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治疗.doc
3页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治疗彭成胡生(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122000)【摘要】目的总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采用 微创钻孔引流置管尿激酶灌注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0例病人临床资料回顾性 分析结果其中10例患者术后再次出血结论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 出血具有损伤小、简单有效的优点,但术后再出血死亡率、致残率极高,应引起 足够重视关键词】微创钻孔;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原因;治疗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采用微创钻孔引流置管尿激酶灌注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0例,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10例患者术后再次山 血,根据只体情况,分别予以不同的方法治疗,现只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木组120例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35〜80岁,平均61岁,均 有高血压病史,GCS评分3〜8分50例,9〜12分40例,12分以上30例,出血 部位,基底节区80例(破入脑室60例),丘脑出血20例(均破入脑室),其他部 位20例(额叶5例,颞叶10例,顶叶3例,枕叶2例),脑疝者10例据多田 公式计算血肿量30〜105毫升,平均58毫升。
1.2治疗方法手术均于发病后6〜24小时内进行,根据CT结果,局麻下行颅骨钻孔, 以12号硅胶管于血肿最大平面置入血肿腔,后缓慢抽吸冲洗,抽出血肿15〜20 毫升为宜术后第一天开始用尿激酶2万单位加生理盐水3毫升注入血肿腔, 闭管2小时后开放,每日2次,予以预防感染,脱水,营养神经,防止并发症 等治疗,一般引流7〜10日,复查CT血肿基木清除后拔管2结果术后生存100例(83.3%),死亡20例,生存100例患者出院吋根据 日常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标准:I级30例,II级40例,III级10例,IV级10例, V级10例死亡率为16.7%120例患者中有10例(8.33%)血肿量较术前奋所增加,根据不冋情况行血肿 清除去骨瓣减压术5例,死亡4例,行侧脑室外引流4例,死亡2例,未再次 手术1例,死亡1例3讨论3.1高血压脑出血发生后病情凶险[1]6小吋后血肿周围即可发生不可逆性脑组织坏死,因此次手术吋机多趋 向于早期或超早期,但超早期手术再出血率较高,所以我们以出血后6〜12小 时为最佳手术吋机本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为8.33%,分析原因如下[2]:①高血 压脑出血患者小动脉壁存在有纤维变性、透明样变,甚至动脉粥样硬化斑,血管 硬、脆,缺乏弹性,容易破裂出血。
还有学者认为高血压患者脑内末梢小动脉上 存在粟粒状微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可破裂出血②血肿周围脑组织在血肿 清除后快速复位导致脑血流突然升高,局部自身调节功能失调的血管破裂出血以 及原破裂处血管血栓不牢,血肿壁尚未形成③抽血过量,或速度过快,损伤了 血肿腔周围的脑组织④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病人躁动不安⑤呼吸道不通畅 吋血压易波动引起再出血,病人可因昏迷致误吸、痰液蓄积、舌根后坠等引起气 道梗阻,故昏迷病人宜及早行气管切开⑥情绪与排便因素:病人意识好转后常 伴有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加之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极易产生忧虑、恐惧、 急躁等情绪波动,或排便用力过猛诱发血压骤然升高,导致再出血⑦凝血功能 障碍:高血压、冠心病、肝功能不良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非皮质类固醇抗炎药 导致凝血功能异常3.2预防及处理[3]①将血压控制在0标血压范围之内,能防止出血事件的发生,一般术前 将血压控制在130〜150 mmHg/80〜95 mmHg比较稳妥高晓兰等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再出血常见于舒张压>90 mmHg的病例,而舒张压<70 mmHg的病例无一例发生再出血②术后适当应用镇静剂,防止躁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变化及引流管液的性状,加强心理疏导与情感交流、生活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③ 术中掌握次全血肿清除,无阻力抽吸、等量置换的原则,术后用低温盐水持续灌 洗的方法能预防再出血若术中发现活跃出血砬采取以下措施:立即停止抽吸, 局部应用止血剂,3 C冰盐水5 ml+肾上腺素0.5 mg或立止血1KU+盐水10 ml 反复冲洗血肿腔,安放可靠的引流管若观察出血严重,止血无效者立即复查头 颅CT视情况必要吋开颅止血④结合亚低温脑保护能获得满意疗效⑤若观察 出血量火,止血无效,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者应立即复査头颅CT,视情况必要 时开颅止血,去骨瓣减压,或加脑室外引流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死亡率、致残率极高,应引起足够重视避免其发生,早发现,早处理 参考文献[1】王忠诚,吴中学,赵继宗,等.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 科杂志,1996,6 (增刊):173-174.[2] Bee GH.Rapid expansion of hypertnesive hemorrhage.Neurosurgery, 1992,7(1):31-35.[3] NILSSON 0 G,LINDGREN A, BRANDT L,et al.Prediction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 age:a prospective study of a defined population [J]. J Neuro surg,2002,97(3):531-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