,而以复辞重言出之,此义山诗脉络婉曲之重要手法张采 田在纪旳评《曲池》诗的议论中,有一段批语道:“晚唐诗派,多有此种看似姿 媚无骨,实则潜气内转,迥非后世滑调所能假托《李义山诗辨正》)张采 田认为,读李商隐诗除了字面上的推求外,还应深入到诗人内心的感情领域中, 才能体味其“含思宛转”、“藏锋不露”、“有神无迹”的妙处潜气内转” 最确当、最精切地道山了诗人进入创作时情感运动的一种特殊模式而复辞重言 的运用正是这种“潜气内转”运动模式的外化李商隐一生受朋党排窄,失意困 顿,身世凄凉,兼之晩唐衰亡破败的社会现实,家中亲人的生离死别,给李商隐•生涂上一层悲剧的色彩心怀愁苦,情郁于中,而性格内向,故抑其喷薄外运, 因此沉潜于心而回肠九转《蓉秋独游曲江》云:“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 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与王氏结婚原借李十。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