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98《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模拟试卷及答案.docx
4页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模似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 20 分)1.我国根据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将游戏分为 和 2.帕顿根据幼儿游戏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将对幼儿游戏行为分为无所事事、旁观、 、 、联合游戏、协作游戏六种类型3、 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宣泄受压抑的欲望的最好途径,因为游戏远离了现实,是一个完全受控于自己的自由天地4、 是指儿童在游戏环境中人均所占窨大小, 也即室内拥挤程度的指标, 数值越低表示越拥挤5、一般而言, 30 人的班级设置 个室内游戏区域为宜6.每天可为幼儿安排一定的较为集中的自由游戏时间,一般不少于 分钟7、游戏观察的常用方法包括扫描法、 、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 分,共 20 分)1、游戏环境2、空间密度3、机能性游戏4、角色游戏三、简答题(每小题10 分,共 50 分)1、游戏的特征有哪些?2.小班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3、教师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时应注意哪些方面?4、对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内容的评价包括哪些方面?5、规则游戏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三、案例分析(共 10 分)某老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 组织一次表演游戏。
教师一一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主班老师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 老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而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演 表演时, 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老师请了五个“坐得好的孩子”上来表演,五个孩子表演同一个角色 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 纠正孩子们的动作 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结合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试分析该活动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 20 分)1.创造性游戏;规则性游戏2.独自游戏、平行游戏、3、精神分析4、空间密度,5、 4-66. 307、定点法、追踪法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 分,共 20 分)1、游戏环境指的是幼儿游戏活动提供的各种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层面,游戏环境可分为户外游戏环境和室内游戏环境2、空间密度指的是每位幼儿在游戏环境中占的空间,即室内拥挤程度。
3、机能性游戏也叫感觉运动游戏,是最早的一种游戏形式,由简单的重复运动组成4、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三、简答题(每小题10 分,共 50 分)1、游戏的特征有哪些?( 1)游戏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自发行为 2)游戏具有虚构性,是一种假装行为 3)游戏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 4)游戏具有具体性,是一种具体行为2.小班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有哪些?( 1)减少玩具种类,增加相同玩具有数量;游戏主题要鲜明,尽量不要频繁更换主题 2)教师以平行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价入游戏,通过榜样暗示和角色间语言交流来指导幼儿游戏 3)小班幼儿往往分不清同伴的现实身份和角色身份, 常常混淆身份, 导致游戏进程混乱,教师要及时直辖市角色关系与现实关系,减少冲突 4)游戏结束时教师要鼓励激发幼儿对游戏的举,并带领幼儿整理游戏场地,培养幼儿良好的游戏习惯3、教师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1)材料丰富多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的结构材料;( 2)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整理箱、整理盘,便于幼儿将一些零碎的材料分门别类摆放;( 3)教师可以广泛搜集废旧物品自制游戏材料;( 4)教师还要及时更换、补充结构材料,以免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
4、对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内容的评价包括哪些方面?( 1)能否引导游戏进程,促使游戏顺利开展( 2)能否与幼儿有互动( 3)能否既面向全体幼儿,又能做到个别指导( 4)能否合理运用指导方法和方式( 5)能否建立游戏常规5、规则游戏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游戏任务( 2)游戏玩法( 3)游戏规则( 4)游戏结果四、案例分析(共 10 分)答: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要遵循处主性、接纳性原则 角色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在游戏中,至多只能充当游戏“脚本”的“改写者”角色,而不是游戏“脚本”的“编写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案例中幼儿“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 第二轮表演时,“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 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 忘了表演, 老师又不停地提醒⋯⋯”这都充分体现教师干涉过多, 没有新生和发挥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接纳性原则是指幼儿在与同伴、 材料互动中会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 而这些未必是教师所预设的, 这时教师应当及时高速自己的计划, 敏感的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想法, 使幼儿的角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己 “想要玩的” 和“喜欢玩的” 游戏, 而不是 “教师要他们玩的游戏” 。
而案例中明显教师没有悦纳幼儿对游戏的新想法, 而是不断通过言语指导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结合案例和教学实际进行阐述,只要自言其说,均可得8-10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