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的经验与问题探析.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05910078
  • 上传时间:2022-06-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9.37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的经验与问题探析    朱朝枝1,范水生1,曾芳芳2(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福州350002)Reference:本文在分析“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建设背景的基础上,以“立足本校、服务全国”为课程建设定位,紧紧抓住教材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提出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原则,在加强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资源、网络教学、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的平台建立和课程师资培训基地等方面建设上不懈努力,取得课程教材建设成效显著、教学团队发展良好、实现课程教学资源全国共享、促进全国该课程青年教师的成长以及课程教学效果好等方面的成效,对该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Keys: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经验;问题G642.3:A:1002-4107(2012)06-0027-03一、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的背景分析1999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增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专业代码110402)福建农林大学为当年全国有资格招生的8所院校之一,招生人数189人至2002年全国共有18所院校设置并招收该专业的学生。

      由于各招生学校对该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理解不同,校与校之间的培养计划存在较大的差异,凸显的问题是各校间专业主干课程的确定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为此,2002年9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召开的全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年会上重点研讨该专业的定位、专业主干课设置以及教材建设问题来自全国18所院校的三十余位与会代表经过充分研讨,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主干课的设置达成共识,最终确定“农村发展规划”等4门课程为专业主干课程作为首批院校招收该专业的福建农林大学,相比同期全国其他院校30-60人的招生规模,由于招生数最多,在专业建设方面面临的压力也最大为了更好地办好该专业,推动专业建设更快发展,学校于1999年成立农村区域发展教研组,专门抓农村区域专业发展的建设问题同年年初,在制订农村区域发展1999级培养计划的同时,将农村发展规划课程设置为专业主干课,由理论教学6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51学时,实验课9学时)和1周课程教学实习组成,同时启动以朱朝枝教授为组长的课程建设研究课程组,开始在专业建设背景下开展课程建设研究活动,着重就课程的教材建设、师资建设、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等四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二、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原则(一)课程建设总体思路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立足本校、服务全国”为课程建设定位,紧紧抓住教材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推动实践教学完善,通过课程建设与实施,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农村发展规划基本理论知识,又有较熟练的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建设基本原则根据课程建设总体思路,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坚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原则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在全国是一个新的课题,课程建设的重点与难点都是教材问题全国在2004年以前,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选不到合适的教材,而由于全国没有统编的教材使得各院校同样开设该课程,但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差异较大,抓不住课程的总体内容,严重影响课程设置的目标因此,课程组认为若能通过编写出版教材,培训师资,进一步明确课程内容,并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交流经验技能就能有效推动全国该课程的发展第二,坚持“持续探索、不断完善”原则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体系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创新及其运用等,而这些成果的取得只是阶段性的,都受到当时当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教材建设,虽然出版了教材,但这本教材只能反映当时的学科发展水平,随着学科的发展,新的理论不断产生与完善,新的研究成果不断产生,以及其他学科成果的渗透,所有这些都要求在教材中不断补充和完善第三,坚持“注重三基、强化实践”原则课程建设的好坏最终都反映在学生的培养上,评价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能实现课程目标。

      农村发展规划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主干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有关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养,又要加强对学生有关农村发展规划的方法与技能的训练三、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一)主要做法第一,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学团队是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以及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形成与发展壮大起来的教学科研型团队自1996年以来课程组围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这个中心,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形成了学历水平高、学缘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一方面,教学团队在教学科研中发展壮大,自2000年以来,团队共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承担两个五年规划的《全国甘蔗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参与两个商务部援外项目工作(负责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规划设计)另一方面,教学团队在服务社会中不断完善,自2000年以来,受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完成规划编制工作40余项同时,团队也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自1999年以来在福建高山区建立发展反季节蔬菜推广基地,获得很好的经济社会效果,增强了教学团队的社会影响第二,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一方面,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弥补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陷目前已经建立两个网络教室(农村发展规划参与式实验室和农村发展规划设计实验室)供教学团队优先使用另一方面,不断开拓实践教学资源,至2011年7月已分别在闽中、闽南、闽北、闽东、闽西建立20个教学实践基地与此同时,加强图书资料建设,目前教学团队资料室已经拥有专业图书杂志0.8万册,音像资料100余套第三,重视网络教学工作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条件,建设自有网络教室,全部开通互联网并面向学生和教师开放,为学生查找资料提供现代化的网络服务结合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网络的建设,已建成“农村发展规划”课程网站,将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学辅助资料上传,可供学生自主下载学习,充分利用网络窗口展开教学和宣传通过网络公布教师的个人通信方式和电子邮件的联系方式,与学生进行网上对话,为学生讲解关于农村发展规划理论学习方面的理论问题,提高学生对农村发展规划理论学习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重点和学生对农村发展规划教学的兴趣第四,建立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的平台课程组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基本构建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的平台。

