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资格证知识宝典】课程.docx
11页目录课程 3第一节 课程概述 31、课程的概念 32、主要课程理论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及观点? 3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34、课程的意义 4第二节 课程的表现形式 41、什么是课程计划? 42、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3、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44、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45、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意义与要求 46、什么是课程标准? 47、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58、课程标准的意义 59、什么是教材? 510、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编写教科书的要求?) 511、教科书的编排形式 512、教科书使用的要求 513、教科书的意义 5第三节 课程编制 51、什么是课程目标? 62、课程目标的分类 63、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64、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65、三维课程目标构成及三者之间关系? 66、什么是课程内容? 67、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68、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69、什么是课程结构? 710、什么是课程实施? 711、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有哪些? 712、简述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713、简述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714、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是怎样的)? 715、什么是课程评价? 716、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717、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
7第四节 课程资源 81、什么是课程资源? 82、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83、简述课程资源的分类 84、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85、怎样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86、几种应特别关注的课程资源 8第五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8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1、课程的概念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课程一般使用广义的课程概念,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课程是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第二,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第三,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2、主要课程理论流派有哪些?代表人物及观点?(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②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
③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主张:①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制②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组织应心理学化,因为儿童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③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及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布莱梅尔德、弗莱雷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①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②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③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④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⑤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4)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课程标准的特点概括为: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4、课程的意义(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第二节 课程的表现形式1、什么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2、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3、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1)突出主干学科,重视学科间的联系(2)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3)中学应保证必修科目,扩大选修科目(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4、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①强制性②普遍性③基础性5、课程计划对学校和教师的意义与要求(1)对学校工作的指导意义和要求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学工作、确定工作步调的依据。
要求学校领导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具体做到:①开足开齐课程;②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③认真监督和及时评价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2)对教师的指导意义和要求课程计划也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和其他活动的依据,要求教师做到:①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②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③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④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6、什么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又叫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7、课程标准包括哪些内容?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大致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在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过程中要做到:(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8、课程标准的意义(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校教学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9、什么是教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它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10、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编写教科书的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11、教科书的编排形式教科书的编排形式:直线式和螺旋式12、教科书使用的要求(1)整体把握教科书(2)重点设计教科书(3)充分利用教科书(4)及时引进新知识(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13、教科书的意义(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学校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第三节 课程编制1、什么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2、课程目标的分类①行为取向性目标②生成性课程目标③表现性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课程目标旨在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具体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但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习领域因此,为了使课程编制工作切实有效,我们还必须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即要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课程目标的制定关系到某一科类或某一学科的全局,而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它主要是对局部的教与学产生导向作用从教育目的到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教学目标,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次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的目标,而下一层次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4、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5、三维课程目标构成及三者之间关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6、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等7、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①基础性②社会性③适应性8、课程的类型有哪些?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9、什么是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各种课程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形态10、什么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11、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有哪些?(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教师的特征(3)学校的特点 (4)校外环境12、简述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1)合理性 (2)和谐性 (3)明确性(4)简约性 (5)可传播性 (6)可操作性13、简述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1)教师的参与 (2)教师的态度(3)教师的能力 (4)交流与合作14、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课程实施的运行结构是怎样的)?(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