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docx
9页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 摘要: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加以阐释,并在剖析创新能力的维度和要素的基础之上对创新能力进行了类型划分,提出了创新能力的结构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基本层次;剖析了创新能力为什么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的类型和原因对基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三种典型的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即纵向一体化——深化原始创新能力;横向一体化——加强集成创新能力;纵横联体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机制 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如何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整个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而研究生创新能力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关键还在于改革现有培养制度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培养机制,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永续进行 笔者试图从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内容的阐述入手,并在剖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差的原因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改革问题进行探讨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与内容 1.创新能力的内涵自从“创新能力”一词出现后,许多学者从多维度对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诠释,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顾名思义,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从理论探索的角度上看,创新能力是一个不断证伪的过程之中所具有的能力创新者提出的想法乍一看往往是内容怪异、不切实际、瞎耽误功夫;创新者的工作就是在持续的证伪过程中,冒着失败的风险和舆论的压力把创新推向前进从实践的角度看,创新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的试错、试验的过程从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的角度上看,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新事物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更为具体地说,创新能力就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的一个系统过程 从普遍意义上来看,笔者将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为:创新能力就是指个体运用已有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其核心在于有所突破、有其独到见解,其具体形式表现为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其本质在于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常常运用于人们的创新性活动过程之中,它也具有不同于其他思维的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积极的求异性(它往往表现为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理论持怀疑的、有分析的、批判的态度而不是盲从和轻信)、敏锐的观察力(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思考,把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重复现象进行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做出新的发现和发明)、创造性的想象(它表现为不断地改造着旧表象,创造新表象,赋予抽象思维以独特的形式)、独特的知识结构(它表现为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以及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的知识)、活跃的灵感(它能突破关键,使兴奋的选择性泛化得到加强,产生神经联系的突然性接通)。
以上提及的创新思维的特征是互相联系着的,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不断深入地认识社会和世界、改造社会和世界的目的 2.创新能力的要素创新能力的本质蕴含着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即创新激情、创新实践和创新素养而每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构成元素笔者认为:创新激情包括观察力、质疑力和想象力;创新实践包括关注力、动手力和拓展力;创新素养包括领导力、沟通力和协同力 第一,所谓创新激情,是指对于寻求新的突破有一种好奇、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的冲动观察力、质疑力和想象力是构筑创新激情的三个最为根本的要素在创新激情的支配下,就会对所碰见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并通过发挥想象,通过逻辑推理而产生质疑,以催生新的想法,形成创造性的成果 观察力:观察力是指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发现问题,从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并加以剖析,从现象中悟出或想象出深刻内涵的一种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对于研究生而言,观察之后的“深思”与“丰富想象”比盲目地“随从”与“执行”更为重要,是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必要历程 质疑力:质疑力是指敢于对现有的观点提出质疑并加以拓展和论证的一种能力大胆的质疑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质疑本身就是“创新”的体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的本质是不做复制者,因而单纯的模仿不是创新,流行的“追星”和“仿秀”意识都是背离创新精神的,令人生厌的重复会造成原创力的逐渐降低从时代转变的角度看问题,创新的本质在于继往开来,既要批判地对待旧的,又要批判地评价新的,把过去和未来一起熔铸在现在里面,从而开拓未来更具体地说,创新的本质就是“无中生有”——从被抛弃、被忽略、被认为是“不可能”、“不必要”的“空白处”生出“有”来,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化腐朽为神奇无中生有”的前提是“有中生无”——超越已有的成果,不为权威的结论所束缚,不被流行的观点所湮没,不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不会为从众心理所左右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创新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而“有无相生”则是源于质疑的创新的本质也就是进取,创新的反面是“守旧”因此,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这其中的本质就是质疑 想象力: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因此,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新要实现超越,就要对现实或现有的东西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对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将观察到的现象赋予想象之中,通过系统的逻辑推理分析,以探求新的收获和解答。
