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24378051
  • 上传时间:2022-07-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7.95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选择    田芳摘 要:农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构架中的重中之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指导下,按照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结合我国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现状,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研究基础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把它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 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2017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八条行动指南其中,第六条指出: “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第八条指出: “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这既是乡村振兴的路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升华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路径农村生态文明”在空间上说是相对于“城市生态文明”而提出的概念,是指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功能整合、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其目标 是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生态治理思想: 从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來,历届党中央都非常重视农村生态治理问题以毛泽东为第一代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思想虽处于萌芽状态,但就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提出了系列论断,做出了许多批示如他在《(沂涛乡的全面规划)一文按语》中批示:“全国县、区、乡要做一个全面性的计划……例如副业、商业、绿化、卫生等”与此同时,他还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要求,为美丽乡村建设及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环境也在恶化。

      为此,邓小平指出“保护环境不能仅靠科技,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并提出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作为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针对农村人口多、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他还极力倡导使用清洁能源,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认识,如江泽民在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明确强调: “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严格控制人口、保护耕地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继承并发展了历届党中央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思想,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阐发了一系列旨在实现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思想、新论断,进一步丰富了农村环境治理思想,如他指出“加快推进乡村生态保护”,“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生态治理思想为新时代我国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西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尔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马丁·耶内克、约瑟夫·哈伯等是主要代表者学界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 前者强调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的生态化变革;后者则主要从经济技术视角理解经济社会的生态化过程,强调以预防性环境技术和政策革新与扩散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归纳起来,生态现代化理论主要包括三个要点: 一是在国家科学的环境管治下经济与环境能够实现协调发展;二是强调环境保护在重构国家与市场关系中的作用;三是科学技术革新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核心作用生态现代化理论起源于西方,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但如今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都仍在进行,有些地区甚至变本加厉,而全球化背景下,环境问题的解决已不是一国之事,而是超越地理边界的人类共同责任因而,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推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不过在借鉴过程中,我们也要报以批判精神,立足于本国国情,推进生态文明现代化理论本土化构建,以真正发挥其对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价值。

      三)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1、环境污染严重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坏第一,乡镇企业产生的污染一方面,乡镇企业污水废水排放量大,不能形成良好的循环再利用另一方面乡镇企业排放废气使大气污染值持续飙升据调查,乡镇企业排放废气含量中二氧化硫与烟尘排放量在同类指标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这些没有经过严格过滤程序处理的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危害很大第二,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产生的污染虽然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实现基本的机械化生产,但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仍以粗放型为主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的使用量大并且呈上升趋势这使农田土壤、水和农产品都受到污染秸秆随意焚烧,利用率很低,严重污染着大气环境农村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农村基础设施较差,污水随意倾倒、垃圾随意乱放、禽畜随意乱跑、粪土择地乱堆以及柴草择地乱垛等现象随处可见2、生态资源退化我国农村的生态资源被破坏严重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并且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据统计,我国人均占有国土面积0.8公顷,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9%,处于中下游水平;人均占有耕地0.094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耕地持续减少,“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二调”以来的10年间全国耕地地类减少了1.13亿亩。

      目前,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还有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这部分农用地可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但要付出经济和社会成本淡水资源短缺水是生命之源,如果失去了淡水,人类将无法存活我国的淡水资源具有人均占有量少、分布不均的特点,再加上利用率低下、被污染现象严重农村人口的饮用水安全很难得到保障但是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等问题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粮食安全3、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参与度低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农村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很多农民都只关注田地里的农作物如果农村的生态环境真的遭到破坏,当地村民也很少有人会想到通过正确的途径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我国的很多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不懂得如何正确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此外,我国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很低农民既是农村生态环境的直接面对者,同时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很难成功然而,很多村民都不主动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很多村民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审视1、解决中国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满足了衣、食、住等最基本的需要之后就會追求生活质量的提升,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需求更为多样,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以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来满足亿万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尤其在生产生活环境方面更为严峻,面源污染、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长期存在,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而满足亿万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2、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战略性决策部署。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领,又是乡村振兴的有力驱动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富民强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历史投入少、欠账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还比较突出,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关系,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既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3、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其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要求我们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绿色属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全局,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三、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滞后长期以来,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的影响,伴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村民自治的兴起,为了加快基层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公共治理以效率或经济效益为价值理念在其指引下,农村经济呈现飞跃式发展,但同时农村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农村公平正义问题在此背景下被提上日程,农村治理的价值理念应由效率主导转向兼顾公平效率生态治理作为农村治理的重要方面,更应彰显公平正义,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成效因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然而,许多地方仍然坚守“发展主义”理念,而不顾老百姓对于优美生态环境的渴求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经济利益,不注重生态保护,引进高污染企业,对于污染行为“睁只眼闭只眼”这有悖于公平,也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因此,农村生态治理首要困境在于转变生态治理的价值理念,培育治理主体的公平和公共意识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困境1、正式制度产生的困境针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等。

      目前农村生态保护与治理面临着制度供给不足、制度执行受阻、制度约束等困境,号召性规范多,法律责任规范少,可操作性不强这也是导致农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行为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2、非正式制度产生的困境非正式制度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规范当下农村生态治理的非正式制度由于受到传统价值规范的约束,生态治理需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