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语名句: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碎****木
  • 文档编号:256088494
  • 上传时间:2022-02-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5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语名句: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解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简单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侍侯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解释翻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简单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莫非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这一章是孔子的*子夏来向夫子问孝道朱子解释『色难』这两个字,说到「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犯难也」孔老夫子回答下列问题都是简明扼要,谈到行孝之道,在这里孔子只讲了色难两个字,后面那是衍伸来说明的。

      这色难的色,就是颜色,我们的面容;难就是不简单这里讲的色难,就是讲在侍奉双亲的时候,最不简单的是我们的颜色由于用饮食、劳务来供给父母,不算是难事,但是能够和颜悦色来侍奉父母,这就难得了 那我们想,可能子夏有这么一个毛病其实子夏是孔子的高徒,他这点小毛病并不阻碍太多那我们想想我们自己,侍奉父母的时候有没有做到和颜悦色?子夏,我们能想象出来,肯定能够在饮食效劳上做得很好,也许是有时候这个脸色难看一点而我们?比起子夏又差得很远了当父母有需要的时候,很可能我们是绷着脸,装出一个很不以为然的样子,很不情愿的样子,逼得父母都不好意思再开口让我们效劳供给所以侍奉父母,肯定要有和颜悦色这是有真正一颗孝心,能够由衷的爱自己的父母,自自然然,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能够和顺、孝顺,外表肯定有和悦的颜色所以讲到色难,根源在于这个心难,那个真诚的孝心难得所以养父母,光是用饮食、物质来供给,不算什么,要真有能养父母之心那种表现 底下孔子就举一个例子来讲,突精彩难他说『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有事情要做的时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做儿女,一种是做学生事亲和事师,道理是一个样子,所以孔子在这里举*,两个说法都适宜。

      「有酒食」这个食,古音念嗣,现在我们都念食,它是一个名词,饭食的意思先生是对*而言,假如把*当作儿女讲,那先生就当作父兄讲所以朱子是这个认为,他说「先生,父兄也」馔就是饮食,这是做动词讲,吃这个饮食「曾是,以为孝乎」,这个曾当尝字讲 这个话的意思,朱子解释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犯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在这里是举出,假设父兄或者教师有事情,那么*,做儿女的、做学生的供应劳务来帮助,这是效劳教师和父母要吃饭的时候,这些饮食由父兄、由教师、长辈们先用,做到这一点,就是孝了吗?那孔子在这里是反问,言下之意,固然缺乏以称为孝,为什么?由于要取决于他的颜色是不是好看,是不是和颜悦色?孝子对于父母有深爱之心,就肯定有和气,肯定不会忤逆父母现在人讲的逆反,逆反就是不孝,为什么?由于这个和气没有了,和气没有了,就是由于他深爱之心失掉了所以要真正做到孝,在心地上保持那种纯真的爱心这种爱心是天性,父母生我们的时候与生俱来那些才几个月大的婴儿,年轻的妈妈抱着这个婴儿的时候,你看看那婴儿的眼神,对妈妈那种依恋,真正可以说得上是深爱,这就是天性,没人教他就会了。

      我们就能信任人之初,性本善 假如能够把这种对父母深爱的心保持一生不改,这个人就称为圣人了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和舜都是圣人,他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由于他能够保全他天性的孝悌对父母的深爱,无论什么样的状况下,这种深爱都不会转变而且能把这种深爱之心,扩展到对一切万民,这不就是圣人了吗?所以这个根,在于这种父子有亲的天性的爱,能把这个爱保持下来,那对父母自然有和气有和气就有愉色,愉就是愉悦、高兴,见到父母肯定很高兴假如见到父母了,会有厌烦的心,会有远离的心,那我们自己要深刻反省,为什么我这个愉悦没有了?小时候有,小时候见到父母都特别快乐出了家门,时间不长,没几天就挂念着父母一天到晚跟在父母身边,小孩都是这样,舍不得离开父母半步父母是他最宠爱的人,那时候真正你看到愉色现在为什么长大了,我们的愉色没有了?这是我们深爱的心削减了,为什么削减了?被苦恼、*盖覆了对父母的深爱这是天性,天性的性德现在不能起作用,就是由于被那些物欲苦恼给障碍住,所以圣人教我们格物,就是把这些格除掉 跟父母有愉色,脸色特别的愉悦,「必有婉容」这个婉是委婉、严厉的样子对父母肯定是严厉的,讲话、行为都是特别的敬重和顺,绝没有暴戾之气。

