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会服务细则.docx
15页学生社会服务细则一、总则社会服务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为规范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特制定本细则二、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一)服务原则1. 志愿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应基于自愿原则,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2. 公益性:服务对象应为社会公共利益相关领域,如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3. 安全性:服务活动需确保参与学生的安全,避免风险二)服务内容1. 社区服务:协助社区开展便民活动、环境维护、文化宣传等2. 教育支持:参与支教、助学、科普宣传等3. 环保活动: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环保知识普及等4. 其他符合社会公益性质的服务项目三、社会服务的参与流程(一)服务申请1. 学生个人或团队可通过学校指定渠道提交服务申请,包括服务意向、时间安排、服务对象等2. 学校或相关机构对申请进行审核,确认服务可行性二)服务准备1. 确定服务时间: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和学生课业安排合理规划时间2. 制定服务计划: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分工、应急预案等3. 培训与指导:组织参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服务技能和安全培训三)服务实施1. 严格遵守服务计划,按步骤完成任务2. 做好服务记录,包括文字、图片或视频等资料。
3. 及时与服务对象沟通,确保服务效果四)服务总结1. 完成服务后,提交服务报告,包括服务内容、成果、问题与改进建议2. 学校或机构对服务进行评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四、社会服务的保障措施(一)安全保障1. 活动前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制定应对措施2. 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如急救包等3. 活动过程中配备指导教师或负责人,确保学生安全二)时间保障1. 合理安排服务时间,避免与重要课程冲突2. 提供必要的时间灵活度,以应对突发情况三)资源支持1. 学校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如宣传材料、工具等2. 建立服务资源库,共享优质服务项目信息五、社会服务的评价与激励(一)评价标准1. 服务时长:根据实际参与时间计入服务时长2. 服务质量:根据服务对象的反馈和服务成果进行评价3. 团队协作:评估参与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二)激励措施1. 记录服务时长,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或团队给予表彰或奖励3. 提供参与优秀服务项目的推荐机会六、附则本细则由学校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调整,将另行通知一、总则社会服务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促进个人成长。
为规范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细则本细则旨在提供一个清晰、可操作的框架,指导学生有序参与社会服务,并保障服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二、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一)服务原则1. 自愿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应基于自愿原则,尊重个人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但绝不强迫2. 公益性:服务活动应面向社会公共利益,聚焦社区发展、环境保护、教育支持等领域,确保服务能够切实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群或改善社会环境3. 安全性:服务活动必须将参与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提前评估潜在风险,制定安全预案,确保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4. 规范性:服务过程应符合社会公德和职业伦理,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遵守服务对象的规章制度二)服务内容1. 社区服务:协助社区开展便民活动,如环境清洁、垃圾分类宣传、社区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等,提升社区生活品质2. 教育支持:参与支教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开展科普讲座、组织兴趣小组等,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3. 环境保护:参与垃圾分类推广、植树造林、环保知识宣传、河流清洁等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助力可持续发展4. 文化传承: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社区图书整理等,传播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5. 其他符合社会公益性质的服务项目: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参与更多形式的社会服务,如敬老院慰问、动物保护救助等三、社会服务的参与流程(一)服务申请1. 个人或团队申请:学生个人或团队可通过学校指定的线上或线下渠道提交服务申请申请材料应包括服务意向书、服务时间安排、服务对象描述、预期目标等2. 机构审核:学校或相关机构对申请进行审核,评估服务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公益性审核通过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二)服务准备1. 确定服务时间: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课业安排,合理规划服务时间,避免与重要课程或考试冲突通常建议每次服务时长不宜过长,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2. 制定服务计划:明确服务目标、具体任务、人员分工、时间节点、应急预案等,确保服务过程有序进行例如,一次社区环保宣传可以细分为物资准备、场地布置、宣传讲解、效果评估等环节3. 培训与指导:在服务前,组织参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如沟通技巧、急救知识、活动流程讲解等同时,安排指导教师或负责人全程陪同,提供现场指导三)服务实施1. 按计划执行:严格按照服务计划开展活动,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如遇突发情况,应及时调整计划并向上级汇报。
