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2.ppt
36页汽车电子控制技术,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for Automobile,1,课程概况,课程名称: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先修课程: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器、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比例80%, 平时成绩比例20% (6次考勤2次作业) 教学邮箱:automotivesafety@ 公用密码:cheliang10,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两部分: 1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⑴ 发动机电控汽油喷射技术 ⑵ 汽油机点火控制技术 ⑶ 发动机辅助电控技术 2 汽车底盘电子控制技术 ⑴ 自动变速器技术 ⑵ 汽车防滑控制系统 ⑶ 汽车行驶控制系统,选用教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第2版) 冯渊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7,主要参考书,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与检修 王遂双编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 冯崇毅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课程章节,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传感器 第三章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 第四章 汽油机点火控制 第五章 发动机辅助电控系统 第六章 典型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 第七章 自动变速器 第八章 汽车防滑控制系统 第九章 汽车行驶与安全控制系统,第一章 概述,本章讨论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 2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一般组成 3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基础知识,第一节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 ⒈基本概念 ⑴汽车电子的概念 汽车电子:用于汽车控制、开发和车载设备管理的各类电子装置。
狭义上讲是汽车内部的电子系统;广义上还包括车外电子系统、与汽车相关的交通、通信等设施和平台⑵汽车电子的分类 按照物理位置上分:车外电子(车际网络设施:通信网络、定位导航、智能交通);车内电子(车载电子、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按照对汽车行驶性能作用的影响分为两类: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和车上的机械系统配合使用,即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底盘和车身电子控制 车载电子装置:是指在汽车环境条件下能够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和汽车本身的动力行驶性能无关,如导航系统、音响、车载通信系统和上网设备等汽车电子 车外电子 车内电子 车际网络设施:通信网络 定位导航、智能交通 车载电子:导航系统、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音响、车载通信系统和上网设备 发动机电子控制 底盘电子控制 车身电子控制,,,,,,,,,,,,,,,,⒉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历程 汽车电子的发展是在电子技术进步和汽车工业需求推动下进行的其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1970年):电子技术开始应用到汽车零件的开发,其特征:晶体管,个别零部件的应用; 第二阶段(1970年~1990年):电子技术应用于汽车部件的开发,其特征:微处理器,汽车各大总成部件功能的集成,出现了大量高可靠性、高效率的复杂电子控制系统。
第三阶段(1990年~2000年):车载网络阶段采用先进的微电子技术、车载网络技术、集成智能功率器件、智能传感器、大容量非易失存储器、专用集成电路,形成汽车上的分布式、网络化的电子控制系统车辆通过网络连成一个多ECU、多节点的有机整体,汽车性能更加完善 技术特征: 功能多样化:各种智能化控制功能(自动巡航、自动启停、自动避撞) 技术一体化:机、液、电、磁一体化 系统集成化:各系统综合集成控制 通信网络化:以CAN总线为基础的整车各大总成信息共享的分布式控制系统,车载移动通信,第四阶段(2000年以后):车际网络阶段 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在完善汽车之外的交通、通信等平台设施,将车际通信和网络纳入整个国家信息系统,统一进行平台建设例如驾驶员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定位导航系统等 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汽车在满足安全、节能、环保的同时,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向舒适、便利、高效、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⑴汽车将成为开放分布式车上系统控制平台 ⑵车际网络技术 ⑶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⒊汽车电子工业的类型,二、 汽车电子的发展背景 ⒈ 安全、环保、节能要求推动汽车技术发展 ⒉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推进汽车技术集成和智能 ⒊ 汽车电子技术应用的优越性 ⑴ 安全:提高汽车主动和被动安全性 ⑵ 节能:提高燃油经济性 ⑶ 环保:提高排放标准 ⑷ 舒适:提高平顺性、空调控制等乘坐舒适性 ⑸ 维修:减少时间、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第二节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一般组成,一、电子控制系统的一般组成 电子控制系统一般由检测反馈单元、指令及信号处理单元、转换放大单元、执行器和动力源。
电子控制单元,⑴检测反馈单元:通过传感器检测受控参数或其它中间变量,放大转换后用来显示信号或者反馈信号; ⑵指令及信号处理单元:接受指令或反馈信号,进行比较、变换、运算、逻辑推理等处理; ⑶转换放大单元:将指令信号按不同方式进行相互转换和线性放大,使功率足以控制执行器和驱动受控对象; ⑷执行器:直接驱动受控对象; ⑸动力源:主要为电子系统各单元提供能源二、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工程自动控制系统分类方式有以下几种: ⒈按控制系统有无反馈分为 ⑴开环控制系统 ⑵闭环控制系统 ⒉按输入量变化的规律分为 ⑴恒值控制系统 ⑵随动控制系统 ⑶过程控制系统 ⒊按系统传输信号对时间的关系分为 ⑴连续控制系统 ⑵离散控制系统 ⒋按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的关系分为 ⑴线性系统 ⑵非线性系统,ECU根据传感器的信号对执行器进行控制,但不 去检测控制结果;,开环控制系统,也叫反馈控制,在开环的基础上,它对控制结果进行检测,并反馈给ECU氧传感器,闭环控制系统,⒌简化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模型 信号输入装置——各种传感器,采集控制系统的信号,并转换成电信号输送给ECU; 电子控制单元——ECU,给各传感器提供参考电压,接受传感器信号,进行存储、计算和分析处理后向执行器发出指令; 执行器——由ECU控制,执行某项控制功能的装置。
三、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简介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分为以下四种: ⑴发动机控制系统 发动机集中控制系统(汽油喷射控制、汽油机点火控制、辅助控制) ⑵底盘综合控制和安全系统 自动变速控制系统、防滑控制系统、车辆稳定控制系统、巡航控制系统、防撞控制系统 ⑶智能车身电子系统 自动座椅系统、智能照明系统、夜视系统、防盗系统 ⑷通信与信息/娱乐系统(车载电子) 导航系统、音响系统、交通信息系统等,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组成,第三节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基础知识,一、汽油机的排放与净化 二、汽油机对点火系统的要求,一、汽油机的排放与净化,⒈HC(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燃料不完全燃烧、混合气过浓过稀、怠速减速暖车HC排放增加 ⒉CO的生成机理 局部缺氧、低温不完全燃烧、 CO含量取决于空燃比 ⒊NOx(NO2、NO)的生成机理 空气高温反应、温度越高、高温时间越长、氧气越浓 NOx生成量越多⒋影响排放中有害气体生成的因素 ⑴空燃比(A/F) CO:低于理论空燃比14.7浓度大,16附近起数值低 HC:17以内,随空燃比增大排放减少;大于17,燃烧不良排放浓度增加 NOx: 15.5~16 排放浓度 最大⑵点火时刻 CO:点火时刻对CO影响不大,过分推迟没时间氧化,排放会增加。
HC:推迟点火排气温度上升,促进氧化,HC浓度下降 NOx:点火提前,燃烧温度增加,排放浓度增加 ⒌排气净化的后处理 ⑴二次空气供给装置 空气送到各缸排气门附近,利用排气高温,使排放HC和CO再燃烧 ⑵三元催化转换器 现代汽车普遍应用,后续章节将具体介绍 ⑶废气再循环(EGR) 用于减少NOx的排放量,后续章节将具体介绍二、汽油机对点火系统的要求,⒈发动机对点火系的要求 三个基本要求 ⑴能产生足以击穿火花塞电极间隙的电压 影响电压因素有:电极间隙和形状、电极温度和极性、混合气压力和温度、发动机工况 ⑵火花应具有足够能量 火花能量=火花电压×火花电流×火花持续时间 发动机正常工作所需能量很小,1~5mJ; 起动、怠速、节气门急剧打开,为保证可靠点火,需较高能量, 50 ~80mJ⑶最佳点火提前角/点火时刻 不同发动机最佳点火提前角不同, 同一发动机不同工况最佳点火提前角不同 影响因素: 发动机转速:转速越高,最佳提前角越大 负荷:同一转速下,负荷增大,混合气增多,燃烧速度加快,点火最佳提前角减小 空燃比:A/F=11.7时,燃烧速度最快,最佳提前角最小;混合气变稀和变浓,燃烧速度都变慢,最佳提前都增大。
进气压力:进气压力小混合气雾化和扰流变坏,燃烧速度都变慢,最佳提前角增大 冷却液温度:温度低,为尽快暖机增加提前角;温度高为减少NOx、HC的排放适当减小提前角汽油机的燃烧过程,点火提前角对气缸压力的影响,⒉闭合角控制 闭合角指断电器触点闭合期间分电器转过的角度 低转速,触点闭合时间长,点火线圈容易过热; 高转速,触点闭合时间短,一次线圈电流减小,二次电压降低 电子点火可以理想控制 ⒊恒流控制 保证发动机在高转速下,一次电流的稳定,采用恒流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