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区域音乐文化视域下罗山皮影戏的发展流变.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20547711
  • 上传时间:2021-12-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5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区域音乐文化视域下罗山皮影戏的发展流变 郭楠楠摘 要:罗山皮影戏是中原皮影艺术的优秀代表之一,它植根于豫南山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把罗山皮影戏置于区域音乐文化视域下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探究其起源、发展及流变,深入挖掘其价值,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它,更好地发展这一被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关键词:区域音乐文化;罗山皮影戏;发展流变罗山县隶属河南省信阳市,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作为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音乐文化样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流变中形成了区域音乐文化特有的风格特色和文化内涵世界各国都存在有皮影戏这一种艺术形式,本文所述的罗山皮影戏是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罗山皮影戏凝结着当地音乐文化和记忆,展示出区域音乐文化的审美与个性特征,记录着当地音乐文化的重大使命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地消亡,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注重运用区域音乐文化视阈角度,研究、保护并传承、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新时代重新焕发青春1 区域音乐文化罗山皮影戏区域音乐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地理空间中产生的所有与音乐相关的活动事项,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是指音乐自身的内部结构与形态,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演唱(奏)风格等;外延则指音乐的外部关系,包括创造和享用音乐的个人、群体,以及与音乐相关的音乐民俗、宗教、社会等功能功用、历史起源、发展流变以及传承传播等等区域音乐文化将区域音乐放置于文化地理学、人类文化学的语境中进行考量,使音乐文化与区域自然社会环境联系更为紧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核心之一是实现区域范围内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我国疆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纷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品种众多、曲目浩瀚,传统音乐文化呈现出区域音乐文化分布的特点,音乐文化和音乐风格受制于一定的区域范围面对众多而庞大的音乐类别和曲目,用区域音乐文化的理念实行区域音乐文化划分,给音乐研究者进行探究和发掘以及音乐教学实践者进行总结和归纳带来诸多便利区域音乐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蕴含着各式各样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区域音乐文化存在着较大的特性差异,不同的区域音乐文化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不同的区域音乐文化也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1]区域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塑造民族性格、推进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区域音乐文化具备不同的艺术品格和不同的审美情趣。

      罗山县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罗山皮影戏是指分布在罗山县境内及其周边区域内的皮影艺术罗山皮影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结合了民间演唱,艺人刻绘与文人创作,将音乐与美术以及戏剧等巧妙地融为一体,罗山皮影戏道白采用的是流行于淮南鄂北的乡村俚语,唱腔来源于当地山歌和民间小调,由于唱腔和道白均采用豫南方言,演唱自然坦率、贴近生活,这样的地方音乐和表演能够引起观众生活和情感上的极大共鸣,这样的独特民间艺术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罗山皮影戏传统剧目代表作有《三国演义》《包公案》《杨家将》《岳飞卷》等120多本,也有部分现代剧目如《朝阳沟》《双全其美》《鸾凤和鸣》《三个媳妇磨婆婆》《小蕾卖鸡》等等2 罗山皮影戏的起源罗山县是中华民族文化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汉时置县距今已有2500多年,罗山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带有独特魅力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罗山县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民间传说俯拾皆是,是罗山皮影戏生长的肥沃土壤据悉,罗山皮影戏始于明代,源自河北滦州,1982年的《罗山县志》记载,罗山皮影从明嘉靖年间开始在罗山县繁衍距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对于罗山皮影戏的起源,相关文献认定不尽相同,但都明确记载了罗山皮影戏兴盛期在清代中叶。

      清代末年罗山人詹国祥对罗山皮影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书》中有记载,詹国祥曾前往河北滦州学艺于御前皮影戏艺人苏鼎山,学成归乡后对家乡的皮影影偶形制、伴奏音乐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历史长河历经数百年来,罗山皮影戏在罗山县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发展着罗山皮影系属豫南东路调,曾一度用丝弦拉唱,因此又叫“丝弦戏”,用津韵道白,北方唱腔,后受到羅山地域文化影响,与罗山当地地域文化相融合,改用罗山方言进行唱词道白演唱罗山皮影戏制作精良,造型漂亮,唱腔优美,唱词雅俗共赏,道白采用豫南方言,慢打慢唱,文戏多武戏少罗山皮影使用牛皮镂刻而成,用三根竹棍支撑影人造型,借助布帛影幕以及灯光,由皮影戏艺人演唱戏曲故事现存的老罗山皮影人在整体风格上与河北滦州皮影有所不同,罗山皮影人有着古代中原皮影的遗风,这一事实侧面揭示罗山皮影戏可能起源的时间比明朝更早整体来讲,相关文献对罗山皮影戏始于什么时代争执不一,但是皮影自从传入罗山县并与当地的各种地域文化相融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随后受到清代末年詹国祥对罗山皮影的重要改进,近年来又受到当地民间艺人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形成现在自成风格,独具特色的罗山皮影戏。

