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不挠地活着.pdf
3页不屈不挠地活着《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出版收散文二十三篇作于 1924 至 1926年间,有《秋夜》 《影的告别》 《雪》 《风筝》等着名的篇目,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文章的主题都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勇于战斗的精神野草,在我们周围处处可见 但是毫不起眼的它, 却拥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 鲁迅先生笔下的《野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视角诠释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野草, 根本不深, 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去他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会遭践踏,将遭到删刈,直至与死亡而腐朽这句话说得非常深刻,野草既没有花儿的芬芳, 也没有乔木的高大 而一旦有明火, 野草就会被迅速点燃而烧尽但是,古人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草的生命力永远是顽强的,它们从来不向危险低头作者还写道: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是我憎恶这以做装饰的地面 ”为我自己,为友报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腐朽, 火速到来 要不然, 我就未曾生存, 这实在比死亡和腐朽更不幸 这句话是有隐含的意思的 野草比喻无辜的中国平民, 而这以野草做装饰的地面则比喻当时黑暗的旧社会。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黑暗势力的憎恶 如今, 中国人民受欺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但是我们要永远记住历史,记住野草那不屈不挠的精神鲁迅先生文笔细腻而又不失大气, 读鲁迅的 《野草集》 就像是在品尝一种不知名的果子入口有点涩,有点苦 单凭这味道就觉得这果子着实结得不易好似经历了许多年许多载的风霜雪剑严寒酷暑, 才得以艰辛的修成正果 可是这种苦涩味道并非让你尝不下去, 反倒是吸引着你一口咬万还想再咬一口慢慢品尝尝着尝着, 你会发觉这非同一般的苦涩滋味似曾相识, 但你又记不清是在哪里尝过 这里面的妙处只有用心品尝的人才能体会得出的 其实更难得是在这淡淡的苦涩味道里还渗透着一种醇厚的甘甘的滋味 这个滋味比橄榄的甘味儿还要再妙一些 我想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应该有许多这样子的 平易朴实的文字里娓娓地道出鲁迅先生心里的话 而话里又包含着先生深刻的思想 所以吃了这个果子后,你会惊觉你的身心会舒适许多 这就好比一人在历经千辛万苦跑完马拉松后的那种脱胎换骨的感觉《秋夜》是我喜欢的篇目之一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打他们别人打剩下的枣子, 现在一个也不剩了, 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红粉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 然而脱落了的当初满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 欠身的很舒服, 但是,有几株还低亚着, 弧顶他曾打造的竿子所得的皮伤, 而最直最长的几株, 却也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空的天空, 十天闪闪的鬼魅眼; 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圆月,使月亮窘得发白作者笔下的秋从枣树写起,写秋后早熟的形态,又写月亮的窘白,给人一种凄清冷寂之感在《腊月》中,鲁迅先生表达了豪迈的情感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叶躺在我的眼前, 那眸子也不复是去年一般灼灼 假如再过几年, 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 怕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了 将坠的落叶的斑斓, 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 更何况是葱郁的呢?看看窗外, 很能耐寒的植物也也已经秃尽了, 枫枫树的更何消说得 当深秋时, 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罢但今年我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作者在灯下翻看《雁门集》 ,翻出一片落叶, 勾起了作者的回想 作者由这片小小的残叶联想到了人生, 将坠的落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间里相对,人生苦短啊!在《影的告别》中,他写道: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 我不愿去。
”“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 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 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有人说 《野草集》 这本小本子是鲁迅先生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最高峰 本子里篇篇都是精华之作我这般含英咀华,确实品了些好滋味出来,看来果然名不虚传《野草》则是作者在剥离所谓警醒世人的责任感后,用一些断句、重复、回环的手法, 用一些只有鲁迅自己可以解密的诡谲意象, 将自己的纯粹内心剖析, 这里没有什么所谓的斗士,指明灯,鲁迅《野草》是唯一一部外人可能得以接近其内心的作品弗洛伊德说, 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潜意识按着快乐原则使被压抑的欲望、 本能冲动以掩饰的方式表露出来 这是深入发掘超常态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特性之后, 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描写 而在鲁迅的潜意识中, 中国社会没有出路,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难以磨灭 所谓社会成员, 那基本上都是社会影响之下缺乏自我独立批判意识的麻木个体, 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个体在从众并无知地快乐着, 因此他也对个人改造未来可能充满怀疑鲁迅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诡异的平行世界,把这些潜意识融在曲折的笔触中,糅合成了巨大的悲伤与绝望。
他在《墓碣文》中写, “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 ”多么极端的意象,已然超脱了俗世尘土,却是鲁迅内心深处绝望无助的外显 什么最可怕?不是没有梦想, 是明知最后的乌托邦乃是地狱的无所适从 这一认知会让人怀疑自身的存在意义, 既然结局是这样, 是继续接近残酷的真相,还是选择无知昏庸地活着现如今,鲁迅的文章广为流传鲁迅的野草精神,也令人为之动容在大国经济的背后,必然存在着利益的纷争我们虽为一介匹夫,但当国难当头之时,虽不会盲从,但也不会作看客在中国,民族性和奴性根深蒂固民众作为弱势群体,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反对绝对权威在中国,理应适应它,然后有尊严的活下去,像野草一样不屈不挠地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