2. 记录服务过程:详细记录服务过程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包括服务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反馈等,作为服务成果的证明3. 及时沟通:与服务对象保持密切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服务方式,确保服务效果最大化例如,在为社区老人提供帮助时,应主动询问他们的具体需求,避免盲目服务四)服务总结1. 提交服务报告:完成服务后,参与学生需提交服务报告,详细描述服务内容、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个人收获与体会等报告应图文并茂,真实反映服务情况2. 服务评估:学校或机构对服务报告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或团队给予表彰评估结果可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四、社会服务的保障措施(一)安全保障1. 风险评估:在活动前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如交通安全、场地安全、天气影响等,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2. 安全防护: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如急救包、反光标识、雨具等,确保学生在服务过程中的人身安全3. 指导监督:活动过程中必须配备指导教师或负责人,全程监督学生的服务行为,及时处理突发状况,确保学生安全返回例如,在组织学生参与户外环保活动时,应确保所有参与人员均有成人陪同,并提前规划好往返路线。
二)时间保障1. 合理安排:学校应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尽量与学生的课业安排相协调,避免因服务活动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2. 灵活调整: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服务时间,以适应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例如,针对社区老人的服务时间可以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以方便他们参与三)资源支持1. 物资支持: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如宣传材料、活动道具、服装标识等,确保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组织环保宣传活动时,学校可以提供宣传单、横幅、垃圾袋等物资2. 信息共享:建立服务资源库,收集和整理优质的服务项目信息,供学生参考和选择同时,定期发布服务动态和优秀案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学校可以建立社会服务公众号,定期推送服务信息和学生感言五、社会服务的评价与激励(一)评价标准1. 服务时长:根据学生实际参与的服务时间进行量化评价,设定不同的服务时长等级,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例如,每参与10小时服务可获得一定积分,积分可兑换学校提供的奖励2. 服务质量:通过服务对象的反馈、服务成果的展示、指导教师的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估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可以设计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他们的真实反馈。
3. 团队协作: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协作精神、责任担当等例如,在团队服务项目中,可以设置互评环节,让学生互相评价在团队中的贡献二)激励措施1. 综合素质评价:将服务时长、质量、团队协作等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依据例如,每年评选“优秀社会服务者”,给予荣誉证书和公开表彰2. 奖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或团队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如奖学金、荣誉证书、优先参与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等例如,学校可以设立“社会服务基金”,用于奖励优秀服务者3. 发展机会:为参与优秀服务项目的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如推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习机会、升学申请的加分等例如,学校可以与公益组织合作,为优秀服务者提供实习岗位六、附则本细则由学校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调整,将另行通知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总则社会服务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为规范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特制定本细则二、社会服务的基本要求(一)服务原则1. 志愿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应基于自愿原则,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
2. 公益性:服务对象应为社会公共利益相关领域,如社区服务、环保活动等3. 安全性:服务活动需确保参与学生的安全,避免风险二)服务内容1. 社区服务:协助社区开展便民活动、环境维护、文化宣传等2. 教育支持:参与支教、助学、科普宣传等3. 环保活动: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环保知识普及等4. 其他符合社会公益性质的服务项目三、社会服务的参与流程(一)服务申请1. 学生个人或团队可通过学校指定渠道提交服务申请,包括服务意向、时间安排、服务对象等2. 学校或相关机构对申请进行审核,确认服务可行性二)服务准备1. 确定服务时间: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和学生课业安排合理规划时间2. 制定服务计划: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分工、应急预案等3. 培训与指导:组织参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服务技能和安全培训三)服务实施1. 严格遵守服务计划,按步骤完成任务2. 做好服务记录,包括文字、图片或视频等资料3. 及时与服务对象沟通,确保服务效果四)服务总结1. 完成服务后,提交服务报告,包括服务内容、成果、问题与改进建议2. 学校或机构对服务进行评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四、社会服务的保障措施(一)安全保障1. 活动前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制定应对措施。
2. 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如急救包等3. 活动过程中配备指导教师或负责人,确保学生安全二)时间保障1. 合理安排服务时间,避免与重要课程冲突2. 提供必要的时间灵活度,以应对突发情况三)资源支持1. 学校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如宣传材料、工具等2. 建立服务资源库,共享优质服务项目信息五、社会服务的评价与激励(一)评价标准1. 服务时长:根据实际参与时间计入服务时长2. 服务质量:根据服务对象的反馈和服务成果进行评价3. 团队协作:评估参与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二)激励措施1. 记录服务时长,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或团队给予表彰或奖励3. 提供参与优秀服务项目的推荐机会六、附则本细则由学校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如有调整,将另行通知一、总则社会服务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为规范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