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ppt
57页第十四讲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一、矿产资源储量的不同概念,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理论资源最终可采资源资源基础不同储量概念之间的关系,1. 探明储量,探明储量(proven reserves)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储量2. 条件储量,条件储量(conditional reserves)指已查明,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储量3. 远景资源,远景资源(hypothetical resounes)指目前尚未查明,但可望将来在目前仅作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的地区被发现的储量4. 理论资源,理论资源(speculative resources)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5. 最终可采资源,最终可采资源(ultimately recoverable resources)指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6. 资源基础,资源基础(resources base)最广泛的储量概念指理论上可为人类所利用的矿产资源的最终极限资源基础=元素丰度×地壳的总质量,二、中国的储量分类框架,1. 国际储量分类体系2. 中国储量分类体系3. 1993分类4. 1999分类5. 常用储量概念,1. 国际储量分类体系,三P体系证实储量(Proved)、概略储量(Probable)、可能储量(Possible)美国、澳大利亚、采矿冶金协会(CMMI)ABC体系前苏联、中国传统分类联合国分类框架以市场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国际统一系统中国新分类,2. 中国储量分类体系,两个阶段:1999年12月1日为界第一阶段:《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地质矿产部1977年颁布,1993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进一步修改。
第二阶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发布3. 1993分类,矿产资源储量探明储量按技术经济条件平衡表内储量平衡表外储量 按勘探和研究程度A、B、C、D、E级(预测)资源量,表内储量:能利用的储量是符合当前才、选、冶、加工技术条件,符合当前的工业指标要求,符合当前的矿山建设的内、外部经济条件,国家现行富贵润需开发利用的储量表外储量:尚难利用的储量由于有用组份含量低,矿体厚度薄、埋藏深,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复杂,或对矿石的选、冶、加工技术方法尚未解决,或位于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重要建筑物、交通干线、有争议的国境线附近、受国家法规限制,尚难利用的储量A级储量:只生产部门探求的,其矿体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及矿石自然类型和品级等均准确的控制或完全确定,可以作为矿山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B级储量:在C级储量分布地段工作基础上,详细控制矿体构造、形状、产状、及空间位置,对矿石类型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经确定的矿产储量,也是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C级储量:基本控制了矿体的构造、形状、产状及空间位置,对矿石类型、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基本确定了的矿产储量。
也是在地质勘探阶段探明的,作为矿山设计依据的重要储量D级储量:大致控制了矿体的构造、形状、产状及空间位置,对矿石类型、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只做了大致控制或了解的矿产储量E级储量:经工程控制已证实矿体存在,为矿区的远景储量1993分类,侧重矿产资源地质学意义的探讨矿产资源的可行性和经济意义不突出;储量概念与国际标准不接轨4. 1999分类,三维分类经济意义; 可行性评价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3大类共16种类型三、 矿产储量的单位1.矿产储量多以质量单位少数以体积单位(m3)表示其数量; 2.有色金属多以吨(t)表示,贵金属矿床以公斤(kg)表示,多要求分别计算矿石和金属储量;3.黑色金属(如铁)和某些非金属矿产如煤、磷灰石、耐火粘土等则只要求计算矿石储量;,4.某些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特种非金属矿产有时需计算有用组分(如WO3、Ta2O5)或有用矿物储量;5.一般金属矿产储量是矿体体积与矿石质量(如类型、体重、品位)的函数 按不同矿种、矿床类型和不同矿山产量,常以不同的数量标准把矿床与矿山规模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几类表4-7-1 国内外矿产资源主要分级系统概略对比表,四、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 (GB/T17766—1999),我国近年来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经济和国际对比交流的需要,已研究制定了既便于与国外协调对比,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GB/T17766—1999)。
一).资源和储量分类的依据,1开发的经济意义 2可行性(技术经济)研究程度 3地质可靠程度,1.地质可靠程度,对储量的地质研究程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在我国的储量规范中是指矿体的局部地段(块段)根据以下内容和标准,划分出地质可靠程度不同的矿产资源储量:(1)矿体外部形态要素的控制与研究程度;(2)对影响矿体的地质构造的控制和研究程度;(3)矿体内部结构要素的控制与研究程度我国新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中,对整个矿床完成的调查阶段分为勘探、详查、普查和预查4个阶段相应的地质可靠程度为:(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2.可行性研究程度,我国新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中,则依其可行性研究与评价程度深浅分为:(1)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3.开发的经济意义,在我国的矿产储量原分类中根据矿床开发的经济意义将其分为能利用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我国新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中,则将其分为:(1)经济的;(2)边际经济(2M)和次边际经济的(2S); (3)内蕴经济的包括经济意义未定的(?)二).资源量和储量的类别划分,新《总则》中,根据各勘查阶段获得的矿产资源储量开发的经济意义、可行性研究程度与地质可靠程度,将其分为资源量、基础储量和储量三个大类,细分为16个类型,并分别给以不同的编号代码(见表4-7-2)。
同时,采用了三维立体框架图(图4-7-1)表示,图形的三个轴分别代表地质轴(G)、可行性轴(F)、经济轴(E)表4-7-2 矿产资源储量类别与勘查各阶段对比表,图4-7-1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1.资源量(resource),指所有查明与潜在(预测)的矿产资源中,具有一定可行性研究程度,但经济意义仍不确定或属次边际经济的原地矿产资源量可分为三部分:(1) 内蕴经济资源量 由于技术经济参数取值于经验数据,未与市场挂钩,区分不出其真实的经济意义,统归为内蕴经济资源量可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2) 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据详查、勘探成果进行预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后,其内部收益率呈负值,在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只有在技术上有了很大进步,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时,才能使其变为经济的那部分资源量细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探明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1)和控制的(预可研)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3) 预测资源量 经预查,依据各方面资料分析、研究、类比、估算的预测资源量(334)?各项参数都是假设的,经济意义不确定,属潜在矿产资源。
可作为区域远景宏观决策的依据2.基础储量(basic reserve),指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控制的和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后,经济意义属于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也就是在生产期内,每年的平均内部收益率在0以上的那部分矿产资源基础储量又可分为两部分:,(1) 经济基础储量 是每年的内部收益率大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结合其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研究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2b)2) 边际经济基础储量 内部收益率介于国家或行业基准收益率与0之间未扣除设计和采矿损失的那部分分3个类型:探明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探明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1)、控制的(预可研)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3.储量(extractable reserve),指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又可分为可采储量(proved extractable reserve)(111)、预可采储量(probable extractable reserve)(121)及预可采储量(122)3个类型三)、固体矿产资源( solid fuels and mineral resources )、储量( extractable reserve )分类与分级中使用的重要术语内涵1、地质可靠程度 ( geological assurance ):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四种:分别相当于联合国分类框架的确定的、推定的、踏勘的、推测的,1)预测的( reconnaissance ):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在有足够的资料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模拟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2) 推断的 ( inferred ):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量的估算所依据的资料资料有限,可信度较低。
3)控制的 ( indicated ):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4 )探明的 ( measured ) :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据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2、可行性评价( feasibility assessment ):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1)概略研究( geological study ):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估算所必须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2)预可行性研究(prefeasibility study ):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这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各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3)可行性研究( feasibility study ):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详细评价,其结果可以详细评价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可靠性,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所采用的成本数据精确度高,通常依据勘探所获的储量数及相应的加工选冶性能试验结果,其成本和设备报价所需各项参数是当时的市场 价格,充分考虑了地质、工程、环境、法律和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