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诗词分类的知识点.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1966833
  • 上传时间:2022-02-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93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诗词分类的知识点 关于诗词分类的学问点篇一 【四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盛行于春秋以前它集中地保存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部集《诗经》之中东汉以后,五七言诗兴起,此诗体渐趋衰落,唐以后四言诗则少见 【骚体】即楚辞体,诗体名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此类作品突破了四言定格,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拟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文采绚丽,语言美丽,抒情成份较浓,富于浪漫气息后世把这种形式的诗歌称之为骚体 【乐府】诗体名乐府原是音乐官署,汉武帝(刘彻)时始建,掌管朝会*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把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之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其以后的诗人仿照乐府古题的作品,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宋元以后的词、曲,由于是入乐的,有时也称为乐府 【古乐府】指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后代模仿其体制的作品,有时也称古乐府。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汉代题用“行”者较多,如《陇西行》、《妇病行》等南北朝题用“歌”者较多,如《半夜歌》、《琅琊王歌》等文人拟乐府的作品,诗题也常标以“歌”、“行”歌”、“行”有时在诗题中连用,如汉乐府民歌有《怨歌行》,曹植有拟作的《怨歌行》歌”、“行”名称虽不同,但并无严格的区分,当两者连用时,则作为一种诗体名称歌行体的音节、格律,一般比拟自由,句式可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歌行体的诗,题目并不肯定都标上“歌行”的字样 【古风】诗体名,即“古体诗”、“古诗”风,即诗歌的意思,是由《诗经》中的《国风》而引申出来的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作古体诗,还有以“古风”作诗题名的,如唐李白有《古风》五十九首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与古体诗相对称,产生较早每首句数不拘,句式有三、四、五、六、七言和杂言等形式,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用韵比拟自由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它的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此名是唐人的说法,后人沿用 【新体诗】指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所形成的诗体,又称永明体。

      当时的诗歌创作,特殊注意声律对仗,同汉、魏、两晋的诗歌比拟,在形式上有了显着的区分,因而称之为新体诗它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参见“永明体”条 【格律诗】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肯定的规格,音韵有肯定的规律,若有变化需按肯定的规章中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七言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肯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初唐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其次、四、六、八句押韵,首句或押或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不许换韵中间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一般必需对仗每一句各字的平仄都有规定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凡一首诗超过十句的,称之为排律 【排律】诗体名,又名长律,近体诗的一种,是律诗定格的铺排延长,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至二百句以上,句数必需偶数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排律一般是五言,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关于诗词分类的学问点篇二 【三韵律】律诗的一种每首六句,隔句押韵,共三个字押韵如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

      水春云母碓,风扣石榴花若爱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每首四句,或用平韵,或用仄韵始于南朝齐梁新体诗,如《玉台新咏》即载有“古绝句”唐代通行的为律绝,属于近代体诗的一种,平仄和押韵都有规定以五言、七言为主亦有少量六言的,称“六绝”,但未通行 【五言诗】诗体名每句五字,有五古、五律、五绝、五排之别起于汉代,魏晋至隋唐,大为进展,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旧时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河梁赠答》古体五言诗之始 【六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六字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称西汉谷永有六言诗,《文选·左思〈咏史〉》李善注说西汉东方朔已有六言诗,其诗均不传今所见以汉末孔融的六言诗为最早唐人也有偶然写六言诗的,如王维的《田园乐七首》、顾祝的《过山农家》有古体、今体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诗】诗体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有七古、七律、七绝等旧说始于《诗》、《骚》,或说起于汉武帝《拍梁台诗》(见“柏梁体”)近人多以为起于汉魏,至六朝而趋于兴盛,到了唐代,大为进展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魏曹丕的《燕歌行》为现存较早的纯粹七言诗。

