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ppt
67页第7章 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一、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二、 人类种群特征 三、人类种群的数量动态 四、人类种群的空间动态 五、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六、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七、亟待解决的人类生态学问题,一、人类生态学的概念,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与其环境间的关系的学科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在其对环境的选择力、分配力和调节力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的科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生态学研究转向以生态学为主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焦点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标志着人类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大有前途的学科 1982年通过的《内罗毕宣言》,使人类生态学进一步得到了世界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它的发展1985年,国际人类生态学会成立,标志着人类生态学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后,国际人类生态学会每18个月召开一次世界性的学术年会,不断推动人类生态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1999年5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了第十届世界人类生态学学术大会,会上,中国科学院王如松研究员当选为国际人类生态学会副主席,这标志着中国的人类生态学研究在国际上居于较高地位。
人既具有生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会生态属性作为生物人,人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使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体质形态;作为社会人,人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人类生态学既要研究作为生物的人,又要研究作为社会的人;既要研究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又要研究人类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生态系统 人类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改造、开发和利用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人类在同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存在和发展;人类构成了食物网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人类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地球环境保证并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类必须同地球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人类生态学的任务:揭示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研究生命的演化与环境的关系,人种及人的体质形态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文化和文明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种群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文化的内涵,用生态文化创造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生态学以“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的人类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生态技术虽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但最根本的是全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参与二、 人类种群特征,全球人类同属一个生物种——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地球上的人可算一个大种群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地理分布的隔绝、习俗不同、文化差异以及种族隔离等,使人类的通婚受到限制,从而形成了一些各自独立、各有特色的小种群种群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指种群密度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次种群的年龄分布、性比对种群数量具有重要影响1. 密度特征,人口密度指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千米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 土地面积指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全部陆地面积和内陆水域,不包括领海 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1996年全球平均人口密度(人/km2)为44.2人,各大洲分别为:非洲24.9人,欧洲32.2人,北美洲16.3人,中美洲47.5人,南美洲18.4人,亚洲113.0人,大洋洲3.4人从国家来看,新加坡最高,为5547.5人,蒙古最低,为1.6人,我国为132.1人人口经济密度” 指人口与耕地面积、人口与资源蕴藏量、人口与产值、人口与国民收入之比等。
在一定意义上说,人口经济密度更能反映一个区域的人口稠密程度及人口和经济的关系 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相对总土地面积的人口密度为10.75人,不到全国平均的1/10但全疆9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占总土地面积仅5%左右的绿洲内,其余土地除少数山地牧场外,绝大部分都是生物生产力极低的荒漠、戈壁按绿洲所承载的人口计,其人口密度为193.5人,已超过了全国平均状况封闭型经济区域,其全部或大部人口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都要靠区域内土地的产出,人口密度决定了其对资源和产出的人均占有状况,也可反映出人口对区域内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开放型经济,特别是工业化区域,其生产和生活资料并不主要依赖本区域,因而其人口密度并不能很好反映人口与区域资源环境的关系,而是将压力转嫁到了其他地区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靠经济、政治实力从发展中国家低价掠夺各种资源以供养其高水平、高能耗的生活方式,而同时却把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总之,随着经济进一步全球化,考察人口密度、人口经济密度及其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更应具有全球观念2. 年龄特征,某地区总人口中各年龄组所占的比例称为人口年龄结构 年龄锥体(或称年龄金字塔)是用从上到下一系列不同宽度的横柱做成的图。
