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科学课观察教学.pdf
11页. 4.低年级科学课观察教学 科学学习,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使自然学科的性质、教学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相一致在充分掌握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方式的基础上,研究合乎学生的学习规律,合乎低年级科学教学的学习规律我们都知道在“做中学”是低年级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学习的重要学习方法, 但这也是主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 低年级的儿童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观察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通过眼睛看,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绝大部分的对于世界的认识,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得越仔细,认识也就越深刻,观察得越全面,认识也就越完整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前提方法,观察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掌握观察方法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观察在低年级科学学习当中的重要性有哪些呢? 低年级的科学学习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一个起始的阶段,让学生学会观察就犹如掌握揭示科学奥秘的一把金钥匙,是学生学习科学入门的一种本领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安排观察的比重应该相对来说比较大一般来说,整个的小学科学里面安排的观察项目大概不会低于四十个, 而小学低年级的观察项目基本上就占二十个以上了。
低年级学生在观察学习的时候,观察的容非常广泛,几乎每一个单元都会涉及到相关的观察要求,比如观察植物,我们要求学生要去认识常见的花草树木,要让学生去观察植物有根、有茎、有花、有果实,以及观察一些种子的外形,花的形状、颜色、大. . 小、 气味等等 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 甚至还安排了专门的观察单元,从这些观察的容当中, 可以掌握植物的最基本的信息 除了观察植物,还有观察动物,我们就要让学生去观察蜗牛、观察蚂蚁、观察金鱼、观察青蛙、观察猫、观察鸟、观察像鸽子这样动物的外形,观察它们的活动方式,从而初步的掌握、认识动物的一些基本本领又比如在地球这个领域当中,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常见的石头,颜色和形状,观察比较这种沙和黏土颗粒的大小、 黏性, 观察的基本的、 常见的材料,铜、铁、铝它们这些材料的颜色、光泽、软硬等等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掌握观察岩石、观察土壤、观察金属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低年级的这些项目的观察都是让学生认识个别的自然物体的显著特征 请注意,是个别的自然物体的显著特征,低年级的孩子通常也只能看到这些东西,用感官通常进行的是一种定性的观察,这些观察在初级阶段应该说是最基本的,是应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应该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
学生从小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最基本、最基础、最简单的方法,就像进入科学殿堂,掌握了入门的本领在观察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更直接的经验和知识, 能够体现科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但是, 观察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 掌握科学本领的必然的、必经的一个过程,它对实施、落实整个科学教育的目标,是有非常独特的作用的 低年级观察的基本要求 第一,他们要学会用感官来进行定性的观察;第二,通过观察掌握个别事物的外部的显著特征;第三,要掌握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 . 到整体的这种观察事物的顺序,有序观察;第四,要学会对比观察低年级小学生常用的观察工具,首先是他们的观察器官,就是我们所谓的感官我们用感官观察的时候,通常就是让学五官齐动,即让学生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用手摸,让学生用各种感官具体的感知,当然了我们也可以屏蔽一些感官,让其它感官获得更多的认知教低年级的小朋友去做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跟学生先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再把它整起来,综合起来观察也就是说,先看一部分,再看整体,也可以跟学生反过来,先看整体,再看一部分,在看的时候要学会比较异同点,在对比中观察可以使认识深化,在看一件东西认知是不会产生的,而看两样东西进行对比观察的时候,他的认知就会发生。
而且在认知发生的时候,他会去比较,他会选取相关的信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形成一个表象,这个表象可以用词语来进行概括,这个就是所谓的科学概念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上升为抽象逻辑的思维, 这对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学生认知能力的核心要素就是他的思维,低年级学生通常特别注重形象具体的思维,而且形象具体的思维占着他思维方式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学生的头脑中,他的大脑要形成物体的表象,主要是学生各种感官接受客观物体的刺激这种刺激越多,学生大脑神经中枢的信息联系点就越完整,大脑建立的网络围就越来越大,然后通路也就越来越多,大脑的机能就会越来越强大脑形成的表象越来越能够反映物体的外部特征,并且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外部特征,这个物体在形状、颜色、大小、硬度、质感等方面的特征因此,这也. . 从某种程度强化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比如,为了让学生获得对水的物理性质的认识, 我们首先是让学生用眼睛看, 将水跟牛奶进行对比,认识到水是无色的、透明的;我们用鼻子闻,将水与酒精对比,认识到水是没有气味的;我们用嘴巴尝,意识到水与盐水相比,水是没有味道的;我们用手摸,将水与石块相比,会认识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会流动,是液体。
