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冲突机制解读.docx
11页对话冲突机制解读 南佐民,黄大网(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造成一名大学生死亡的冲突事件解读对话冲突的产生机制人作为对话主体具有“社会化自我”和“非社会化自我”的自我二元特征在冲突性对话中,人们普遍采用正误二元对立的话语手段实现自我话语目的并力图使对方由“非社会化自我”向“社会化自我”或由一种的“社会化自我”向另一种的“社会化自我”进行转变,这样在对话冲突中就存在正误二元与自我二元的双重互动根据框架分析理论,特定对话存在命题提出阶段、命题确立阶段以及命题目的执行阶段,如同正误二元对自我二元的影响一样,对话命题对对话目的也有控制作用正是在这种控制与反控制之间,文章所选案例的对话主体之间爆发了激烈的肢体冲突关键词:对话冲突:框架分析;正误二元与自我二元的双重互动HO :A :1002-3240( 2010 )11-0153-03一、引言2008年10月10日,在哈尔滨市发生了一起几位警察与某大学体育系学生打架斗殴并导致一名名叫林松岭的学生死亡的事件根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晓舒)2008年10月23日一篇题为《哈尔滨警察打人致死案最后3分钟录像内容披露》的报道,当天晚上几名学生在酒后相约去位于哈尔滨西大直街的一家名叫“糖果酒吧”的酒吧聚会。
在酒吧门口,当三名学生等待另外4名好友的时候,一辆轿车从几人身后疾驰而到颇有醉意的杨森下意识地嚷了一句:“咋开的车啊?”,此时,从另一辆车里下来3名男子他们便装打扮,有人同样醉意明显其中一人听见杨森嚷嚷,拍了拍他的肩膀:“弟,吓着了?”杨森说:“吓着了但从宝来车下来一个男子反问:“吓着了咋的?”就是这句略带火药味的话引起了双方的争执并导致斗殴以及林松岭的死亡本文无意对此案进行法律评判,而是希望借此案例探讨冲突话语的作用过程话语冲突其实也是交际的常态,而其造成的后果更具破坏性,因此,解读其话语作用过程显得更为必要对此类对话冲突的思考可以引起一系列问题,如:对话冲突是否源于对话活动中的一个内在属性?建设性对话与破坏性对话形成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对话冲突如何形成并导致激烈的情绪对抗或肢体对抗?揭示这些[来自www.lW5u.CoM]基本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话语自身的运作特征以及社会话语环境的和谐共建二、从对话主义到框架分析:对话冲突的二元理论构建对对话冲突进行探讨我们应当首先提及巴赫金( M.M.Bakhtin)的对话主义而巴赫金认为语言的意义并不存在于语言的抽象结构中,而是存在于活生生的话语交际中。
话语意义的产生不能超越语境,而是依赖语境交际中的话语是一种杂语( heteroglossia),具有时空交错(chronotope)的特征个体的话语中包含他人的话语但却有话语人自身的目的对话者主体对对话内容有实质性影响,对话者身份的构建有赖于话语主体的融汇巴赫金在其未出版的手稿著作《对行为的哲学分析》中认为在构建对话者身份上有三种范式:我为我自己(I-for-myself),我为他者(I-for-the-other),他者为我( other-for-me)其中后两种表现了对话中的话语融合,即他者的话语身份构建中有我的贡献,而我的话语身份构建中有他者的贡献,而第一种则是一种封闭与孤立的话语身份构建,具有排他性对话哲学家马丁·布伯( Martin Buber)将话语主体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一你”关系,另一种是“我一它”关系( Buber,I and You)我一你”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者的关系,在交流中我可能改变你,也可能为你改变而“我一它”关系则是将交流对象视为一种物品,是占有与利用的对象他特别注意到“他者”作为交际主体的特殊性和独有性,注意到他们给交际者所带来的不确定体验所有真正的生存都是相会”。
解释学家加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将真理作为通过对话进行自我认知改造以及对世界进行发现的过程,在加达默尔看来,对话意味着“视域融合”,这是一个会话社区通过话语融合对该社区的个人进行视野融合改造和提升的过程加达默尔注意到个人的话语行为根植于历史与文化,每个有社会行为能力的话语行为者都有很深的“被历史影响的意识”(Historically effected consciousness)量子物理学家大卫·伯姆(DavidBohm,1917-1992)同时也是一位对话主义思想家,他指出思维的一个显著特性是它的“分裂性”( framentation)差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思维象一条小溪随意流淌”对事物具有分裂性的思维就可能导致话语行为人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平等自由的对话伯姆非常重视由于对话者的不平等而给话语交流带来的问题,他说:“等级在对话中没有位置”这就涉及到合理对话实现的条件问题尤根·哈拜马斯(J u rgen Habermas)认为话语中的平等应当是参与机会的平等他提出有效的话语交流应当具有“理想的言语环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包括平等与公开的话语参与以及满足他所提出的四个有效要求( validity claim),即“可理解要求”(comprehensibility claim)、“真理要求”( truth claim)、“正当要求”(rightness claim)以及“真诚要求”( sincerity claim)。
