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美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差异与影响.docx
10页解析中美跨文化商务交往中的时间观差异与影响 时 静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时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太熟悉它在自己国家的规则,所以经常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其实时间也会说话,尤其是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如果人们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时间观,就听不懂对方的时间语,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甚至商务活动的失败在一份针对国际商务人员的“跨文化商务交往与礼仪的调查研究”中,北美和欧洲商人在中国所经历的最大困惑行为排名前两位的是:“语言差异”和“守时与时间观念”;对日本商人来说,最困惑的行为排名第一位的就是“守时与时间观念”;而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中国商人的前20种最困惑的行为中没有“守时与时间观念”这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时间观念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一、中美两国时间观的差异(一)中国人的时间观中国人的时间观是环形的通过观察自然,如日夜交替,月季更迭等,中国人认为时间像个圆,循环往复相应的,中国人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民族性和交际行为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不认为时间是上帝赋予的,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许这使中国人不认为时间是神圣的,因此也就不严肃地对待约定的时间中国人对守时要求不是很严格比如,在多人参加的会议上,由于中国人的时间观,大家通常会在开会时间左右陆续到场,认为迟到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没关系。
而太多迟到的人往往导致会议不能准时开始,所以有些时候,组织者告之大家的开会时间会比预期中提前,比如通知1点钟开会,其实1点半才打算正式开始一般来说,迟到的人并不会受到惩罚,而来早的人就需要等待,这就使人们在下次开会时来得更晚,也不怕迟到在其它场合,尤其是非正式场合,人们更不会因为迟到而受罚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不见不散”就说明了这个情况如果一个朋友告诉你他会明天上午来见你,这可能意味着你应该一上午都呆在家等他来,因为他可能早上来,也可能中午才来比起未来,中国人更喜欢过去中国人常常强调过去的经验,要求“以史为鉴”,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未来如何做事一些中国谚语也能说明这点,如“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未来”、“姜还是老的辣”等等在中国文化中,经验和年龄象征了权威总的来说,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过去时间取向的中国人的时间观还属于多项时间习惯多项时间习惯指的是一个时间做多件事情,有这个观念的人可以同时、即兴地做多件事情在多项时间习惯文化中,人们认为时间是分散的,可随意支配的,所以在工作中易分心,被突发事件打扰,却不会觉得恼怒他们也会约定一些时间,但这里的时间往往只是个达成的目标,并不是一定要完成和遵守的,通常完不成约定时间也不会受到惩罚。
他们也会制定计划,但计划也是很容易改变的,“计划不如变化快”是人们对计划的常见态度在工作中,他们更倾向于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因而他们更关注人和人际交往而非工作本身准时的要求也会受到对方和自己人际关系的影响比如,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往往会努力遵守时间约定,反之,领导迟到会被认为是应该的,是显示重要身份的手段一般多项时间习惯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交际时倾向“一切尽在不言中”,不需要太多解释的信息二)美国人的时间观美国人的时间观是线形的根据基督教和犹太教,西方文化认为时间是有起点的,《创世纪》中全能的上帝主宰着时间,创造了时间因为时间有起点,那么,它应该也有终点,上帝也能决定时间的终点因此,西方人认为时间有起点也有终点,它是线形的基督教的原罪说——人之初,因为吃了禁果,犯了原罪,失去乐园,堕落到万恶的现世上来受苦受难——深深影响了西方人对他们来讲,回头看没有出路,只有努力向前、不断超越才有希望美国人认为时间如同一条路,连接着未来,人们是沿着直线走的他们安排好自己的日程表,强调按照日程表上的安排做好事情比如,他们因私拜访朋友或者因公拜访陌生人,都需要提前预约见面时间,否则对方就不愿接见他们去医院看病通常也要提前预约好时间。
美国人在约定下一次见面日期时经常会说“I need to check my schedule.” (我需要查看一下我的日程表)他们认为应该好好规划时间和未来的事情,做成日程表,预约好见面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并按照规划行动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计划未来,而不是沉迷于过去从上面可以看出,美国人习惯将时间量化,做任事习惯去计算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并且努力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任务美国人恪守承诺,最后期限在他们眼中是很严肃的他们认为最后期限没能完成任务是会受到惩罚的当美国人说到具体的时间“I’ll be there in five minutes.” “It will take me ten days to finish it.”(“我五分钟内到我十天能够完成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他们说的时间往往是客观和真实可行的,而不是一个实现不实现都行的目标总的来说,美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将来时间取向的美国人的时间观还属于单项时间习惯单项时间习惯指的是时间的直线性和顺序性,要求一个时间做一件事情在单项时间习惯文化中,人们把时间看成是可以分隔的,如时、分、秒等,是不可重复的、有始有终的一条线,是以有规则的时间间隔方式流失的连续性事件。
