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年五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教科版.doc
7页2021-2022年五年级科学上册 地球表面的地形教案 教科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2.教师补充介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5.汇报、小结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学生观察并回答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4.小组观察地形图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5.汇报、小结四、拓展延伸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五、课后活动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附送:2021-2022年五年级科学上册 地表探秘 1教案 冀教版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拼图游戏中发现地球板块的运动规律。
2.能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推测过去地球上陆地的分布情况3.能推测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化石的原因4.能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大胆的推测2.愿意做模拟实验,并从中推理出地球运动的科学道理3.愿意探究分析科学假设提出的过程三、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2.能够从喜马拉雅山科学考察的发现,猜测其以前可能的地形3.能够通过拼图游戏,猜测地球大陆以前可能的情况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特别是经历科学假设提出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活动1:厚硬纸板、颜料和胶水、刻刀、钢笔、复制好的世界地图活动2:地球内部圈层图、橡皮泥、小刀等课时建议: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课提问:1.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大地上有高山、又有河流、又有平原吗?2.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钠通过观察地图上大西洋两侧的大陆海岸线轮廓,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你知道这个假设是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进行一次地表探秘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1.指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的轮廓线。
2.引导学生讨论,看有什么发现3.发给学生世界地形图4.教师谈话:通过以上活动你们都发现了很多问题,其实我们只用眼观察是不够准确的,下面我们用拼图的形式,来进行一下地表探秘5.教师指导学生把地形图沿大陆边缘剪开,得到苦干小板块(提醒学生用剪刀、刻刀时要注意安全)后指导学生作拼图游戏6.教师小结,并把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板块学说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7.布置作业1.本组同学之间对老师的题目进行讨论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谈谈本组的讨论结果3.各组之间相互交流4.最后达到全班同学对地表探秘产生浓厚的兴趣1.学生认真观察讨论2.小组推荐一人说说本组的发现学生描一描,画一画,地球大陆板块的轮廓线,看看有什么特点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将地形图剪开,得到若干小纸板学生做拼图游戏后分组交流,全班交流,得出结论1.搜集有关地壳变化的图片2.试着提出一些自然现象的假设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来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学生从中有所发现通过描一描,画一画,进一步发现地球板块的秘密通过拼图游戏从中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板书设计:第十八课 地表探秘活动1:拼图游戏1.复制一张世界地图2.把复制的地图贴在硬纸板上,沿大陆边缘剪开,得到若干小纸板3.试着将小纸板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通过拼图及同学间的交流,得出的结论是:大陆是移动的,所有的大陆曾经连成一片,而后经过分裂、漂移、直至成为现在的样子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谈话:上节课我们用拼图的方式对魏格纳的学说进行了证实,同学们了解了亿万年来地壳的一些变化,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研究一下,高山是怎样形成的板书:高山上的海洋化石)2.展示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我国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说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科学家考察时却意外发现了海洋化石3.教师讲解: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要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去证明,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实验(教师讲述实验方法)4.教师提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和喜马拉雅山形成有什么关系?喜马拉雅山在远古时代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上面有海洋化石?5.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远古时代,喜马拉雅山可能是一片海洋,经过地壳的挤压、提升,最终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这就是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化石的原因。
6.布置作业1.学生观察2.思考:喜马拉雅山上海洋化石的来历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学生实验:1.用多色橡皮泥失搓成长条状后,再重叠在一起,就好比是组成地壳的岩层2.用手握住橡皮泥两端向中间挤压3.再取一条橡皮泥,将橡皮泥切割一刀或两刀,让橡皮泥块之间能够滑动,好像是被向上或向下挤压的岩层4.分组讨论实验中所观察的现象,与地壳变动的关系学生根据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回答问题1.反复做拼图游戏2.自己选材做一次山脉形成的模拟实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思维训练,以及如何根据事实提出假设的训练让学生再次经历科学假设的过程,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认识地质时期地表形成过程的一些剧烈的运动与变化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通过对这一内容的总结,学生可获得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以及科学史方面的知识教育板书设计:第十八课 地表探秘活动2: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1.喜马拉雅山上为什么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在远古时代,喜马拉雅山可能是一片海洋,经过地壳的挤压、提升,最终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这就是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化石的原因2.岩石挤压实验①用多色橡皮泥失搓成长条状后,再重叠在一起,就好比是组成地壳的岩层②用手握住橡皮泥两端向中间挤压。
③再取一条橡皮泥,将橡皮泥切割一刀或两刀,让橡皮泥块之间能够滑动,好像是被向上或向下挤压的岩层④分组讨论实验中所观察的现象,与地壳变动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