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李白的诗与酒.doc
4页走进李白的“诗”与“酒”【摘要】:唐代是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李白的一生是诗的一生,也是酒的一生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饮酒不仅是李白诗歌创作的催化剂,也是他浇愁解闷的麻醉剂,更是他能笑傲王侯权贵,又能避祸的良方妙法李白一生有许多关于酒的传说,他纵酒后写的像《将进酒》《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等千古胜传的名篇更令人惊叹他一生没有离开过酒,也没有离开过诗,正因如此:谈到他的诗就会谈到他的酒,谈到他的酒也一定要谈到他的诗关键词】: 诗仙 ; 李白 ;诗与酒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鉴,并好行侠曾于天宝初,任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一写出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二写出同市井平民的亲近,三写出藐视帝王的尊严。
饮酒给他饮出个“傲万户侯”的千首诗,饮出了“酒仙”和“诗仙”的千古美名,也饮出了达官权贵对他的白眼总之,李白的喜怒哀乐都与喝酒密切相关,他的终生都与酒接下了不解之缘 李白写了许多饮酒诗,,颇为人们喜爱,民间又有“太白遗风”的酒帘流传后世李白自诩:“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酒”字在李白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据粗略的统计,在李白的千余首诗中占到五分之一,如果加上与酒有关的词如醅、浆、酿、饮、酌、醉、酣、酩酊、杯、樽、壶、觞、卮、瓶、斗等等,饮酒活动总的出现率达68%,即在一万字中有96字谈酒 本文主要就李白的纵酒、李白写诗与醉酒的故事及探讨诗与酒的关系等方面去感受这位文化巨人的魅力 一 、李白的纵酒李白为何经常喝醉酒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借酒浇愁 天宝元年,李白来到长安,由吴筠、贺知章等人推荐,很快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任为供奉翰林,为皇帝草拟文诰诏令之类的文件李白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经常谏劝他,此时的玄宗深居宫中,沉溺声色他只是把李白看做满足自己享乐的御用文人因而李白的不受重用 李白被逐出长安后,郁郁而不得志,于是满腔激愤借酒来倾吐他在《行路难·其一》中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说,酒和菜的价格是昂贵的,但我吃不下去,只好放下了酒杯和筷子想渡黄河但冰封流阻,要登太行却积雪满山看看四周都是岔路,我的了路究竟在哪里呢?诗人以行路的艰难比喻世路的险阻,倾吐出不被重用的愤慨之情 饮酒消解不了李白的愁杯在他所写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二、关于李白写诗与醉酒的几个史事或传闻 李白的一生才情奔逸,经历坎坷传奇,流下许多令人惊叹的名篇与传说其中关于“酒”的故事更是流芳百世,引为佳话 最有名的传说当属“李白斗酒诗百篇”(杜甫《饮中八仙歌》)了,据说李白在长安时,有一次酣眠酒楼,得唐玄宗召见填词李白说到:“我醉君且去”,李龟年无奈,只得令人将他抬至宫中当时园中牡丹盛开,香艳怡人玄宗命其作词,他却请求赐酒,自称“臣是酒中仙,醉后诗写得更好果然,三篇著名的《清平调》饮罢即成李龟年等乐师即时演唱,玄宗玉笛伴奏,一时君臣同乐,好不热闹这件事后来被杜甫写作“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生动记载了李白以酒为趣,以酒作诗的独特性格 另有孟棨《本事诗》所载李白酒后“拜舞颓然”,竟能“取笔抒思,略不停辍,十篇立就,文不加点”更是传神可见,李白虽然免不了有酒中及时行乐之嫌,却由于他总是酒后诗兴横溢,妙笔生花,人们给他冠以“醉圣”“酒仙”的雅号,在中国文学史上实为仅有 正因此,历来有许多诸如“李白醉写吓蛮书”,“醉后水中捉月而死”的传说,也有“会须一饮三百杯”,“愁来饮酒二千石”的夸张之词虽不可信,但却充分说明了李白一生与酒结下的不解之缘,说明了李白的酒情结三、李白的饮酒诗 李白在生活中离不开酒,这与他傲岸不屈,狂放不羁的个性完全相符,他酒兴大发的原因,主要基于李白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李白一生写过很多以饮酒为题材的诗,《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就是其一,其诗云: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从全诗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下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的隐士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院居室,显然也是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
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星河群星疏落,簌寂更深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显然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五首》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二十首》其五),“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暖舒徐而李白却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采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因而,从李白此诗即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李白后期的作品的最大变化是出现了忧愤深广的感情色调,它充分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并完全符合当时唐代社会“山雨欲来”的时代气氛;思想感情的变化反映在艺术风格上,便出现了纵横变换、惝恍莫测的新风。
李白晚年仍不失放浪纵恣,但心境却不同,长安三年,使他在豪放的生活表象下,产生了许多曲高和寡,孤寂彷徨的怅惘和苦闷他对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堕落有了较清醒的认识这个时期他所作的诗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其诗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李白游历隐居时间的增长,李白心中的忧愁也逐渐堆积成山,从而引入时而对前途悲观失望,时而心中又浮起光明与希望的矛盾之中,为了排解这种矛盾,李白开始纵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可是,为什么要一喝就是三百杯呢?原因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于是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至此,李白正式进入到借酒浇愁的境地需要注意的是,李白对当时社会的看法是悲观的,但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这从字面上看来极为颓废,可他并不使人产生颓废的感觉,反使人产生奋发的情绪,原因就在于它是诗人的“济世”热望无法实现时发出的愤激之词,背后隐藏着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抗议四、总结在李白的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我们欣赏李白的饮酒诗,不是因为对酒感兴趣,而是因为以饮酒为题材的作品往往最能代表李白的思想和艺术个性前面我们谈到了李白的纵酒、李白与酒的一些故事,李白的写酒诗。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白一生没离开过酒,也没离开过诗,离开诗来谈他的酒与离开他的酒来谈他的诗一样,都是要不得的 所以说,没有酒就没有诗人,没有诗人,酒杯也就会“空对月” 李白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天才诗人,他对诗的感悟,他的诗情,他的诗魂,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 主要参考文献:[1]葛景春.《诗酒风流赋华章——唐诗与酒》. 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2]燕 白.《简论李白和杜甫》. 四川: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3]安 旗.《李白研究》. 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7. [4]裴 斐 《李白十论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