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拨浪鼓.pdf
2页拨浪鼓拨浪鼓拨浪鼓是我国传统、古老的乐器和玩具,消灭于战国时期拨浪鼓的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而非玩具拨浪鼓并不是某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我国各地、各少数民族地区都消灭过拨浪鼓拨浪鼓流行于甘肃省卓尼,云南省中甸、维西、丽江,四川省盐源和我国北方宽敞地区拨浪鼓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五大洲都有起源起源说起拨浪鼓的产生,它的历史很悠久拨浪鼓的产生在鼓之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曾经发觉过疑为鼓的器物1978 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座建鼓,底座上插有一根立柱,柱的中央是鼓,鼓身长形,木制,类似今日的腰鼓这件建鼓的形态绝似一只巨大的拨浪鼓,只是未装双耳战国时期,还有一种“架鼓”,鼓身极扁,两面蒙鼓皮,鼓皮用两排互相交叉排列的鼓钉固定,类似现代“大鼓书”说唱艺人所用的鼓鼓身由三只金属环拴挂在鼓架上鼓架以髹漆木雕工艺完成,双凤背向共挑鼓身,底座是背向的双虎这些鼓的消灭,为拨浪鼓的产生供应了基础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to)。
战国时期产生的鼗作为打击乐器,依靠摇动时双耳自击发声,发声的节奏轻重、音律高低、声音大小都不简洁把握,不能圆满准确的完成简单的鼓点史书记载诗经有瞽记载中“鞉、磬、柷、圄其中的“鞉”(to)即鼗如鼓而小,有柄,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进展至宋代的拨浪鼓已经在三个领域消灭,一是礼乐之用;二是商业之用;三是儿童玩具历代礼乐中都有鼗,宋代当然也不例外商业之用则是指“货郎鼓”,民间货郎一般是持拨浪鼓招徕顾客的与此同时,拨浪鼓也成为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在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的拨浪鼓,造型颇为讲究,鼓柄做成葫芦把,鼓形如罐,双耳较特殊,类似皮条,持柄摇之,皮条抽打鼓面发声还有“四层拨浪鼓”由四个由小渐大的小鼓,逐个叠摞在一起,相间转向 90 度每个鼓各有弹丸做的双耳,鼓下设光滑精致的手柄依据此图,现在的人们复制了这种货郎鼓,摇之发声,高低错落,叮咚动听南宋苏汉臣所作五瑞图更有精彩的拨浪鼓可观五童子或戴面具、或涂面,聚集行大傩舞,其中一人双手各持一件拨浪鼓右手持鼓举至额头左指;左手持鼓自胸前右指两只拨浪鼓相同,都是两层鼓上面的小鼓扁而圆,下面的鼓长而类似腰鼓鼓面彩绘花纹;长鼓的鼓身铜镶小花,精致美观的程度为前所未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