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仪陇县文星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20页四川省仪陇县文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从战国时代开始,汉字出现了分场合使用的不同书体一种是祭祀用书体,笔画比较繁琐;另一种是文书行政用的书体,笔画比较简略据此可知,秦朝所统一的文字是A. 作为中央集权管理手段的文书行政书体B. 作为大一统国家象征符号的祭祀用书体C. 反映皇帝好大喜功而用笔画繁琐的篆书D. 基于方便推广考虑选择笔画简略的隶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统一之后的文字,具体的知识点是文字的演变根据知识秦统一之后所有的文字是篆书,具体而言是小篆在战国文字中的篆书有两类,一种是笔画复杂的大篆有着明显的象形文字的特征,另一种是笔画相对简单的小篆,为此我们可以结合材料推断秦朝的时候选用的笔画简单的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而统一文字也是加强统一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故先秦主要是中央集权管理文书行政用的故选择A选项;B选项祭祀用书体笔画复杂不符合小篆和大篆相比的特征,故排除;C选项笔画繁琐不符合小篆和大篆相比的特征,故排除;D选项统一之后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非隶书,故排除.【点睛】本题虽然是一道基于文字演变的题,但是也考查了史学素养和史料实证,为此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题与教材知识的衔接点。
这个衔接点就是文字演变的大趋势,是由繁到简的演变,如果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个趋势,本题也就很容易做出来了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 选贤举能,唯才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少府掌管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掌管皇室宗族事务”的信息说明秦朝的官职中大多是掌管皇家的事务,这说明家国一体的特点,故B项正确;A项不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属于现象;C项属于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D项不是材料本质反映,排除3.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 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B. 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 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D.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体现了皇帝独尊,“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也是为了强化皇帝的尊贵地位,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皇帝制度内容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体现皇帝独尊,皇帝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全,体现皇权至上4.秦始皇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以下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 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B.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C. 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 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称雄的局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始皇在位时,完成了统一,但他却征发繁重的徭役、制定严酷的刑罚,使人民生活不能安定,经济发展也没能达到繁荣,一定要注意的是本题是考查“不正确的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的评价5.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 丞相掌握大权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
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B正确AC项不是从官员的任命方式上进行分析的;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未体现官吏的选拔方式因此ACD均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6.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苏东坡这段话所评论的应是三代至汉代A.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B. 选官制度的变化C. 专制皇权的逐步确立D. 教育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三代以学在官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活跃,养士成风,汉代官员的选拔应该是来自全国范围的察举和征召,这些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专制皇权的确立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不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7.北宋建国后,宋太祖因“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故“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这主要反映了宋初A. 重文抑武的治国理念B. 政治腐败激化阶级矛盾C. 科举制利于选拔人才D. 积贫积弱局面已经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依据材料“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和“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武将藩镇割据的教训,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这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太祖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与政治腐败和阶级矛盾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并未体现科举制;D选项错误宋初尚未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8.有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从制度变革层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其主要依据是A. 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C. 皇帝逐渐放松对政府部门控制D. 三省体制下,可以减少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详解】“三省六部”制度下实行皇权之下的集体决策,从决策、审核到执行,形成一整套制度,这样和“三公九卿”制度相比,可以减少决策的失误性,D正确;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不是实质变化,A错误;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是明朝时期废除宰相之后,B错误;“三省六部”是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君主权力,C错误。
9.据《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 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B. 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 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D. 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表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做官依据,世家大族垄断重要官职,门第底下享受不到政治权利,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故C项正确,B项错误;“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不能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选拔官吏的权力不在中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的知识解答即可10.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A. 废除了丞相制度B. 设置了军机处C. 扩大了六部权限D. 推行了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注意提取材料中明太祖这一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
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C说法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措施11.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 都是法定的中央机构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详解】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拥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清朝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写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因此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答案为C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排除A项;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没有参与决策权,排除B项;二者均没有“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的职权,排除D项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12.近年来,随着《康熙王朝》《甄嬛传》等电视剧的热播,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与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 家国一体B. 自然经济C. 儒家礼制D. 君权至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家国一体是指国家与帝王的关系,与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不符,排除A自然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与材料强调君权至上导致“子嗣夺嫡、后宫争宠”的现象不符,排除B儒家礼制有利于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而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排除C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以子嗣夺嫡、后宫争宠与为主题的古装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紧扣设问要求“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3.讽刺19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现象的一副对联写道:“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这反映了A. 外敌武力入侵的灾难B. 中国人惧怕洋枪洋炮C. 科学技术产生巨大威力D. 吸食鸦片危害无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世纪上半期“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吸食鸦片危害无穷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背景1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A.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中央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