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压轴题之动点题目训练2.docx
24页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中考数学压轴题之——动点题目训练动点试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 与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等学问综合, 构成中考试题的压轴题; 动点试题大致分为 点动、 线动、图形动 三种类型, 动点试题要以静代动的解题思想解题;下面就中考动点试题进行分析:例 1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 AD=4cm ,∠ A=60°,BD ⊥AD. 一动点 P 从 A 动身,以每秒 1cm 的速度沿 A→B→C 的路线匀速运动,过点 P 作直线 PM ,使 PM ⊥ AD.1.当点 P 运动 2 秒时,设直线 PM 与 AD 相交于点 E,求 △APE 的面积;2.当点 P 运动 2 秒时, 另一动点 Q 也从 A 动身沿 A→B 的路线运动, 且在 AB 上以每秒 1cm 的速度匀速运动, (当 P、Q 中的某一点到达终点,就两点都停止运动 .)过 Q 作直线 QN ,使 QN ∥ PM,设点 Q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0≤t ≤)8,直线 PM 与 QN 截平行四边形 ABCD 所得图形的面积为 S(cm2).( 1)求 S 关于 t 的函数关系式;( 2)求 S 的最大值 .1.分析:此题为点动题,因此, 1〕 搞清动点所走的路线及速度,这样就能求出相应线段的长; 2)分析在运动中点的几种特别位置 .由题意知,点 P 为动点,所走的路线为: A→B→C 速度为 1cm/s;而 t=2s,故可求出AP 的值,进而求出 △ APE 的面积 .略解:由 AP=2 ,∠ A=60°得 AE=1 , EP= . 因此 .2.分析:两点同时运动,点 P 在前,点 Q 在后,速度相等,因此两点距动身点 A 的距离相差总是 2cm.P 在 AB 边上运动后, 又到 BC 边上运动 .因此 PM 、QN 截平行四边形 ABCD 所得图形不同 .故分两种情形:( 1)①当 P、Q 都在 AB 上运动时, PM 、QN 截平行四边形 ABCD 所得的图形永久为直角梯形 .此时 0≤t ≤6.②当 P 在 BC 上运动,而 Q 在 AB 边上运动时, 画出相应图形, 所成图形为六边形 DFQBPG .不规章图形面积用割补法 .此时 6< t ≤8.⑴略解:①当 P、 Q 同时在 AB 边上运动时, 0≤t ≤6.AQ=t,AP=t+2, AF= t,QF= t,AG= 〔t+2〕, 由三角函数 PG= 〔t+2〕,FG=AG-AF= 〔t+2〕- t=1.S = ·〔QF+PG·〕FG= [ t+ 〔t+2〕]1·= t+ . 第 1 页,共 23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②当 6< t ≤8时,S=S 平行四边形 ABCD-S △ AQF-S △ GCP.易求 S 平行四边形 ABCD=16 ,S△AQF= AF·QF= t2.而 S△CGP= PC·PG,PC=4-BP=4-〔t+2-8〕=10-t. 由 比 例 式 可 得∴ PG= 〔10-t〕. ∴ S△CGP= PC·PG= 〔10-t〕 · 〔10-t〕= 〔10-t〕2.∴ S=16 - t2- 〔10-t〕2= 〔6< t ≤8⑵分析 :求面积的最大值时 ,应用函数的增减性求 .如题中分多种情形 ,那么每一种情形都 要分别求出最大值,然后综合起来得出一个结论 .此题分两种情形 ,那么就分别求出 0≤t ≤6和 6< t ≤8时的最大值 . 0≤ t ≤时6,是一次函数 ,应用一次函数的性质 ,由于一次项系数是正数 ,面积 S 随 t 的增大而增大 .当 6< t ≤8时,是二次函数 ,应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最值 .略解:由于 所以 t=6 时, S 最大= ; 由于 S= 〔6< t ≤8所, 以 t=8 时, S 最大 =6 .综上所述 , 当 t=8 时, S 最大 =6 .例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 OABC 为菱形,点 C的坐标为 〔4,0〕,∠ AOC=6°0 ,垂直于 x 轴的直线 l 从 y 轴动身,沿 x轴正方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直线 l 与菱形 OABC 的两边分别交于点 M 、 N〔点 M 在点 N 的上方 〕.1.求 A 、B 两点的坐标;2.设 △OMN 的面积为 S,直线 l 运动时间为 t 秒〔0 ≤t ≤,6〕试求 S 与 t 的函数表达式;3.在题 〔2〕的条件下, t 为何值时, S 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1.分析:由菱形的性质、三角函数易求 A 、B 两点的坐标 .解:∵四边形 OABC 为菱形,点 C 的坐标为 〔4,0〕,∴ OA=AB=BC=CO=4. 如图①,过点 A 作 AD ⊥OC 于 D.∵∠ AOC=6°0 ,∴ OD=2 ,AD= .∴ A〔2, 〕, B( 6, ) .2.