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木兰诗的修辞特色.doc
3页浅析《木兰诗》的修辞特色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成功地塑造了木兰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淳朴雄浑、简劲粗犷,而且易记易诵《木兰诗》巧妙的语言与它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是分不开的 一、句式整齐的对偶句 《木兰诗》这首民歌多处运用对偶句,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民歌一开始就以这一组结构整齐的对偶句塑造了停机叹息,忧思重重的米兰形象,形成悬念,引起下文 “阿爷无大儿,米兰无长兄”一组对偶句点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原来是天子大规模的征兵,父亲年老体弱无力从军在这种情况下,米兰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这里诗歌运用了对偶中含对偶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一方面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另一方面描写了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以此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家越切的心情 对偶手法的运用在《木兰诗》中随处可见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都对塑造米兰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井然有序的排比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此文多处运用了井然有序的排比句,不但使句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而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展示了木兰为出征而操办的忙碌场景这句也是排比和互文的套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里两组排比句,第一组先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举家欢庆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后一组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木兰归家后的激动心情 三、极有分寸的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为表现木兰的英雄形象及显赫的战功,文章极有分寸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一夸张,生动地描写了木兰奔赴边关的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文章以“十二转”、“百千强”的夸张语言突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但木兰辞官不就,这就更突出了她不图功名、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质也为下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四、兼顾合指的互文 互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反映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同时反衬木兰的英勇和智慧在这里,“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合指兼顾语言上分开来写是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另外,“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采用了互文的修辞这样上下句的意义互相渗透说明兼顾合指,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更加深刻 五、生动形象的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可以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和具体为表现木兰的聪明智慧,文章还运用了妙趣横生的比喻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其中前两句更具有民族特色,突出了木兰具有男子一般的英勇和无畏雄兔”、“雌兔”的比喻新颖,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却始终未被同伴发现,可见她是何等地谨慎,何等地机敏,这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聪颖机智的优秀品质 六、自然妥贴的设问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为了引出下文,文章运用了极其自然的设问方法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诗歌在上文木兰停机叹息的情况下发出疑问,随后又通过设问自然引出木兰停机叹息的缘由,因此这一设问在文中显得非常自然,毫无牵强之感 七、环环紧扣的顶真 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为了段落间的结构严密,文章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写出了战争情况之紧迫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胜利归来,结果如何呢?文章用顶真的方法,使上下段的语言表达显得自然、严密,同时也说明了木兰战功显赫。
这首民歌正是巧妙、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人物形象突出、语言生动活泼应该说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和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考 《论语》中的人格气度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它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