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由幼体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横柱的宽度表示各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其所占的百分比 一般将人口分为儿童少年组(0~14岁)、劳动力组(15~59岁或64岁)和老年组(60或65岁以上)根据这3个组别的人口构成比例,可将区域人口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一般说,年轻型预示着人口未来增长压力大,将以数量扩张形势发展,故又称扩张型;老年型预示着人口增长后继乏力,将以数量收缩形式变动,故又称收缩型;成年型则各年龄组人口分布均匀,呈稳定状态,故又称稳定型年龄锥体的三种基本类型,,年龄结构型的分布情况一般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多为老年型,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多为年轻型和成年型 如年轻型结构群体当前对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等需求压力不大,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它却预示着越来越大的少年儿童养育及未来人口的教育、就业、住宅、食物、洁净水源等压力当这些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时,除了影响社会安定外,更有可能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形成“越穷越垦越生--越生越穷越垦--越垦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3. 数量特征,经常需要使用以下10个统计指标: 1)人口数 一定时间、一定地区范围内人口的总和,主要是指当年年中数。
2)性比 在总人口中或各年龄组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计算公式为:性别比 =(男性人口 / 女性人口)×100% 3)出生率 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期中人数)之比一般以每千人每年出生的婴儿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出生率 =(年出生人数 / 年平均人数)×1000‰,,4)死亡率 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期中人数)之比一般以每千人每年死亡的人数表示计算公式为:死亡率 =(年死亡人数 / 年平均人数)×1000‰ 5)育龄妇女数 处于生育年龄的妇女数一般以15~49岁为妇女生育年龄 6)总生育率 一定时期内出生的活婴数与全体育龄妇女人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总生育率 = (出生婴儿数 / 育龄妇女人数 )×1000‰ 7)总和生育率 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总和生育率 = 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8)自然增长率 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期中人数)之比一般以一年为期计算,用千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 =(全年出生人数 – 全年死亡人数)/ 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 9)人口平均增长率。
指在两年以上的时期内,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的程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是几何平均数法 10)人口老龄化指标 一定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数如果60岁以上人百分数大于10%,即为人口老龄化社会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的出生率,也称为生理出生率对于特定种群来说,最大出生率是一个常数 实际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出生率,也称为生态出生率 最低死亡率也称为生理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生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生理寿命是指处于最适条件下种群中个体的平均寿命 实际死亡率也称为生态死亡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种群中个体的寿命为生态寿命,即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寿命种群出生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动物的下列特点:,(1) 性成熟的速度 性成熟的速度越快,有机体性成熟越早,平均世代长度越短,种群的出生率就越高2) 每次产仔数目 不同种动物每次产仔的数目相差悬殊,3) 每年繁殖次数 有些动物具有一定的生殖季节,繁殖次数较少;有些动物则不间断地生殖,繁殖次数很多。
此外,动物胚胎期、孵化期和繁殖年龄的长短等都会影响种群出生率两种不同的人口政策 中国人口政策的思考 人类的寿命究竟有多长人类生育的吉尼斯记录:2×17+3×7+4×3=67,4. 素质特征,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修养 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口的身体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主要包括婴幼儿的死亡率、营养和发育状况、平均期望寿命和残疾人口的比例等 婴幼儿死亡率:200‰(1949年前)19.5 ‰ (城市14 ‰ ,农村25.1 ‰ ,1985年) 平均期望寿命: 30岁(1949年前)男66.4岁,女69.4岁(1982年) 残疾人口:全国五类残疾(听力语言、智力、肢体、视力、精神)总人数达5164万,占总人口的5%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是指人口的文化知识、科学和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管理才能等人口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状况是一个重要指标 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状况,主要包括世界观、道德观、传统习惯、精神面貌、思维方式、纪律和法制观念等三、人类种群的数量动态,依照生物学规律,在环境资源不受限制的情况下,生物单种种群呈指数增长;在环境资源受限情况下,种群呈逻辑斯蒂增长。
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物,也要遵循种群增长的普遍法则即人类种群的增长也符合逻辑斯蒂增长:dN / dt = r N (1-(N / K))1. 世界人口种群的数量动态,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种群的增长是十分缓慢的 自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指数增长,即“人口爆炸”世界人口在1650年只有5亿,到1850年达到10亿,花了200年才翻了一番而从第一个10亿到第二个10亿,用了80年时间(1850~1930)之后,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分别为30年、15年、12年、12年 近几年,世界人口每年增长7800万人,其中95% 的新增人口出生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预测方案显示,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至少50年,当世界人口达到静止状态时,人口将会超过100亿 面对快速增长的世界人口,联合国将1999年10月12日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旨在敲响人口问题的警钟,提醒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关注人口问题令人欣慰的是,从1974年的布加勒斯特世界人口大会到1984年墨西哥国际人口大会,再到1994年的开罗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世界人口控制取得了很大成绩: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降到了3个以下,世界人口年增长率降到了1.3%,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也在不断向后推迟。
但是,世界人口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国家的人口保持相对稳定,欧洲的人口增长率仅为0.03%;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势头持续居高不下,非洲人口的增长率高达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