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_窗边的小豆豆_之成功看我国传记出版的不足.pdf
3页日本传记文学 《窗边的小豆豆》 一书出版前怎么看也不具有“畅销相”,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小学校园生活, 并回忆对自己成长影响深远的巴学园小学校长小林宗作先生 书的内容是51个真实的生活小故事, 在报刊上连载两年后汇编成册, 仅可勉强算成功人士的传记文学 (作者黑柳彻子为日本著名电视节目女主持人),但又不是作者的成功史, 内容也不是其 “粉丝” 感兴趣的私生活,而更像一本 “儿童文学” 但这本极不具 “畅销相” 的传记书却取得了传记文学有史以来的最大成功———自1981年出版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发行已达938万册, 成为日本历史上最畅销的书籍; 不仅如此, 英文版仅在日本就售出70万 册 该 书 在 美 国 出 版 时 ,《纽约时报》 给予其史无前例的两个版的书评, 作者也因此书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第一位亲善大使 至今, 该书已译成33种文字这本不足300页的成长传记给黑柳彻子带来了世界声誉 此书突破了成功人士传记在其影响力范围内流行的瓶颈, 不仅靠作者名气来带动发行, 更以书的影响来为作者声誉锦上添花 研究这本像极了儿童文学的传记书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对总结我国传记文学出版的不足, 推动传记文学的出版, 无疑是极有益处的。
第一: 记录成长, 感悟教育,话题具有普适性这本传记小书与其他传记文学 “传记成功” 不同, 记录的是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在巴学园小学度过的快乐时光 相比于其他传记作者傲视苍生, 向世人炫耀自己的成功, 作者以平凡视角来解读幼年生活, 写自己与巴学园同学的成长经历, 感悟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对自己及其他孩子的影响 态度平和, 语言亲切有趣, 成长与教育这一普适性的主题为该书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打下基石我国成长与教育主题的传记书不少, 有的还流行一时, 如作家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 《哈佛女孩刘亦婷》, 该书曾在我国创出165万册的发行奇迹 但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不同: 虽然都是记录成长, 但是感悟教育的角度却有很大不同 在刘父母笔下, 刘亦婷是以成功孩子的面目出现的, 父母教育也成为教育的标本, 书中的教育与成长话题是手把手地教读者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才, 这里的成才很大意义上是成就一个擅长考试、 人见人爱、能攻克 “哈佛” 的社会精英, 教育显得太过功利, 而对于孩子的思想健康成长却少有涉及 随着我国民众对美国名校的崇拜慢慢退烧,《哈佛女孩刘亦婷》 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而 《窗边的小豆豆》 一书虽然也有家庭教育, 但写得最多的是校园生活,没有说教与炫耀, 书中的小豆豆是平凡如你我的普通小姑娘。
故从《窗边的小豆豆》之成功 看我国传记出版的不足●许云莉出版实务 栏目主持:晓嫣59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12期事是作者成年后对自己成长的回忆与总结, 使此书的成长与教育主题有了时间的厚度 并且, 作者笔下的成长与成功并非大富大贵, 黑柳彻子对自己事业的成功只字不提, 而是满意自己与同学健康快乐地面对生活, 拥有和谐的婚姻家庭与友善的同学情, 并将所有这一切归功于校长先生当年的教育 通过几十个小故事,成长与教育焕发出人性的芳香,因而引发世界共鸣 而我国摒弃功利的教育, 名人以平等视角生动有趣地谈自己成长的传记作品目前还是空白第二: 正视 “窗边” 人生经历, 真诚分析有深度传记作品通常会是作者叱咤的成功史, 主人翁位于权力与金钱的中心, 享受名利带来的快乐与世界对成功的膜拜, 而那些人生低潮与边缘化的经历被或多或少地抹去了, 或只字不提, 或轻描淡写《窗边的小豆豆》 的作者解释书名说:“日本有窗边族一说 窗边有被排斥、 边缘化的意思 书的作者幼年时不但不是个成功的孩子, 还曾是个问题孩子, 过度的好奇心和不受约束使她在一年级时就被学校勒令退学,母亲被迫把她转到巴学园, 在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的影响下她才得以健康成长。
作者隐去她的成功史, 大谈自己的 “窗边史” 真是出读者不意 题材的新颖摆脱了传记文学的窠臼 作者坦诚地面对自己的 “窗边史”, 不但让读者感到写作者的真诚, 也容易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毕竟社会精英是少数, 绝大多数人是平凡的 “窗边族” 更可贵的是作者并非以此来标新立异, 而是反思自己这一时期曾接受过的教育 书中的巴学园不啻为一个 “特殊教育学校”, 全校总共五十几个学生, 不仅有顽皮的小豆豆, 还有患过小儿麻痹的泰明, 永远也长不高的高桥, 二战时从日本敌国美国回来的宫崎, 这些在正规学校看来的 “窗边族”, 在巴学园里因为有校长先生的正确引导, 除了泰明早早逝去外, 其他孩子都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作者正是用自己成长的这一段 “窗边经历” 来反思教育, 除了介绍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思想外, 还写到了把现代舞引进日本的石井漠先生和从德国来日本的世界名指挥家约瑟夫 · 洛杉舒特库, 