这样,大脑的信息通道就有视觉、有味觉、有嗅觉、有触觉,有这么多神经送来的信息,在大脑中建立网络,形成对水的认识的具体感知, 并且通过一一的比较, 使这些感知更加准确,更加的深刻,最后运用综合的方式,把水在颜色、气味、味道、透不透明、物态等方面的性质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就使学生认识了水的物理性质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认识周围常见的事物和这些事物的外部的显著的特征,这样的话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的智力通常有五个要素: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 在所有这些智力当中, 记忆力肯定是关键, 也是一个基础但是如果没有了观察,就不会有注意,从观察入手,才会产生注意观察和注意是吸收,记忆就是属于储存,在记忆的观察、注意、吸收的基础上面,这个注意环节就是聚焦,注意环节就是筛选环节,就是剔除无关的信息,聚焦到所要关注的信息上面去记忆是一种储存的过程,观察记忆储存之后形成的就是思维力思维实际上就是加工筛选的过程想象力就是思维的一种发展和创造,学生学会观察就是要. . 学会吸收学会观察,实际上就是打开了接受知识的一个通道,是提高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以观察在低年级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对科学的探索而言,观察也是一个基本的要素,韦钰部长在他的探究式教学指导那本书里面就曾经讲过:人有好奇的天性,奇则察,细察而深疑,疑则思,疑遂思,冥思而深究这一句话把探究是怎么产生的解释得清清楚楚低年级学生对植物、动物、非生物、天气、季节这些项目进行一系列的观察, 其实他们掌握的还是这些东西的外部特征,其观察方法的基本规律也是有的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的感觉器官眼、耳、鼻、口、手全面、细致得去感知事物感知就是吸收、储存外界的各种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象,从而掌握这些物体的外部的主要特征在观察当中,让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注意观察的角度,观察的方位的变化,主要让学生学会全面观察,多角度观察,多渠道拓宽视野的观察,以便于学生动脑思考进行比较,从而深化学生对某种物体的具体的属性的认识我们要说的就是,学生不但要去观察还要能如实地表达, 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和自己感受之后的一种认识,这样的话,由看到说会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得灵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会说,会让学生变得更加有智慧,学生智力其实也就是在观察活动当中得到了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必须要借助老师的一种积极的组织、引导和帮助。
学生自己的主动观察,认识周围的大自然,去探究科学的规律,最简洁的实践活动过程就是他要自己主动去看, 学生要取得观察的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 . 教师进行指导的几点建议: 第一,选择鲜明的观察目标,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对象要非常的明确客观世界,它是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从中吸取最真实最新鲜的容,因此必须要选好被观察的物体,而老师的指导就应当具有一个很强的针对性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从低年级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加强指导, 从而使低年级的观察活动达到教学的培养要求 刚才我特别强调了两点, 第一个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这个认知特点就是主要的、外部的特点而低年级特别容易忽略的地方,往往是某种细节的、不容易被察觉的部分因此,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要选择有显著的、明显的、有明确特点的观察目标或者典型的物体组织学生观察的第一步,就是为学生提供可进行观察的条件,这是完成观察活动的一个保证比如,我们让学生去观察叶,我们选择的叶子就要具有鲜明的醒目的形状特点, 我们不能选择那种形状不太明显的副叶,而要选择那种跟手掌差不多大的,形状比较完整的叶子,这样的话,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且通过观察,便于学生掌握叶的外形特点,这是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指导有目的的观察,对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观察要求每次下达观察探究任务的时候,你的观察要求一定要非常的明确,这样才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活动,这种有益的感知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 “观察树叶”这样一个活动来说,观察叶的目的就是要从叶的形状、叶的颜色、叶的大小来区分我们常见的八种不同叶的外部特征,我们只有从非常明确的这八个方面来描述一片. . 叶,叶的外形、叶的叶柄、叶的尖、叶的边缘,只有把最显著的特征找出来,学生才算是完成了对叶的观察的一个基本的任务 第三个,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有顺序的观察,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观察有顺序,思维就有条理,表达就会很清晰语言表达实际上是能够反映出这个学生的思路是不是清晰的因此,先看什么,看到了什么;后看什么,看到了什么;在看到了过程当中,前后有什么不一样;看到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什么;发现的这个东西前后之间有什么不一样; 跟以前看到的这个东西又有什么不一样等等这些细节的地方就是我们需要去组织学生讨论的 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总结概括,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精心的设计观察的方法,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也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对鸟的观察应该就是先从整体再到局部,我们不可能说,让学生用鸟的标本去观察,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去观察真实的鸟。
我在滨海的时候就带着学生去观察校园里面的鸟,我们设定了几个望远镜,我们设定了一个地方叫做观鸟台,我们看到一只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用摄像机和照相机把鸟给拍摄下来当然了,我们也可以用实验室里面鸟的标本让学生观察什么是鸟,让学生去摸一摸,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实际上就是看鸟的局部了,看它的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对于对鸟的观察来说,当我们在生活中看鸟的时候,首先就是看一个整体,鸟是什么样子的,它会干什么,它会飞,它会跳,它会吃东西,这是学生对鸟整体的认识,而在看鸟的标本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鸟的身体表面是羽毛,这是身体表面;鸟的爪子是什么样子的;鸟的嘴巴,就是鸟的喙是什么. . 样的;鸟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鸟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当有了这样一些认识,我们就可以了解什么是鸟于是拿出一只大母鸡的时候,学生这时就可以认识鸟了母鸡也是具备了鸟的这些特征的,它虽然不会飞,但是它表面有羽毛,那个爪子,那个嘴,那个鸡冠,那个眼睛,那个尾巴都是跟鸟非常相似的从整体到部分的认识,我们特别要指导学生认识鸟的喙和爪, 这些器官的形态实际上是跟鸟的生活习性有关系的鸟是怎么吃东西的,鸟在树枝上停住的时候,它是怎么站住的, 它的爪子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的, 学生就由此就认识了。
