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文献综述.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5304543
  • 上传时间:2021-10-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7.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文献综述—、弓 I *="近旱来译者主体性成了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和热点问题之一随着二十 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哲学的“语用学转向” (the pragmatic turn)和九十年代翻译研究 的“文化转向”(the cultural turn),翻译研究的视野扩大了,翻译主体性的研究深 受西方译学界关注,“译学研究悄悄经历了 语言一文化一人的转变,完成了 一次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跨越”(袁莉,2003:75)翻阅近几年西方译学界著作,就可以发现有些学者(Robinson, 2001; Venuti, 2004)在其著作中,对译者的地位及其主体性特征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其实, 国内外对译者的研究,由来已久我国译学界在最近十几年把“人”——译者的 研究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译者主体性”的探讨学者们 从不同的角度参与了对此问题的讨论,并且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及时•地对前人 的成果进行梳理和评析,有利于我们对此问题更加深入和系统地探讨本文将对我国学者自1996年以来关于“译者主体性”问题的研究进行论述, 首先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指出前人研究的成果及不足,然后 分析译者主体性研究对翻译研究的局限性,同时对如何深化译者主体性研究提出 一些建议。

      二、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纵观中外译(论)如 我们可以总结出翻译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其一,模式 研究;其二,个案研究篇幅所限,本文仅仅探讨译者主体性的模式研究虽然 译学界对此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专门论述,但是从其发展历程上,我们可以归纳出 译者主体性模式研究的六个视角:阐释学视角、接受理论视角、多元系统理论视 角、女性主义视角、适应选择论视角以及解构主义视角2. 1阐释学视角阐释学(Hermeneutics)可以表述为“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 学”(袁莉,2003:76;许钧,2003b:291)o阐释学最初局限在对经典文本的注释 或说明上,经过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发展成为一种理解世界史的方法论,最后伽 达默尔在符号学和现象学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人文科学中的显学,并且成了一种 哲学当代西方阐释哲学历经姚斯、利科发展到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阐释学的有关理论是中国译学界用来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的视角 此研究视角继承了主体性研究的哲学传统我国学者(袁莉,2003;屠国元&朱 献珑,2003;许钧,2003bc)主要从以下儿方面进行研究第一,论证阐释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同时说明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阐释的 可行性。

      第二,阐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和“视域融合” 等核心概念被用来阐释译者的主体性第三,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与其它主体的关系是一种对话,沟通和融合的关 系然而,学者们主要运用阐释学的有关理论对文学翻译者的主体性进行研究 虽然阐释学能比较深入地阐释译者主体性,但是其本身具有浓厚的哲学思辨成 分因此,论述有关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调2. 2接受理论视角接受理论,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德国教授姚斯和伊 塞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接受理论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 中的地位和作用、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文本未定性和意义空白该理论是一种研 究文本接受的读者反应理论,它研究读者如何实现对文本的潜在内容的理解,阅 读如何随时代而改变张瀛尹,2010)当把接受理论应用于翻译时,译者成了原作的读者,他的主动参与使其在翻 译时会考虑到译本读者的审美情趣、接受水平,心理特点等方面,同时,译者的 认知特点、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也对译本的产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阐释 学和目的论等相关理论,我国学者(张瀛尹,2010;查明建&田雨,2003)主要从 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情感、意志、审美、想象等文学能力, 将作品“召唤结构”中的“未定点”、“空白点”具体化,与文本对话调整自己的 “先结构”,与作品达致“视界融合”,从而实现文本意义的完整构建第二,译者根据主流读者的意识形态来选择翻译作品,并根据他们的意识形 态和阅读趣味采取相应的翻译方式第三,译者试图通过翻译来颠覆主流意识形态,这时译者需要采取某些翻译 策略,以引导读者接受第四,译者敏锐地捕捉译入语中巳萌动的某种文化、文学变革意识,选择有 关作品来翻译,为具有变革意识的读者提供声援然而,译文的读者千差万别,他们的“期待视野”与“审美要求”不仅因人 而异,而且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译者而对译语读者,更多地要考虑现时译 语读者群体的需求与接受水平,译文才易被读者接受2. 3多元系统理论视角根据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各种社会符号现象, 应视为系统,这些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多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 些系统各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埃 文•左哈尔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地位决定了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 位,或起主要作用,或起次要作用,而翻译文学的不同文化地位反过来也会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译者的翻译决策。