      一方面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由实验课(3个实验9学时)和1周课程实习组成,实验课主要研究规划项目的功能定位、规划指标制定、规划功能布局,而课程实习主要是模拟一个完整的规划另一方面,收集整理农村发展规划案例资料主要做法是结合课程组教师每年承担的各级各类农村发展规划项目工作,将项目基本资料提供给学生以再现规划过程,到2011年7月,共收集整理的规划项目达40余项这些资料为学生较高质量地完成实践教学起到关键作用,该经验为全国部分院校所借鉴,并且通过建设农村发展规划课程专业实验室,把模拟规划与课堂授课有机结合起来第五,建立课程师资培训基地以主编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为抓手,建立与完善课程师资培训基地,重点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和接受教师进修两项工作,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加强科研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成长的同时结合课程建设,鼓励青年教师在规划成果的后续深化研究中探索创新,积极参与相关学术活动,在参与中成才,另一方面,做好师资培训和接受兄弟院校青年教师做访问学者第六,重视案例的收集与整理由于课程组教师长期从事农村发展规划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发展规划案例,课程组在大量收集案例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按类别选择案例,进行整理与提炼,最后应用于教学中。

      第七,落实课程教改措施一是教材体系创新,主编全国规划教材《农村发展规划》,既保留传统农村发展规划知识体系的精华,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农村发展和社区规划最新理论、实践成果的融合,使学生能够获得较系统的现代农村发展规划设计知识二是教法体系创新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将讲授、讲座、实习、实验、讨论、座谈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讲座相结合、实验与实习相结合、认知与探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创造一种师生互动、相互启迪、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激情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农村发展规划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空间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考核体系改革,将课堂讲授、实习实验、讲座讨论、课外创新性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构建“5122”考核新体系采用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课程期末考试占50%、讲座讨论互动过程占10%、实习实践环节占20%、科研训练(课外创新性研究)占20%的考核新体系二)主要成效第一,课程教材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发展规划”课程组组长朱朝枝同志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的独立主编,组织相关院校专家根据“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有较熟练的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技能”这一课程培养目标进行教材编写,先后召开两次教材编写会议确定教材编写大纲,并进行编写分工。

      全书由导论和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农村发展规划的方法与程序、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工业发展规划、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村镇发展规划、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农村发展规划的实施、检测和评价等12章组成2004年在各参编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完稿,并于同年6月召开的教材定稿会上根据专家意见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定稿并付印,于2004年7月出版教材自2004年7月出版以来,受到用书单位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因此,该教材2005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奖,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08年4月出版使用,2009年12月第二版教材出版第二,课程教学团队发展良好福建农业大学自2002年开设农村发展规划课程以来,课程主讲教师都是由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负责人、福建省第三届教学名师、福建优秀教师、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者朱朝枝教授担任,同时组建有主持或者参与农村发展规划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课程组课程组由5人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高级实验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0%课程组成员具有明确的分工,在保质保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开展课程建设研究,主要包括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及全国该课程的师资培训等。

      这些研究工作既推动福建农业大学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也推动其他相关院校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实现课程教学资源全国共享在全面加强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和提炼,利用已建成的农村发展规划课程网络,将课程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录像以及教学辅助资料等上传,供全国该课程的师生下载,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资源全国共享第四,促进全国该课程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编写国家级统编教材、举办培训班和接受访问学者等措施,促进全国该课程青年教师的成长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以来,共举办6期培训班,受训人数120人次,接受访问学者20余人第五,课程教学效果好由于有了全国“十一五”国家级统编教材,有了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做保障,课程教学效果好,很好地实现了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知识,又有较熟练的农村发展规划基本技能的课程教学目标据统计,近5届修读该课程的学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