      这种深爱婉容,便是和气格天之本有这种深爱心,有这种和颜悦色,有这种婉容,自然有和气这个和气不仅是对父母,对人人都有这种和气,他跟任何人都能和我们讲和为贵,他有这种和气,就有贵气,这个人将来必定兴旺我们讲孝子天佑之,天会保佑他,这叫格天,格是感动,把天都感动,就像舜王行孝,孝感天地这种和气生成以后,任何的人见到他,都喜爱跟他在一起,都敬重他,都仰慕他,都情愿跟随他,所以他就能得到许多人帮忙 《大学》里讲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他这个德,德的根本在孝,他这个孝心已经养成他和气婉容,因此全部的人见到他,无不爱戴鄙视,就把他尊为领导,这就贵了,这叫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四方归顺;有土此有财,财宝充盈所以富贵根本在于德,德的根本在于孝,有这个因就有这个果,孝德是因,富贵是果所以人人都希求富贵的果,又有几个人能去修因? 孔子在这里也是点醒自己的*,说在事亲之际,在奉养父母的时候,「惟色犯难」,我们这个和颜悦色最难能珍贵为什么难能珍贵?这个深爱父母的心难能珍贵,光是「服劳奉养」,用饮食、用效劳去奉养双亲,「未足为孝」,不能够称为孝可见孝,重在心,不重在事,重实质,不重形式。

      雪公李炳南老先生,他这里解释「先生」,是当作教师来讲,这个*也特别好朱子把先生做父兄讲,许多的大儒,把先生当作教师讲,两种说法都很好假如领先生讲,孔子这里举例,对子夏来讲是教师有事,*代劳有酒食,*奉请教师去享用,这是事师用*来比方人子,*能够这样的事师,侍奉教师假如人子也是这样的去事亲,只是在外表形式上去做服劳奉养,那是孝吗?这里是说,只拿事师之道事父母,缺乏以为孝由于孔子是子夏的教师,孔子也看出子夏那个心,有时候流于外表,并不是真正生起深爱的心所以用事师这样的事情,来说明这个孝点出来,你光是在形式上这么做,缺乏以称为孝道更何况教师跟父母,还是有一些区分的事师着重在尊敬,那么事亲,除了尊敬以外,还有一种亲爱,所谓父子有亲这种亲爱的心,跟敬重是一半一半,所以夫子这里讲到要和颜悦色对父母 前面子游问孝的时候,孔子着重在敬父母子夏问孝,这里着重在爱父母可见得孝道包括爱和敬两个层面所以事亲与事师稍有区分,那事师着重在敬,固然也有爱,古人讲师生如父子但是这个亲爱比父子之间相对来讲,没有父子的重量大所以在父母死后,儿女要守丧三年,穿孝服的那么教师死了以后,*还是要守丧三年,但是可以不穿孝服,叫心丧三年,有这么一点区分。

