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一结对帮扶总结范本三篇范文.docx
5页一对一结对帮扶总结范本三篇 一对一结对帮扶总结范本三篇 一、压紧压实脱贫攻坚工作主职主责 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县xx委成立由xxx主任担任组长的xx县xxx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主任xxx专职负责扶贫攻坚工作《xx县2xxx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实施方案》、《xx县2xxx年脱贫攻坚“夏季攻势”实施方案》、《xx县2xxx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实施方案》下发后,我委都开展由县发改委主任xxx主持,全体17名扶贫帮扶干部参加扶贫专项会议,强调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要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六看六确保”、“四单、四严”、“四个全覆盖”要求 二、县发改委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一是扎实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加大帮扶力度,坚持脱贫不脱钩县xxx17名帮扶责任人对我委帮扶的35贫困户,由全体帮扶干部多次入户,对其帮扶手册的规范填写、帮扶措施、脱贫方案、信息精准、政策宣传等全面自查自纠自改,尤其对已脱贫户按照“七个不落、一个不少”要求逐条过筛过细,确保基础信息零误差,确保零错评,确保零错退,确保帮扶措施精准。
着重对16名2022年的拟脱贫户, 研究制定脱贫计划,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就业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等多种形式帮扶措施,引导和帮助对象户根据发展意愿和自身能力选择扶贫项目,为每个贫困户家庭算好收入账、支出账,确保完成2022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二是以“大整改”为重点强化政策宣传组织帮扶责任人下村入户,并要求所有机关干部深入所包村开展脱贫攻坚回访工作,做好对贫困户的政策宣传,加强贫困户的政策知晓度,了解贫困户需求,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要求县xxx所有扶贫干部要调整好工学矛盾,随身携带xx县扶贫干部“口袋书”,随时学习,不断总结全面提升自身脱贫攻坚政策业务水平和能力,做到在省扶贫攻坚年中督查组检查中,户户信息准,材料清帮扶措施得到有力,帮扶贫困户满意,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必须做到县发改委帮扶人员在检查中不被通报,年度考核不被扣分 三是以“严督查”为手段,保障精准扶贫县xxx领导高度重视,要求严格把关脱贫攻坚工作,对贫困户信息、脱贫攻坚相关数据精准度强化督查,积极开展自查自纠、村际交叉互查工作此外强化问责机制,加强责任意识,落实责任到人、罚戒到位高度配合县督查组扶贫督查工作,对督查组指出县发改委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问题或薄弱环节,绝不护短认真逐条梳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施个案销号、分解 到人、责任到人、提出解决办法,并积极组织全体扶贫人员入户对督查组反映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报告及时报至扶贫办。
四是认真总结经验,健全完善长效机制通过“夏季攻势”活动的开展,我委帮扶干部职工进一步体察到贫困群众疾苦,及时掌握贫困户动态资料,加深了与贫困户之间的感情,增强了贫困户对帮扶干部的信任,以实际行动树立真扶贫、扶真贫的形象,大家纷纷表态要时刻将扶贫对象“放在心上”,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助推我县2022年脱贫攻坚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是继续压实责任,聚力攻坚xxx党组班子领导要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以上率下xxx主任是第一责任人,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 任担当,进一步细化措施、固化责任、硬化机制,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存在问题大排查、大整改攻坚月行动,集聚力量、集中攻坚,为高效高质完成年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聚焦问题,立行立改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对存在问题,要列出整改、责任、落实三个清单,制定工作台账,对照考核情况通报,紧密结合实际,分析查找在思想状态、攻坚任务、精准要求、工作作风、干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 题,立行立改,举一反三,以问题的有效解决带动整体工作的扎实推进 今年三月份,是我县党员志愿者与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月”。
县xx局积极响应活动倡议,遵照有关通知精神,从三月初开始,组织所属各学校、文化单位的党员志愿者与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下形成了扶贫济困、关爱人生、互助互爱、人人行动的良好风气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帮扶机制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党员先进性建设“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的具体表现,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送温暖,献爱心,建立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xx局党委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民心工作”来实施,切实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还结合实际对结对帮扶活动进行了全面地布置和安排还专题召开工作会议,局党委书记、局长×××作了动员讲话,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保证了结对帮扶活动有序开展、有力推进、有效落实同时局党委还建立健全了竞争激励机制,把结对帮扶工作成效列入党建工作考核、评先的重要依据,引导所属各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