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章出血热病毒ViralHemorrhagicFeverVHF.ppt
24页二十七章出血热病毒ViralHemorrhagicFeverVHF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1、临床特征:高热(hyperpyrexia)、出血(hemorrhage)、低血压(hypotension)和高死亡率;2、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传给人后,通过人-人传播,造成流行或暴发流行;3、均为有包膜的RNA病毒,按传播途径分四大类: 蜱媒传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蚊媒传播:登革病毒; 动物源性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其他途径传播:马堡出血热一、汉坦病毒(一、汉坦病毒(hantavirus))布尼亚病毒科,引起两种类型的急性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核衣壳包膜糖蛋白汉坦病毒根据抗原性和基因结构不同,可分为14个型。
汉滩病毒和汉城病毒•呈圆形、椭圆形或多形态,有包膜和糖蛋白刺突,单负链RNA,分三个节段,• L节段(大):编码RNA多聚酶,与复制转录有关;• M节段(中):编码糖蛋白(G1、G2),构成包膜刺突能凝集鹅RBC ; • S节段(小):编码核衣壳蛋白,诱导高滴度的非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 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结构、形态结构•多种动物(黑线姬鼠、大鼠、 乳小鼠等)敏感,感染后在肺、 肾组织中可检出大量病毒•多种细胞(人胚肺二倍体、BHK-21等细胞)敏感,CPE(-),电镜下可见包涵体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2、培养特性、培养特性3、抵抗力、抵抗力• 对酸(pH 3)和丙酮、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 56-60 ℃30 min可灭活病毒传染源传染源啮齿类动物(黑线姬鼠和褐家鼠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通过唾液、尿和粪便污染环境二)流行病学特征二)流行病学特征人类易感,HFRS疫区隐性感染率3.5-4.3%;HPS发病年龄在11-69岁;与野生动物接触多者感染率高易感人群易感人群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动物源性传播:动物源性传播: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伤口途径•垂直传播:垂直传播: HFRS可传给胎儿,HPS未见•虫媒传播:虫媒传播: 螨类可能是传播媒介二)流行病学特征二)流行病学特征分地区性和季节性临床表现临床表现•HFRS临床症状为高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伴有三红三红(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疼三疼(头痛、眼眶痛、腰痛);•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五期五期: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恢复期。
病死率高•HPS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和急性呼吸衰竭,死亡率高达50-78%二)流行病学特征二)流行病学特征HFRS和HPS均对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有广泛性损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通透性增高、渗出和出血三)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致病性与免疫性病理特征病理特征 1)病毒的直接损伤作用: 可感染多种组织细胞 2)免疫病理损伤: Ⅲ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均会导致损伤三)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致病性与免疫性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抗体出现较早,发病第1-2d即可测出IgM,IgG第3-4d出现;•G1和G2糖蛋白刺激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N蛋白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体液免疫为主,病后对同型病毒获持久免疫,隐性感染产生的免疫力不持久;•细胞免疫也有重要作用三)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致病性与免疫性四)微生物学检查四)微生物学检查• 病毒分离培养病毒分离培养 :非洲绿猴肾细胞敏感,CPE(+)•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鼠类接种标本后,在肺部可检测到病毒,应注意严格隔离,防止实验室感染• 血清学实验血清学实验:免疫荧光法、ELISA、双份血清法。
•灭鼠、防鼠•注意个人防护五)防治原则五)防治原则l 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病毒唑、免疫球蛋白的早期应用有一定疗效 l 目前只有HFRS疫苗可供预防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个血清亚群,包括4个血清型,即登革1、2、3型和4型登革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引起人类登革热(dengue fever)、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及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等不同临床类型的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广泛流行于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及加勒比海地区二、二、登革病毒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 •球形, 45-55 nm,•单正链RNA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衣壳 •具有双层脂质包膜,表面有E刺突 1. 形态结构形态结构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Genome and proteins of dengue virus可在多种哺乳动物和昆虫来源的细胞中生长,可引起不同程度的CPE;常用乳地鼠肾细胞、猴肾细胞、伊蚊C6/36细胞等,病毒生长良好对低温抵抗力强 不耐热 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2. 培养特性培养特性3. 抵抗力抵抗力传染源:传染源:人和灵长类动物是主要的储存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
二)流行病学特征二)流行病学特征传播媒介: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二)流行病学特征二)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特征:流行特征:流行季节:5-11月人群普遍易感,在地方性流行区,儿童发病率较高三)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致病性与免疫性登革热:登革热:病情较轻,出现发热、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休克综合征:病情较重,初期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后期出现严重出现、皮肤大片紫癜及瘀斑、消化道出血,进一步发展为出血性休克、死亡率高三)致病性与免疫性三)致病性与免疫性1、二次感染或“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作用”(ADE)2、免疫病理反应3、病毒毒力变异致病机制:三种假说致病机制:三种假说1..病病毒毒分分离离 标本接种乳鼠脑内、伊蚊胸腔或培养细胞内培养细胞中的病毒在出现CPE后,可利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等进行鉴定及分型 2..核核酸酸检检测测:: 主要方法有核酸杂交、RT-PCR及原位RT-PCR等,可用于病毒的早期快速诊断和分型鉴定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四)微生物学检查法3.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1)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抗体检测 IgM:登革热的早期快速诊断 IgG :双份血清,登革病毒的诊断((2)血凝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双份血清。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四)微生物学检查法无有效疫苗和针对病毒的药物五)防治原则五)防治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