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学案版—第八专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doc
1页踏莎行(候馆梅残)【作者档案】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在历史学和考据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同时也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明代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六一词》一卷、《六一诗话》一卷、《毛诗本义》、《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洛阳牡丹记》、《归田录》欧阳修在宋初的词坛上占了一席重要的位置他创作了很多词,内容大都与“花间”相近,主要内容仍是恋情相思、离情别绪、酣饮醉歌、惜春赏花之类,并善于以清新疏淡的笔触写景文本探究】 说说《踏莎行》的艺术手法 【提示】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主要运用了以下四种艺术手法: 一、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词的上片展现了这样的镜头:一位孤独的行人,骑着马儿,离开了候馆(旅舍),望着已经凋落的梅花,走过溪上的小桥,拂掠那岸边的柳丝,迎着东风,踏向那散发着芳香的草地。
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美妙的春景,这和煦的春风,引诱着多少人携眷踏青游春来欣赏!这“良辰美景”,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不仅成了虚设,而且因为远游他乡,不能偕同家室饱览春光,甚至于要引起怅怅的离情别绪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二、实中寓虚,富于联想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就经常与离思相关合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后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候馆的残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赠别;既是残梅,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会了柳也关合别意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或说“柳”与“留”谐音,有表示留念之意到了唐代,霸桥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自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
作者在这首词里所描写的残梅、细柳、薰草,虽然没有直接指明三者与离愁的关系,但却暗用了故实,寄寓了离愁这三者的妙用,不止渲染环境,烘托气氛,还可以引起人们对于离别的种种联想,触发离愁别恨这三种景物,甚至可以使人联想到所思念的人儿的形象:草绿的罗裙、柳细的眉黛、花好的容貌,正如作者在《长相思》一词中所说的“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作者拈出梅、柳、草,实中寓虚,从各个角度表现离愁,的确非常耐人寻味,有无穷的韵外之致三、化虚为实,巧于设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便是这种写法愁无形色可描绘,无影迹可追寻,是一种“虚”的东西要表现愁,经常得化虚为实,将它“物化”,说成可以抛掷剪割、车载斗量的东西,使人产生形体感和质量感,因而增加了诗的感染力有的则以物喻愁,使之形象化这首词说行人愈走愈远未有尽头,离愁也愈续愈长未有穷已,这离愁之延长,这离愁之不断,恰似溪桥下汩汩流向远方的春水将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四、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宛转达意,更进一层,可以使诗词更加含蓄有味,写自己思念家室,从对象着笔,设想家室如何思念自己,这便使感情更进一层这首词就采用这种手法,想象他妻子登楼远望,柔肠寸断,妆泪盈盈,这已是进了一层;又反过来体谅她,劝她不要高楼倚栏。
正因为高楼凭栏会更添离愁,所以劝她“莫近危阑倚”,这又进了一层这种设身处地的写法,可以说极尽委婉之致,写出了“心思之曲”(杨振纲《诗品解》)末两句想象家室登楼望到了这样的景象:“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已在视线的终极,而行人却还在春山以外,即不在视线之内,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另一种“更进一层”的写法,即所谓“以转折为曲”(杨振纲《诗品解》)这首词望尽春山不见行人的画面,是行人想象中家室必见的情景,写的是家室的失望,但却又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整个下半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一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其感人之深,真是沁人心脾 整首词只有五十八个字,但由于巧妙地运用了以乐写愁、实中寓虚、化虚为实、更进一层等艺术手法,便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成了人们乐于传诵的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