分析:直线 l 在运动过程中,随时间 t 的变化, △MON 的外形也不断变化,因此,第一要把全部情形画出相应的图形, 每一种图形都要相应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畴; 这是解决动点题关键之一 .直线 l 从 y 轴动身,沿 x 轴正方向运动与菱形 OABC 的两边相交有三种情形: 第 2 页,共 23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① 0≤t ≤时2,直线 l 与 OA 、OC 两边相交 〔如图① 〕.② 2< t ≤4时,直线 l 与 AB 、OC 两边相交 〔如图② 〕.③ 4< t ≤6时,直线 l 与 AB 、BC 两边相交 〔如图③ 〕.略解:①∵ MN ⊥ OC ,∴ ON=t. ∴ MN=ONtan6°0 = .∴S= ON·MN= t2.② S= ON·MN= t ·2 = t.③方法一:设直线 l 与 x 轴交于点 H. ∵ MN = 2 - 〔t-4〕=6 - t,∴S= MN· OH= 〔6 - t〕t=- t2+3 t.方法二: 设直线 l 与 x 轴交于点 H. ∵ S=S△ OMH-S △ ONH ,∴S= t ·2 - t · 〔t-4〕=- t2+3 t.方法三:设直线 l 与 x 轴交于点 H.∵ S= ,=4×2 =8 , = ·2 ·〔t-2〕= t-2 ,= ·4· 〔t-4〕=2 t-8 , = 〔6-t〕〔6-t〕=18 -6 t+ t2,∴ S=8 -〔 t-2 〕-〔2 t-8 〕-〔18 -6 t+ t2〕=- t2+3 t.3.求最大面积的时候,求出每一种情形的最大面积值,然后再综合每种情形,求出最大值.略解:由 2 知,当 0≤t ≤时2, = ×22=2 ;当 2< t ≤4时, =4 ;当 4< t ≤6时,配方得 S=- 〔t-3〕2+ ,∴当 t=3 时,函数 S= - t2+3 t 的最大值是 . 第 3 页,共 23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但 t=3 不在 4< t ≤6内,∴在 4< t ≤6内,函数 S= - t2+3 t 的最大值不是 .而当 t> 3 时,函数 S= - t2+3 t 随 t 的增大而减小,∴当 4< t ≤6时, S< 4 .综上所述,当 t=4 秒时, =4 .练习 1 如下列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 ABCD 的边 AD 在 x 轴上,点 A 在原点, AB = 3, AD = 5.如矩形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沿 x 轴正方向作匀速运动.同时点 P 从 A 点动身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沿 A - B- C-D 的路线作匀速运动.当 P 点运动到 D 点时停止运动,矩形 ABCD 也随之停止运动.⑴求 P 点从 A 点运动到 D 点所需的时间;⑵设 P 点运动时间为 t(秒) .当 t= 5 时,求出点 P 的坐标;如⊿ OAP 的面积为 s,试求出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自变量 t 的取值范畴).解:( 1) P 点从 A 点运动到 D 点所需的时间=( 3+5+3 ) ÷1= 11(秒) .( 2)当 t=5 时, P 点从 A 点运动到 BC 上,此时 OA=10,AB+BP=5 ,∴ BP=2.过点 P 作 PE⊥ AD 于点 E,就 PE=AB=3,AE=BP=2.∴ OE=OA+AE=10+2=12. ∴点 P 的坐标为( 12, 3).分三种情形:.当 0< t ≤3时,点 P 在 AB 上运动,此时 OA=2t,AP=t ,∴ s= ×2t ×t= t2..当 3< t ≤8时,点 P 在 BC 上运动,此时 OA=2t ,∴ s= ×2t ×3=3 t..当 8< t<11 时,点 P 在 CD 上运动,此时 OA=2t,AB+BC+CP= t ,∴ DP=〔AB+BC+CD〕-〔 AB+BC+CP〕=11- t. ∴ s= ×2t ×〔11- t〕=- t2+11 t.综上所述,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当 0< t ≤3时,s= t2;当 3< t ≤8时,s=3 t;当 8< t< 11 时, s=- t2+11 t .练习 2 如图, 边长为 4 的正方形 OABC 的顶点 O 为坐标原点, 点 A 在 x轴的正半轴上,点 C 在 y 轴的正半轴上.动点 D 段 BC 上移动(不与 B,C 重合),连接 OD ,过点 D 作 DE⊥ OD ,交边 AB 于点 E,连接 OE.( 1)当 CD=1 时,求点 E 的坐标;(2)假如设 CD=t ,梯形 COEB 的面积为 S,那么是否存在 S 的最大值?如存在,恳求出这个最大值及此时 t 的值;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1〕 正方形 OABC 中,由于 ED⊥ OD ,即∠ ODE =90°,所以∠ COD=9°0 -∠ CDO ,而 ∠ EDB =90°-∠ CDO , 所 以 ∠ COD =∠ EDB. 又 因 为 ∠ OCD= ∠DBE=90° , 所 以△CDO ∽△ BED. 第 4 页,共 23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所以 ,即 ,BE= ,就 .因此点 E 的坐标为( 4,).〔2。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