      3 罗山皮影戏的发展流变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之一的罗山皮影戏目前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罗山皮影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几度兴衰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罗山县内只有五担皮影箱,据《信阳县志》载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有皮影戏班120余个,艺人达500余人然而据1986年的年底统计,罗山县全县境内已有四十七担皮影箱,从业人员达到解放前的十倍之多罗山皮影戏这一时期进入鼎盛阶段,据老一辈艺术家阐述,解放前夕皮影大师詹国祥到台湾传艺授徒,其中还有美国学生1994年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学者两次到罗山县了解罗山皮影戏,并在其校刊和日本相关媒体作介绍 罗山皮影戏声名远扬,一度成为江淮地区民间传统艺术的靓丽品牌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巨大改变,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多种现代娱乐方式广泛流行开来,皮影戏的娱乐和教育等实用功能被新的娱乐方式代替,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被新事物所替代,皮影戏的吸引力大不如前,皮影戏传承后继乏人,甚至面临断层,皮影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据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负责人、信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山县皮影艺术协会代表人,罗山皮影戏艺人李世宏的说法,目前罗山县从事皮影戏表演的艺人不足百人,且平均年龄高达62岁。

      真正欣赏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皮影戏的演出市场被减缩,影戏演出的所得收入被降低,年轻人普遍认为这是一种落后没有前途的职业,保护和传承皮影戏迫在眉睫由于皮影戏艺人青黄不接,艺人收入和地位得不到保障,罗山皮影戏的传承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再加上皮影技艺难度大,以及皮影戏演出形式的地域局限性,这些都给罗山皮影戏音乐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罗山皮影戏是一种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于一体的,民间工艺美术和戏曲艺术巧妙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艺术门类罗山皮影不仅在道具上讲究用料,而且在牛皮制作上精雕细琢,生动活现罗山皮影戏对于布景、光影也有较为严格的要求罗山皮影戏表演仅有几人组成,表演艺人一身多职,幕前幕后身兼多职,除了拥有良好的唱腔,还要有熟练的皮影舞弄技术,最后还要有皮影雕刻、吹打乐器等全面的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传承,而传承的关键就是传承人传承人不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记忆和技艺,而且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文化创造力等都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延续大部分罗山皮影戏的艺术家们都已步入老年,年轻的皮影艺人很少,加之罗山皮影戏的表演对传承人的技艺要求严苛,技艺难度大也使得传承人稀缺,难以找到合格的传承人,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罗山皮影戏的发展。

      罗山皮影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成了一种成熟的戏剧类型,在现代化的浪潮下,皮影戏市场萎缩,经济效益下降,罗山皮影戏逐渐走向衰落,保护与传承罗山皮影戏音乐文化势在必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如今罗山皮影戏经济基础缺失,要想发展好罗山皮影戏,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而培养传承人则是关键因此,罗山皮影戏艺人在对罗山皮影戏艺术的传承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他们的艺术创造,在注重保存和继承优秀传统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适时改良,使之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争取可以使罗山皮影戏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进而提升罗山皮影戏的知名度罗山皮影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流变依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江淮地区发展着,罗山皮影的存在记录着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点滴,是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缩影罗山皮影戏音乐具有区域音乐文化特征,其整体上富含着“豫风、楚韵、皖情”,唱腔既包含了豫剧的粗犷,又兼有楚剧的婉转,同时又具备了黄梅戏的缠绵罗山皮影戏的唱腔高亢明亮、悠扬婉转,真假声转换自如,伴奏音乐运用唢呐接腔,整个音乐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轻快,别具一格罗山皮影戏根植于豫南地域音乐文化的土壤,唱腔、道白、音乐、剧本等都受到当地区域音乐文化的制约,信阳的民间小调、方言、俚语、文化风俗等都是塑造罗山皮影特色的成因,同时也是制约它向其他地区流传开来的重要因素。

      罗山皮影戏是承载着罗山区域音乐文化中的民俗符号,在新的经济浪潮中,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罗山皮影戏逐渐不被大众审美所接受,即将濒临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还有一部分民间艺人在这种多信息、多维度的文化艺术冲击和碰撞中,一直坚守着本地区的音乐艺术文化,保持着对自己本地区的艺术和文化的热情,他们更希望将罗山皮影戏音乐文化能够为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将罗山皮影戏很好的传承与发扬我们文艺工作者们在保护罗山皮影戏的同时要注意到其背后的文化艺术生态空间,罗山皮影戏的发展离不开它背后生存的民俗音乐文化土壤,罗山皮影艺术的保护应该从整体上进行保护,尊重它、发展它,而不是让它彻底改头换面罗山皮影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可以依托网络,建立罗山皮影戏网站,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经典节目制成音像制品,配备字幕,广泛传播、保存,结合流行歌曲等元素,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结合国家改革开发和发展成就,创作反映当代人民生活的剧目,增加皮影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罗山皮影戏的发展流变主要还需要依靠政府扶持、社会公众以及民间艺人共同的努力,只有这样全民参与,才能将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珍宝永久传承下去参考文献:[1] 王鑫.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思考与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6(21):89-91.[2] 张骁.皮影艺术周边产品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以罗山皮影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6:5-8.[3] 曾凡广.罗山县皮影戏音乐研究[D].河南大学,2008:28-29.[4] 周全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传承要素——以罗山皮影戏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3):71-74.[5] 方丹.罗山皮影造型、色彩及文化内涵研究[D].河南大学,2009:43-44.艺术科技2019年2期艺术科技的其它文章传统文化元素在科技期刊封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电商时代下数字创意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教学管理的优化途径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加强儿童创意空间设计意识的必要性浅析互联网背景下的品牌形象塑造策略浅析洪昇《长生殿》对郭子仪的历史描绘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