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CTO病变真腔技术.ppt
40页下肢CTO病变真腔技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邹英华 杨敏 下肢动脉病变特点•多发、长段病变多见•狭窄、闭塞、溃疡、钙化等多种病变共存•病变血管易受到肌肉牵拉和关节活动影响•病变早期常症状不明显,就诊时多见CTO长段病变•形成侧枝循环血管•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膝下中小动脉病变 下肢动脉CTO病变•常见于主髂动脉,股腘动脉,膝下动脉•CLI患者多见•TASC C/D级患者腔内治疗的挑战•成功的关键是如何突破病变进入远端真腔•内膜下技术(SIA)虽然是开通CTO的方法•但真腔技术更是首选 内膜下成形术(SIA/PIER)•最早由Bolia等于1990年提出•适应证从股腘动脉拓展至主髂动脉及膝下动脉•荟萃分析显示其技术成功率平均为85.7%,1年初期通畅率55.8%,1年保肢率为89.3%*•仍有约10-15%的内膜下成形术中难以用普通导管导丝技术回到真腔#*Bosiers M, Deloose K, Callaert J, Maene L. J Cardiovasc Surg (Torino). 2012 Apr;53(2):223-7#Bown MJ, Bolia A, Sutton A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9 Sep;38(3):323-37. 内膜下成形术缺点•部分病例Re-entry困难导致技术失败增加X线剂量或费用增加•操作本身有可能增加病变长度(破坏已有真腔)导致支架使用增多•造成血管损伤增加血管穿孔,局部血肿风险。
增加疼痛肿胀不适•损伤侧枝循环•限制斑块切除等技术应用•再狭窄机会增加?我们是否给自己足够的机会留在真腔? 真腔技术要点•入路•支撑系统•通过导丝•扩张系统 入路•目的:提供各种器械进入腔内的入口•技术要求:–正常动脉避开病变,便于开放及闭合–足够各种器械通过的血管鞘–根据病变特点决定便于开通的方向•支撑力适中支撑力适中•抗折抗折•内腔宽大超滑内腔宽大超滑 支撑系统•目的:有效支撑导丝等器械通过病变•真腔技术要求:–Low profile–足够支撑力–显影性–通过性(跟进性) 支撑系统的选择推荐•目前选择:Reekross18ØLow profile——4FØ强有力的支撑——KrossLock™ ™ 推送杆Ø良好的通过性——SILX2 涂层•更佳选择:CXIØLow profile设计2.6F Ø编制钢网结构支撑杆Ø亲水涂层覆膜TrailBlazer™导管 15mm-0.014”&0.018”50mm-0.035”1.5mm材质:铱铂金兼容鞘尺寸兼容鞘尺寸: 5FTrailBlzaer 0.014TrailBlzaer 0.018TrailBlzaer 0.035远端通端通过外径外径2.0F2.2F3.8F近端通近端通过外径外径3.0F3.4F4.8FTrailBlzaer 0.014 & 0.018 系统的导管兼容4F鞘导引导管(F)鞘(F) 兼容鞘尺寸兼容鞘尺寸: 5F 通过导丝的推荐 真腔技术通过CTO病变•支撑系统与导丝的配合•导丝的触感反馈•路径图的应用与导丝行走路径的判断 临床应用实例1•男,62岁•双下肢间歇性跛行2月余,左足第二趾破溃2周。
跛行距离50米•既往:糖尿病•查体:双侧股动脉搏动可及,双侧侧足背动脉动脉搏动弱,双侧胫后动脉搏动触不清下肢皮温正常,左侧第二足趾内侧皮肤干性坏疽•ABI示:左下肢0.46,右下肢0.63•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足趾坏疽,糖尿病 临床应用实例1Reekross18球囊+Miracle6导丝开通 临床应用实例2•女,75岁•主诉:左下肢间歇性跛行半年,加重3月•既往:高血压、冠脉支架术后、糖尿病,2月余前曾于外院行左下肢动脉腔内成形术,未能成功•查体:双侧股动脉搏动可及,右侧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动脉可触及左侧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动脉搏动弱下肢及足背皮温正常,未见皮肤溃疡•ABI:L 0.50;R 0.68 临床应用实例2 临床应用实例2Reekross18球囊+treasure12导丝 临床应用实例3•男,51岁•右下肢间歇性跛行3年,加重4个月 •右股动脉及腘动脉搏动未触及,右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微弱,左侧股动脉及腘动脉搏动减弱,左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微弱 CASE 4CASE 5 男性,65岁,右下肢间隙性跛行10年加重半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