      张文娟,2004)翻译标准的多元化,给了译者以相对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给译者提出了 挑战,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对翻译目的和价值的判断,对翻译活动中各项干扰因素 的协调和平衡,决定了他对具体翻译标准的取舍我国学者(张文娟,2004)主要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第一,译者应换用“立体思维方式”,承认若干个标准的共时性存在,并暗 示思维主体者的作用第二,译者对其代表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制 约着他的翻译策略第三,译者的文化价值取向既可以是对译入语主流文化的认同,通过翻译来 强化某种意识形态和文学观;也可以是对现存文化的否定,通过翻译来颠覆现行 的文化、文学模式而达到变革的目的然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度和制约的,其“能动性” 总是以“受动性”为前提的这就要求译者采用文化对话的方式来看待原话文化 和译入语文化,在翻译活动中既避免“文化绝对中心主义”,又避免“文化相对 主义”2. 4女性主义视角女性主义(Feminism)作为一种思潮,起初是—利争取男女平等权力的妇女解 放运动,现在转向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由此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刘 军平,2004 : 3-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者,在获得了语言的解放,消 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同时,把她(他)们的触角伸向了翻译领域。

      蒋骁华, 2004:10)探讨译者主体性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力求破除翻译研究和社会观念中带有 性别歧视的陈腐观念,可见利用女性主义的有关理论来研究“译者主体性”是一 个崭新的视角徐来,2004:16-17)总结一下我国学者(蒋骁华,2004;徐来, 2004)在此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女性主义视角除了具有阐释学视角的一般特点, 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把“以往受忽视的性别因素列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 项目表中,并对其阐发,揭示性别在翻译中的作用和地位”(徐来,2004:17)第二,在女性主义“雌性同体”“身体翻译”等理论下,译者(尤其是女译者) 的身份和地位凸显出来了同时在翻译实践中,女性主义译者通过提倡翻译作为 重写的机会,反抗性别歧视,凸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以此影响其在现实生活 中的身份界定第三,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认为忠实与叛逆的中间地带正好是译者发挥主观能 动性的地方,并特别强调译者的平等权利第四,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女性主义译者的性别意识强,实践手段多样 化应当注意,中国学者舒奇志和杨华早在1999年就利用法国女性主义者朱利 娅•克里斯蒂娃(JuliaCh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对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进行过 探讨,但是在我国真正以女性主义视角探讨翻译以及译者主体性问题却是最近六 七年的事。

      另外,女性主义理论虽然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为其提供了一个 性别视角,但是某些观点过于激进甚至走向极端,这样必然会导致主体意识的过 分张扬,并歪曲翻译活动的本质,最终也会给翻译理论和实践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我们应当用批判的眼光对待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性别视角2. 5适应选择论视角达尔文(C. Darwin)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被应用到其他学科的研究 中并使之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 1987 年提出的语言顺应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就是很 好的例证无独有偶,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2004b)则系统地把适应选 择学说引入翻译领域胡庚申提出的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选择论”可以用来探 讨译者主体性,尽管他使用“译者中心”这个概念而避免使用“译者主体”这个 概念(胡庚申,2004a: 16; 2004b:97-98)o与其他视角相比较,此视角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此视角确立了 “译者中心论”,取代了传统的“原作者中心论”、“文 本中心论”和“译文读者中心论”,从而解放了译者第二,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处于中心地位,不断地适应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

      第三,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并且此视 角下的译者在实践中操作性也强然而,对翻译活动111的译者主体进行考察并非如同自然科学> 11对事物和现象 的考察那样精确,因此借用像“适应选择学说”这样一些自然科学中的理论来研 究译者主体性,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其信度和效度再者,此视角主要是-•种宏观 研究,还需要与微观研究相结合2. 6解构主义视角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又名“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是 20 世纪60年代中期从法国动荡社会中兴盛起来的-•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产生于 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对结构主义的反驳,以消解为主要特征,系统地消解了以逻 各斯中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解构主义翻译 观认为,文本本身没有确定的意义,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原文意义, 原文只有依靠译者才能存活下去,在解构主义语境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 充分的发挥我国学者(杨镇源,2009;徐波,2011)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第一,解构主义瓦解了文本的结构,认为文本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系统,作者 在文学活动中不是处于中心的地位,译者与作者一样都是翻译的主体。

      第二,解构主义消解了原文权威性,译者主体性无限制张扬,以致文本意义 划入语言虚无论的泥潭第三,要克服解构主义的偏激和非理性,重构译者的主体性,需要立足实践, 即把目光转回到具体的、活生生的实际翻译活动第四,在主体间性视角的参照下,译者的主体性实际上是翻译主体之间相互 碰撞、交流后最终协调、融合的结果,这一形成过程依赖于主体间对话的开展和 共识的形成然而,关于译者如何在实践中约束自己的主体性仍不够明确,翻译的主体问 性框架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历史性和流变性,因此,如何用由与规约的 双重作用使译者的主体性保持在一种张力之中仍有待探寻总之,如同“瞎子摸象”那样,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在还仅仅处于探索阶段 然而,各种研究视角并非对立,而是互相补充的因此,在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 上,我们还应该整合其他有效的研究途径使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三、 译者主体性研究对翻译研究的局限性译者主体性的探讨不是翻译研究的全部,只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要全面 的探讨翻译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成果(翻译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 进行系统描述和阐释虽然主体论是翻译研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是 我们必须明确地认。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