从而使这本传记有了时代的广度与思想的深度我国名主持人、 名记者、 明星出的传记书中真正谈到自己“窗边” 经历的恐怕只有倪萍的《日子》, 其中 “初在北京” 写自己刚到中央电视台的经历 而在更多的名人传记里, 好像幸运与成就生来就伴随他们, 作者对可能影响自己形象的生活与思想活动多作概略处理, 在书里呈现的多是一个完美的自己, 而普遍缺乏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从倪萍的 《日子》 到白岩松的 《痛并快乐着》, 名人传记鼎盛时发行量也只有四五十万册左右, 其后开始走下坡路 究其原因, 越来越多的名人出书让读者可选择范围扩大是一个因素,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读者厌倦了名人在书中 “晒”幸福、 成就与故作高深, 私生活披露得越多越让人知道名人的生活也不过如此, 况且名人敢于披露的私生活也不多且不完全真实,有的传记还出自智囊团的策划在千篇一律的名人传记套子下,读者对名人出书越来越没有兴趣第三: 故事短小有趣, 快餐形式惹人爱一本书即使有再伟大的思想,但不能做到富有情趣, 让人产生阅读的快感, 引起心灵的思索,也很难大规模流行《窗边的小豆豆》 一书与其说是传记, 倒不如说是一本儿童文学作品, 读者爱看这些有趣的小故事, 如小豆豆永远也变化不完的理想, 为练胆量深夜去九品佛寺的诙谐搞笑,与众不同的校园运动会上让人意外的蔬菜奖品, 读者读来觉得轻松有趣, 在微笑中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 回忆自己曾接受的教育,从而对小林宗作先生这位教育家产生景仰故事内容有趣深刻, 引人深思, 但表现形式却是四五百字的60认真总结经验, 更好谋求发展———纪念改革开放30年暨编辑实践、 编辑理论研讨会召开出版实务 栏目主持:晓嫣快餐式的短小故事。
并且, 书的版式设计也充分考虑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此书在日本出版时不仅有正规文本, 还有相对便宜、容易携带的文库本版式, 配上精美的儿童画插图, 适合闲暇阅读而我国很多质量上乘的传记作品在版式设计上却没有考虑到读者的这种现实需求 比如, 作家出版社2007出版的张中行先生的自传 《流年碎影》, 文字朴实真诚,洗尽铅华, 是上乘传记之作, 但版式设计为600页一本, 拿在手上显得相当厚重, 不适合携带, 床头、 空暇捧读也相当累人, 如果当时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方式与习惯, 改为上下两册装订会好得多第四: 生活定位亲切, 读者群体多元现代文明发达的当今社会,什么都讲专业定位 现在一谈图书出版就是要有目标人群、 主体受众, 这诚然是不错的 但是在这个前提下, 如果不能策划到位,书的质量不好, 反而是十分危险的, 因为在瞄准所谓的目标人群时, 已经丧失了大量潜在的读者,而出版策划的目标人群对书有多买账也是个问题在传记文学书籍中, 目标人群、 主体受众这些名词也是貌似专业, 传记文学只要干净, 没有暴力色情, 名人名气覆盖范围之下的所有人都可以是目标人群、主体受众 如果以目标人群、 主体受众来策划 《窗边的小豆豆》一书, 那此书肯定不会有今日的成功; 如果出版商以儿童文学来做这本书, 那介绍小林宗作先生、石井漠等教育家与教育思想的内容很可能就会在出版前被删去;如果以传记作品来看这本书, 那与小豆豆无关的故事又要删去;如果是一本教育方面的书, 小豆豆那些童年趣事就都要被 “砍”。
这本书的成功正在于是一本生活之作, 而不是策划之作, 它对生活进行高度还原, 写了以小豆豆成长为红线生发出去的校园生活,甚至反映了二战时的日本时代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教师、 学生、 父母、 教育家都可以找到自己阅读的角度, 引发自己的思索如果说这也是种定位, 那它就是生活定位,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多元的, 书对生活进行了真实的还原, 让读者在书中找到了万象生活中自己适合的位置《窗边的小豆豆》 以自己生活定位的 “无招” 战胜了目标人群、 主体受众策划的 “有招”当然, 一本传记的成功也要靠营销等多重因素的力量,《窗 边的小豆豆》 在日本刚发行时走的是女性文学、 名人传记的营销路子, 起初以女性读者居多, 读者读后感觉良好, 纷纷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阅读, 影响范围迅速扩大 可见传记营销成功最终还是要靠传记的质量本文作者单位: 湖南教育报刊社)本刊讯12月2日, 中国编辑学会在京召开了 “纪念改革开放30年暨编辑实践、 编辑理论研讨会”, 与会的30余位业界、 学界代表, 从不同角度回顾总结了我国这30年来在编辑出版实践和研究中所取得的骄人成就,讨论了今后我国编辑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进一步改革的问题。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指出,30年来我国编辑出版工作取得了不平凡成绩, 在为社会全面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同时, 自身也在改革中不断得以进步和完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思想体系, 应当充分给予肯定和认真加以总结; 同时他也指出, 新时期编辑工作肩负着更加伟大的任务, 一是要更加自觉、 更加主动地开展研究工作, 二是要确立 “深入文化层面, 把握历史高度, 开拓宽广视野, 弘扬人文精神” 思路, 三是要建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 理念, 四是要加强对普通编辑学、 编辑人才学和编辑人物、 中国编辑史、 编辑实务的研究 中国编辑学会顾问邵益文做了 《编辑学研究30年回眸》 的主题报告 其他与会者也分别提交并做了专题发言李桥)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