      【杂言诗】诗体名古体诗的一种,诗中句子长短不齐,无肯定标准,短句仅一字,长句有长达十字以上,而以三、四、五、七字相间杂者为多,是一种较为自由的诗歌形式《诗经》中已有杂言诗,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也写了不少杂言诗 【离合诗】杂体诗名逐字相拆合以成文汉魏六朝时即已有之如汉末孔融有《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特别施张上联离“鱼”字,下联离“日”字,合为“鲁”字吕公饥钓,合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上联离“口”字,下联离“或”字,合为“国”字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截,准逝鹰扬上联离“子”字,下联当离“乙”字,古文与今文不同,合为“孔”字)六翮不奋,羽仪未彰蛇龙之蛰,俾也可忘上联离“鬲”字,下联离“虫”字,合为“融”字玫璇隐耀,美玉韬光离“文”字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上联离“与”字,下联离“才”字,合为“举”字全诗离合共成“鲁国孔融文举”六字见《古诗记》 【回文诗】即“迥文诗”,杂体诗名一般指可以倒读的诗篇亦可反复盘旋,得诗更多相传此体始于晋代傅咸、温峤,诗皆亡佚现存以苏蕙《璇玑图》诗最为 [辘轳体]杂体诗名。

      律体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其次首为其次句,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一样五首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 【宝塔诗】杂体诗名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唐张南史有此体六首,其中之一《雪》:“雪花片,玉屑结阴风,凝暮节,高岭虚晶,平原广洁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噎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后人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者因每句或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名 【八音歌】杂体诗名全诗为五言十六句,从第一句起,每隔一句冠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字金”“石”等字,代表中国古代八类乐器,称为“八音”此诗体因以为名宋黄庭坚《山谷诗外集》中有此体,史容注引李淑《诗苑类格》云:“陈沈炯为此体 关于诗词分类的学问点篇三 【藏头诗】一名藏头格杂体诗名有三义:1、《冰川诗式》卷七:“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

      2、《诗体明辨》: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3、将所言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字,如《水浒传》吴用题卢俊义宅中诗,即于四句首字中暗藏“卢俊义反”四字 【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的诗因诗中别有寄予,不便标明事题,即用“无题”名之唐李商隐集中尤常见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八:“唐人诗中有言无题者,率杯酒狎邪之语,以其不行指言,故谓之无题,非真无题也或以诗的起首二字为题,但诗题不能概括诗的内容,也属“无题”一类 【宫词】以宫廷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多为七言绝句内容虽有反映被禁锢宫女的悲伤愁怨,但写宫中琐事之作为多唐代诗人王昌龄等均有此类作品,至唐大历中王建着宫词百首,始以“宫词“为题历代继之而作的诗人许多汲古阁有《十家宫词》,收录自王建至宋王珪等十家所作清张海鹏辑《宫词小纂》三卷,收录明清人撰宫词九种 【竹枝词】又名竹枝,乐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刘禹锡据以改创新词,盛行于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唐人所作多以写旅人离思愁绪或儿女柔情后人所作多歌咏风土人情 【杨柳枝】乐府《近代曲》名本作《折杨柳》或《折柳枝》唐教坊曲名《杨柳枝》白居易照旧曲翻为新歌,作《杨柳枝二十韵》,题下自注:“《杨柳枝》洛下新声也。

      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刘禹锡也作有《杨柳枝》十二首其体制为七言四句,内容多以咏柳抒怀又沿用为词牌敦煌曲子词及《花间集》中,有于七言每句后各加三字或四五字句者,将添声填为实字,亦称《添声杨柳枝》 【帖子词】古代侍臣于节日献给宫中的诗宋代八节内宴,命翰林作词,贴在阁中门壁上,称帖子词,也作贴子词多为五七言绝句,大多是粉饰太平,美化帝王后妃的作品如欧阳修、司马光等集中都有春帖子词 【试帖诗】诗体名也称“赋得体”唐以后科举考试所采纳,多为五、七言的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定韵脚平常文人亦有用此体来写诗以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为主要内容,并须切题 【应制诗】古代臣属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诗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要内容,少数作品流露出对当时政治的期望 【拗体】律诗和绝句不依平仄常格而加以变换者,称为拗体两联不依常格的,称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称为拗律拗体诗多见于初盛唐 【拗救】诗律术语在律体诗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凡“拗”须用“救”,如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该仄的则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一拗一救,协调平仄,使音节和谐,称为拗救。

      拗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本句自救,即狐平拗救律诗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狐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另一类是对句相救,有两种状况其一,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需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其二,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时,可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救,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往往同时并用 【粘对】诗律术语近体诗调平仄,有粘、对的规章粘,取粘连、粘附之义,指前一联对句和后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需一样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对,取相对之义,指同一联内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对立,即平对仄,仄对平粘对的标志,主要看五言其次、四字,七言其次、四、六字的平仄是否失误最关键的位置,是五言其次字,七言其次、四字平仄必需清楚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