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别诗: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docx
5页送别诗: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唐代: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辞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日的易水还是那样的严寒 解释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壮士:意气豪壮而英勇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发冲冠:形容人极端生气,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平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近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死,即“殁”字水:指易水之水犹:仍旧 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屡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其次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赏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屡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予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报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来宾送他到易水岸边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大方激扬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英勇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始终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敬重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患病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制造了环境和气氛。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确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理想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盼望陶渊明曾有《咏荆轲》诗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表达了对荆轲的崇敬与惋惜之情宾王此诗,同陶诗交相辉映,但在意境的制造上更为含蓄有味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严寒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辞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勉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孤独,诗人心中布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宏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理想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鼓励 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是对客观事物的详细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熟悉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说:“象者,出意者也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觉了美的客观存在,发觉了生命和人格的宏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给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观赏当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胜利之处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全诗纯为咏史抒怀之作但吟诵全诗,那种“大方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目前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大事上是一样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一样的。
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全诗融为一体一古一今,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最终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诗的构思是极为奇妙的 这首诗以剧烈肤浅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安康进展开拓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