南佐民试图将哈拜马斯的思想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产生对接他提出人类话语行为具有自己的目标范畴,包括:A.利益范畴,以利益追求为特征的话语在对话制衡中产生“正当要求”;B.理性范畴以理性探索为特征的话语在对话制衡中产生“真理要求”;C.权力范畴以权力追求为特征的话语在对话制衡中产生公开平等的话语要求;D.情感范畴以情感追求为特征的话语产生“真诚要求”;E.语言范畴它作为其它范畴交流的实施手段在对话中产生“可理解要求”他指出单个话语活动逐利的特性以及话语行为者的特定的社会身份使其话语往往具有偏颇性普遍的具有偏颇性的话语之间产生摩擦和抗争,从而形成话语制衡曼彻斯特大学的沙宾.A.多林(Sabine ADoring)对对话冲突和对话矛盾进行了区分他不认为认知判断的差异和矛盾能够造成冲突,冲突来源于对话者的情绪与态度在对话者的认知判断没有矛盾时照样可能产生话语冲突人们在各种[来自wwW.lw5u.coM]对立中发现矛盾并界定自身的权益,在解决各种对立中形成各种社会规范,并学会合作,但同时各种对立在不同场合都会形成话语冲突甚至是暴力冲突在对话冲突研究中还应当提及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和欧文·M·戈夫曼(Irving Manual Goffman)等符号互动主义学家。
米德将“自我”作为一个社会活动的产物他指出“自我”“具有反思性,即它既是自身的主体也是客体”他提出“自我”具有“社会化”与“非社会化”的二元特征,Me代表了社会化的客观的“自我”,具有控制力,被动性,服从规范;而I是非社会化的主观的“自我”,具有主动性、冲动性与不确定性人是二者矛盾的综合体,因此人会不断发生自我冲突戈夫曼在此基础上针对人际互动提出了独特的框架分析理论戈夫曼将“框架”作为“控制事物组织的原则”,它也控制我们的“主观介入”它是人类赖以理解并解读事物的纲领人类对“框架”会进行“创立”(fabricate),“定调”(keying),“破坏”( break)等框架理论常用来解读人类组织活动过程,但它也被用来解读人类特定的话语活动三、10.10事件的个案话语分析10.10事件中的核心对话非常简短,仅仅四句话但这四句话却包含了一个完整的话语冲突演变过程并且适用“架构分析”方法这四句话表现出话语冲突的三个阶段当杨森问:“咋开的车啊?”他以一个特别的行为评价开启了两个团体(本文以学生一方为当事方1,另一方为当事方2)的对话接触,并提出了双方间对话的命题,此为本对话的第一阶段;当事方2中的一个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弟,吓着了?”杨森答日:“吓着了。
这构成对话的第二阶段,即对前一对话人的命题进行质疑与确认阶段;而当从宝来车下来一个的另一个当事方2的男子反问道:“吓着了咋的?”,这句话成为本段对话的第三阶段,它构成命题结果的实施阶段 从“架构分析”理论来看,话语命题就构成本段话语的核心架构,第一阶段对话就是本段对话的架构构成阶段,第二阶段是架构确认阶段,而第三阶段应当是话语结果的实施阶段,但在现实中演变成为话语架构的破坏阶段,这样在架构的维护与破坏之间就形成矛盾,并进而演变成对话方之间的激烈冲突一)对话命题提出阶段中的话语解析对话命题的确立对对话有关键作用它控制对话的进程及双方话语行为的态度以及走向它也会引起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及行为评价命题是一句话中所包含的不受语气和言外之意影响的常态意义”它是人们根据话语交流规范而从话语中提取的概念意义这种概念意义因为对不同的话语行为者有不同的利益含义,表述这种概念意义时就带有不同的话语态度,从而使用了不同的语气与句式,这样就可能产生正确与错误二元的对立(right-wrong dual-ism),如善恶、能否、智愚、美丑、强弱、明智与否、有效与否等由于个体化的话语中经常包含此类二元对立,所以话语行为者之间经常产生对立和冲突。
当本事件的学生当事方遇到一辆轿车从几人身后疾驰而过,颇有醉意的杨森下意识地嚷了一句:“咋开的车啊?”这句话中所包含的话语命题有:1)你开车出了问题;2)你开车对我造成了风险;3)我对你很不满意其中第一点是基于一种话语预设( presupposition)而做的判断从米德的结构分析理论来看,它可以看作是一段对话的架构“创立”( fabricate)过程语用意义上的预设是指将交际双方都已知的信息或称共有知识场( common ground)以隐含的方式内嵌于句子或语段中这句话中的预设是开车人对路过行人应当担负安全责任正是这种话语预设给予话语命题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正误二元对立以认可的力量命题中的第二点表明当事方之间的关联方式,即开车人的行为方式威胁了本话语行为人的安全,第三点是说话人对开车人的态度,从米德的架构分析理论来看,它可以看作是一个“定调”( keying)过程这几点使对话中包含了一个“对一错”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在另一个词语中得到认证,即报道中所称的“下意识地”他之所以在报道中被说成是“下意识地”是因为这句话中所包含的对立性和对对方的否面信息,是要表明这一有对立性的话语行为并非说话人的特意所为,这个词是对其话语中所包涵的对立性和否面意义的一种软化和委婉。
二元对立在对话行为上往往被认作是对话人的对立.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但是在二元对立的对话中,对话者往往被对方通过话语变为“错”、“愚”“弱”“坏”“不明智”等否定概念的代表,从而激起人们的反驳并往往使用各种手段使自己成为“聪明”“诚信”“强者”“善”等肯定性概念的代表这样双方的话语对立就会不断延续或升级二)命题确立阶段的话语分析话语命题是话语行为人基于特定的话语预设和特定的(引起双方关联的)话语语境而做出的关于特定行为或事件的评判不同的话语人对同一个行为和事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解读这种不同的解读就是上述第一部分所言的思维的差异性;但差异性并不构成对抗性,只有在双方话语意义产生概念意义的二元对立情况下,差异性才会上升为对抗性因此,当特定的社会行为或事件引起特定的话语行为时,其话语行为者的话语动机和观念就为一轮对话产生了有待双方求证的命题这种命题证明过程可能会产生多种话语质疑,它首先表现在对对话必要性的质疑;其次表现在对命题本身的质疑,还有对话语行为者态度的质疑以及话语本身适当与否的质疑;再就是对命题行为者本身社会身份的质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