      这是孔子提示子夏,要加强对父母的爱心子游,孔子提示他,加强对父母敬的心每个人他的毛病不一样,所以教师侧重点就不一样 朱子引程子的话讲,「程子曰: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低,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这是程子为我们做一个小结「为政篇」里面第五到第八章,有四章都是讲孝道程子这里给我们做个总结说,夫子告知孟懿子,孟懿子来问孝,夫子着重在礼,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能违礼,无违告知孟懿子,同时又告知樊迟,固然也就是告知群众,这个话可以跟群众来讲,让大家肯定要遵礼而行,以礼事亲,这个是有普遍的意义的 「孟武伯问孝」,这是孟懿子的儿子来问孝的话,孔子说「父母惟其疾之忧」,讲了忧父母都忧虑儿女,真正的孝子不能让父母忧虑,除了自己有病这一桩事情以外,其它都不能够、没有理由让父母为我们担忧为什么对他讲这个话?由于孟武伯这个人多可忧之事,他是个纨裤子弟,骄奢*逸,德行不怎么样,所以孔子跟他讲这个话由于孟武伯,这是当时三大贵族首领之一,他的表现直接影响到鲁国,所以这个是委婉的提示他,要好好修德,对得起父母。

      子游来请教夫子如何行孝?夫子告知他敬,敬重父母由于子游他也算一个孝子,他能养父母,养父母之身,他能做得不错,也许是物质条件方面供给父母都能够供给得很好,那可是在供给的当中,或许比拟少一点敬意这个往往在我们现在社会许多这样的人,特殊是有经济力量的、有地位,他有力量供给父母,经常拿钱给父母,自自然然生了一种高傲的心觉得自己能养父母,了不起了,赛过许多人,父母现在靠我来吃饭,对父母的敬意就少了要知道养父母是应当的,即使我们终生养父母来报父母的哺育之恩,也都不能报万一给点钱,供给父母衣食,算得了什么?所以肯定要事亲以敬 子夏他也是能够养父母之身,服劳奉养也许这个人心比拟耿直,跟人待人处事接物直来直去,有时候和谐的气氛少跟父母也是一样,也许是跟父母从小到大在一起,少了一些温润和悦的颜色所以孔夫子点他「色难」,要他注意在深爱婉容,和颜悦色这上面 这都是由于每个人,发问的人,他的资质、他的德行有高低不同,他的毛病,这个「所失」就是他的毛病,他的缺点也有不同,夫子因材施教虽然答的话不一样,但是其理一也,道理都是一样每一句话可以说,都涵盖了其它三句话,这四章是一而四,四而一,只是侧重点不同,讲的都是同一体的一个道理。

      就像看一座山峰,横看成岭,侧看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山峰,那个样子不一样,说出来的就不同,但是讲的都是同一桩事同样这里都是讲孝道,从不同角度来讲,让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如何去行孝 我们学《论语》,能够这样圆融的去学习,那得的好处就大了,不能够只停留在文字上假如是光从文字上去理解,把这四章分割开来,那孝道都不一样,究竟怎么样去行孝,自己都闹胡涂这四章,统统都是讲同一个孝道的道理,我们都要去力行的真正有孝心,这四章所讲的道理,讲的事相统统都做到 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里面,讲「色难」这一章说到,「根于心而生于色,孝在心,而不独在事也」,这是画龙点睛之话孝是根源在心,有其心就有其色,所以能和颜悦色事亲,正是由于他对父母有深爱之心孝重在心地,这是讲到故意上的事有这个心必有其事,这些事是什么?这里讲的四章都是讲它的不同的事,心是一样事上讲,那是无量无边,在不同的状况下,不同的条件下,都有不同的表现,这叫随缘缘是条件,不同的条件下,它就有不同的表现,但是同一个心体 蕅益大师在这里,是鼓舞我们证得这个心体所以学圣贤,关键学圣贤的故意,不是在事相上装模作样的学像《*规》里面讲的「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统统都是讲事假如真正有真诚孝心,这些事统统做到了 那我们假设这个心迷失了之后,现在要回归到这个孝心上来,怎么做?那得从事相上入手,这比拟简单只有上上根人,直接是从心地上转,上根人他能转得过来一般人一般人,中下根人,非得从事相上去转,所以《*规》就特别重要,我们恩师常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