这样由表及里, 由粗到细加深认识, 观察就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到局部,他就认识得非常透彻 当然了,也有观察是从部分入手,先从局部观察再到整体这种情况在什么容下可以进行呢?比如对季节的认识, 比如像春天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握整个春天的特征, 我们总是从春天的天气现象是什么样子的,对春天的天气进行观察;春天的植物是什么样子的,对植物进行观察;春天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燕子飞回来啦等等,还有春天的人以及他的活动进行观察;人穿的衣服等等,一部分一部分的进行观察,然后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汇总形成春天的特征这个对于大的东西采用先分后总的观察也是同样可以获得教学目标的 第四个,要区分观察的细节,要形成生动的表象比如需要观察的细节,实际上就是观察的重点部分要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比如我们观察宠物,比如观察兔,观察狗,观察猫,它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呢?它在运动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它在吃东西方面有什么不同. . 呢?比如兔子和猫这是两种非常典型的不一样的动物, 兔子是啮齿动物,这样我们只需要把它们一部分一部分拿出来进行对比观察的,比如它们牙齿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腿是什么样子的?耳朵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是怎么行动的?我们把这些重点观察的部位放大,我们借助仪器,比如像观察蚂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借助仪器,因为蚂蚁体型比较小,观察的时候就需要用到放大镜,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
重点观察的部位,我们不仅仅是要学生看一看,而且要指导学生用图画的方式把它画出来低年级的儿童呢,他的图画非常得快,用图形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抓住重点组织讨论,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讨论中强化认识和记忆 重点观察的部分往往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容或者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难以认识的部分这样的话,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观察就会紧扣观察目的,获得良好的观察效果 第五个,一定要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学会在观察中思考观察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通过观察,我们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就应该抓住观察思考,观察比较,观察研讨这样的过程,尤其是观察比较实际上观察比较,就是把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按照观察要求,我们通常会给学生一个观察的提纲比如,观察兔子或猫的时候,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提纲,猫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或者是兔子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身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长的什么等等, 还有要描述这种动物, 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 我们的科学教材上面有一个“我说特征,你猜动物”以猫举例,猫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猫的牙是什么样子?猫的舌头是什么样子的?猫的脚掌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有目的的去观察,学生在观察中有目的的去看,有目的的去记,有目的的去想,像排除干扰就会提高有意注意的效果。
把观察和比较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同中求异,从不同的差异中认识完整的事物比如《麻雀和老鹰的认识》这一课中,老鹰,我们没办法在生活中看到,但是可以我们可以在视频当中看到, 学生从整体的观察当中就发现, 鸟它有头、 有颈、有躯干、有尾巴、有腿、有翅膀六个部分,也有羽毛,并且他们通过视频会知道鸟会下蛋,老鹰会孵小鹰,鸽子会孵小鸽子,但是老鹰和麻雀有什么不一样呢?有什么不同呢?于是他就会从体型的大小、 鸟喙,麻雀的嘴巴短短的、尖尖的,老鹰的嘴是勾勾的,老鹰的爪子是什么样子的?老鹰的翅膀什么样子的?通过这些, 让学生在对比的观察中进行区分比如观察麻雀的外形特点,观察麻雀的运动方式,观察麻雀吃什么,然后接下来就是通过视频当中观察老鹰的外形特点,老鹰的运动方式和老鹰的吃食,通过一一对比认识到喙和爪的不一样,认识到运动方式和吃食的方式不一样,跟他的喙和爪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麻雀是蹦蹦跳跳走的,而鸽子是一步一步走的,走的方式也不同,老鹰的爪子基本走不了,老鹰就是起飞,利用翅膀来腾起飞走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要把观察研讨和表达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通过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研讨,充分提供给他们一. . 种质疑的和适宜的机会。
还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观察后所形成的认识,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表达出来,用图画表达出来这样就把观察当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际上就是把现象上升为概念老师帮助学生对曾经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做出明确的结论,而且这种得出明确的结论,不是在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再观察继续验证,并在运用当中再认识,巩固学生的知识,拓展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