单项时间习惯人群珍惜时间,在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不希望被突发事件打扰他们做事情习惯于提前预约,对时间的约定很认真,按计划行事比起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来,他们更习惯短期的人际关系,更关注工作本身一般单项时间习惯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交际中需要详细具体的信息二、时间观差异引起的跨文化商务交往障碍及原因(一)对沟通的影响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本身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哲学家陈嘉映教授认为语言塑造思想,一种语言好比一套道路系统,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很多时候只能无限接近那个目的地,却无法达到完全对应比如中国的“仁”字就无法被翻译成内涵外延相同的英文再比如一些单位词,“dollar”和“美元”,到美国购物时,明明知道“2.5 dollars”是“2.5美元”,但中国人仍然习惯把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来考虑这件商品是贵是贱,这是因为“美元”这个词原先并不存在于汉语系统中,对中国人来说,从翻译角度上知道“dollar”这个词对应了“美元”,不意味着从生活经验上知道“美元”是多少,只有换算成有生活经验的人民币价值才能构成意义这种因双方语言系统不同所造成的沟通困难是较易被忽略的,因而更易引起误会。
一是英汉有些跟时间相关的词汇在对方的语言系统中是不完全对应的,易引起误解比如,汉语和英语中“昨天”、“今天”、“明天”的意思是有差别的美国人以凌晨12点作为一天的开始,中国人以日出作为一天的开始对美国人来说,午夜12点到中午之前都可称之为“morning”;但同样的时间段,中国人会分开说成“昨天夜里”和“今天早上/今天上午”此外,由于语言系统的差异,英文中用“am.”表示凌晨12点到正午,用“pm.”表示中午12点到凌晨,而在中文中“am.”和“pm.”是无法被简单地翻译成“上午”和“下午”的而且, “12:00am.”和“12:00pm.”到底是表示正午12点还是表示凌晨12点对中国人来说也是很易混淆的如果理解了美国人将午夜12点作为一天的开始的思维方式,就更容易理解“12am” 表示凌晨12点二是中美对待“老”的态度不同可能会引起日常交流的矛盾美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将来时间取向的,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属于过去时间取向的在中国文化中,经验和年龄象征了权威,所以中国人习惯在寒暄中询问别人的年龄、工作年限等,因为在中国,越老越值得尊重,“老”是经验的代表;但是在美国文化中,他们认为年龄大不代表有经验,而且年龄等个人信息在美国人眼中属于隐私,询问类似的问题是不礼貌的。
比如,英文中的“老年人”更习惯用“senior citizens”、“the elderly”、“the aged”等委婉说法,而不是直接用“old”这种不礼貌的词汇至于像中文“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这样的表达自己年龄优势的说法,在英文语言系统中也是找不到的二) 对日程安排的影响中美对待办公时间和私人时间的态度不同可能会引起工作上的矛盾中国人对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的边界是模糊的,而美国人则十分清晰地区分两者一是这种不同表现在工作时间是否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美国人工作时会很认真地制定计划,一次做一件事情,努力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所有工作,并且很少会在工作时间做私事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工作时间可以同时做多件事情,甚至 “忙里偷闲”公事私事一起做比如,中国人跟美国人在办公室会面,认为在谈话过程中接个,在下属中途拿进来的文件上签字之类的“插曲”是无伤大雅的,是效率的体现,不会影响会面,但在美国人眼中,这些都是对他的不尊重,因为美国人在专心做一件事被打扰时会感到恼怒二是表现在加班的问题上同日本公司以双倍、三倍加班费来极度鼓励员工加班截然不同的是,美国公司一般不鼓励,也不要求员工加班,并且制度上一般不给主动加班的员工加班费。
如果员工自己需要加班,可以第二天申请调休,把加班的时间休息回来同时,他们认为如果员工一直需要加班才能完成工作,可能是工作能力有问题所以,容易产生的矛盾是,美国人看到中国员工总是加班的话,他们可能不但不表扬,反而会质疑其工作能力三是中美时间观的差异在周日和年假上尤其明显如果中国人要求已经制定好休假计划的美国人放弃休假来完成紧急的工作,其要求很可能被拒绝因为美国人的休假计划很早就做好了,他们认为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好好享受,对自己的应得假期和已做好的计划不会轻易放弃此外,美国是宗教国家,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周日是基督教徒做礼拜的神圣日子,上帝要求人们休息,不能做任何工作由于大部分中国人没有类似的宗教信仰,很难理解美国基督徒对神的尊重,如果想让基督徒暂时放弃一下宗教习惯,先来处理紧急问题,也容易引发矛盾三)对谈判风格的影响中国人在做生意时倾向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因而更关注人和人际交往而非工作本身美国人更习惯短期的人际关系,更关注工作本身不同的时间习惯在建立人际关系上的差异会影响到商务交往的关注重心商务谈判需不需要交友是差异的体现汉语中“和气生财”、“买卖不在仁义在”说的就是买卖双方对于成交价格进行博弈,虽然买卖没有做成,彼此间的感情还存在,不要为这点事伤了和气。
和气才能生财,此次生意不成,或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呢中国人做生意很多时候要先交朋友,成为朋友以后才跟对方做生意,这已成为中国生意人心照不宣的成功潜规则中国人认为一旦成了朋友,取得了双方的信任,其它的都不是问题,因为有了问题可以再坐下来谈美国人开朗,善交际,会很快跟中国人成为朋友,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利益比友谊重要,所以在生意确定之前,他们并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去寒暄交际,而一旦签定了合同,美方会要求中方严格按照合同去履行,如果没有遵守合同的规定,美国人是会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罚和要求赔偿,没有协商的余地,这时候拿出朋友的关系来请求是没有用的交友问题中一个核心观念是“面子”,不给中国人“面子”,朋友做不成,谈判也不会成功美国的卢西思·W·派伊在著作《谈判作风》中提出:“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不给面子,就可能造成损失在拒绝的问题上,面子问题更加突出中国是高语境国家,表达意思常常用暗示的方法,说一半留一半中国崇尚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美感中国人在表达不同意见的时候常常先扬后抑,先称赞某一方面再表达否定意见中方拒绝对方的时候,怕伤害对方面子和感情,会用“让我们再考虑考虑” 的方式委婉表达拒绝。
这些拐弯抹角的话会让美国人产生误会美国人谈判的时候喜欢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坚持己见,直接驳斥对方的观点是美国人做事的态度和方式但这些都跟中国人不愿伤对方“面子”的文化相悖当美国商人不了解这些文化,直截了当拒绝中方的热情或者提出的要求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