第二,所谓创新实践,是指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人类才有了无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实践又能够检验和发展创新,一些重大的创新目标,往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最终得以确立和完善人们越是积极地从事创新实践,就越能积累创新经验,锻炼创新能力,增长创新才干,并进一步激发创新激情创新是通过创新者的活动实现的,任何创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因此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创新的基本要求关注力、动手力和拓展力是付诸创新实践不可或缺的因素 关注力:关注力是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穷追不舍,刨根问底”,自所发现的问题开始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关注力也就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它是创新实践能够得到深入的保证,是一种水滴石穿、激光聚焦般的意志试想,若爱迪生没有高度的关注力,就不可能有近两千项的发明 动手力:动手力是指勇于尝试,不怕失败,从而将思想、想法付诸实践以求有所新的发现和发明的一种能力积极的动手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动手力仆仆与关注力是分不开的,创新实践要有所得,必须是在关注力的基础之上肯于动手实验、试验 拓展力:拓展力是指耐于体验,不囿于成规定套、陈规陋习,喜欢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将现有的观点加以完善的一种能力,坚韧的拓展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证。
创新实践不仅仅在于对发现的问题找到解答,而且在于找到最为优越的解答要找到优越的解答,就必须要在多种解答之中进行比较,拓展却是提供多种解答的途径 第三,所谓创新素养如果将创新能力看成一辆小车,那么创新激情和创新实践就好比创新能力之车的发动机和车轮,那么创新素养则是创新能力之车的润滑剂短时间里,发动机可以带动车轮正常运转,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动机和车轮都受到了损耗,如果没有润滑剂的滋养,就不可能将创新之车驶向远方创新素养的基本因素为领导力、沟通力和协同力 领导力:领导力是指精于将自己塑造成团队领袖,以组织、调动和凝聚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为了共同目标而甘愿付出努力的一种能力和艺术出色的领导力是感召所有团队人员发挥集体智慧的法宝,有利于自身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沟通力:沟通力是指请于随机应变、察言观色,懂得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能力绝妙的沟通力有助于促使自身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快速培养和提升 协同力:协同力是指乐于与别人进行合作,共享资源的一种意愿,在现代社会,没有好的协同力,很难有所作为,纯朴的协同力可以保证团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达到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的目的,有利于自身和团队的创新能力发挥出淋漓尽致的作用。
其实,创新能力的构成远非上述那么简单,正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教授彼得圣吉所主张的那样,我们应该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世界是一个系统,不仅如此,即便是其中的每一个要素本身也是一个微观的系统同样,创新能力也是创造能力这个大系统的构成要素,而它本身又是一个微观的子系统创新能力系统,是指创新能力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与结合方式,它表明各个要素如何联系起来形成的整体模式如果把创新能力体系看作一个由内向外辐射的球形体系,将其逐级分层解剖,就可看到3个层次的结构图1形象地反映了创新能力的体系结构,居于球体中心的是创新激情,它是创新能力得以形成和提升的源泉与生命;居于球体外层的是创新实践,它是创新能力得以升华的途径;居于球体中间层的是创新素养,它起着纽带和润滑剂的作用,它既使得创新的源泉不枯竭,同时也使得创新的途径越伸越远,从而使得创新能力越来越强 3.创新能力的类型与层次创新能力的分类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 (1)立足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扇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多因素。
基于这种考虑,创新能力可以分为跃进式(突变式)和渐进式两大基本类型 (2)立足创新途径基于创新的途径,可以将创新能力分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 (3)立足创新作用从创新所导致的结果及所起的主要作用来看,创新能力可以分为加强性创新能力(比如杀毒软件)和破坏性创新能力(比如病毒软件)基于上述角度,并结合创新能力的要素,可将创新能力的类型总结为表1所示的三种典型类型:发现、发明和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发现的目的在于揭示从宏观到微观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及其运动规律,主要是在创新激情的催化下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家的责任和工作重点科学发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在于发现问题,提出科学问题并进行科学分析,但不应要求所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都能够立即和直接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发明的任务是根据科学发现所揭示的内在规律,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创新付诸实践,研制成新材料、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流程发明主要是在工程技术层次上的创新,它主要是在发现的基础之上通过矛盾的发现,提出科学假设并加以试验论证得到新的成果发现是基础研究,发明是应用技术研究虽然二者不可能截然分开,但在多数情况下,二者仍然是有区别的,那是因为他们各自创新的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同。
技术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创新本身,而是创新是否有有用价值,是否能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主要是依赖于创新素养,需要有企业家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实际上,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不一定是优秀的企业家在社会化的分工体系中,科研机构、高等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