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doc
22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河南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学习体会魏矿学校 卫永康二OO九年四月三十日至五月八日,区教育局组织各教管中心主任、城区小学校长、九年制学校校长及各校骨干教师一行四十六人,前往河南省西峡县学习考察“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为期三天的学习中,分别在西峡城区二小、城区一中、城区四小听课九节,参加了西峡城区二小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研讨座谈会,参加了西峡城区一中授课教师的说课活动,并在城区四小听取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创人——西峡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杨文普的题为《‘三疑三探’:为中国的‘诺奖’得主筑基——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解读》的专题讲座,全方位感受了“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这个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顺应新课程改革潮流,能减轻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负担,同时又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西峡人自创的名片的出笼过程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西峡各个学校的广泛运用有了切身体会,也亲身感受到了西峡学生敢于设疑、解疑、质疑的精神及在课堂表现出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过程,目睹了西峡县教育教学质量在短短六年间从南阳十三个县区中的倒第一变为正第一的可喜变化。
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解读河南省西峡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杨文普团队在学习洋思经验的基础上,经过6年的实践与探索,创造了课堂教学“三疑三探”的西峡模式,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也走出了一条山区县区域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如今,西峡教育因中考连续4年在南阳市13个县市区中领先、高考综合排名连续4年增幅第一且位居全市前列而闻名整个豫西南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除了直接体现在中考与高考的好成绩上,另外几个方面的显著变化尤为重要:一是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了,二是农村学校辍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三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四是教师乐教了更可贵的是,“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为课程改革的深化找到了有效载体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共有4个教学环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三疑三探”的好处就在于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疑问疑问,有疑便问”,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所以课堂的开始首先要提出问题,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当然问题也不是一次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波刚落,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持续推进课堂教学的进展设疑自探: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
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三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设置自探问题层次不清,不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问题太碎、太杂,或太大、太空要么一看就会,课本上有直观的答案,要么思维跨度太大,缺乏递进性,学生难以接受二是自探走过场,时间安排不足三是在学生自探过程中教师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唠唠叨叨,使学生不能专心思考,要么漠然视之,认为学生自探与己无关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一是提问与评价操作的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
二是讨论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则需要讨论,教师在学生自探的过程中巡视发现的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也要讨论讨论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探的基础上进行,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三是讲解如果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则予以讲解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抛开设疑自探中的问题,重新设置几个所谓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学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直接让学生讨论二是教师怕学生自学解决不了问题,按自探提纲从头到尾重新讲解一遍,换汤不换药三是提问回避学困生,怕浪费课堂时间,仅让中等以上举手要求发言的学生回答一遍了事,掩盖学情四是试图烘托气氛,搞形式主义,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进行讨论五是小组讨论人员不固定,发言无序,时间没保证质疑再探: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中等以下学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还是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范畴,只是从不同侧面去提,这时让其他学生回答,实际上是起到了深化学习目标的作用。
对于优等生质疑的问题,有可能超出书本知识,但教师还应先让其他学生思考解答,提出种种不同的解决办法,然后教师再解答如果连教师也解答不了,应坦诚说出,师生课后通过查资料等其他途径共同解决如果开始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完成情况进行示范引领性质疑,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待学生养成习惯之后,教师考虑更多的应是如何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而不是再给学生预设问题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学生无疑可“质”,教师即转入下个环节二是教师质疑代替学生质疑三是学生一问,教师一答四是教师课前对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没有充分的估计和预测拓展运用: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训练运用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此环节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师拟题训练运用教师首先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情况检查反馈的原则是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学困生本人说出错误的原因并纠正基础性习题解决之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质的习题检查反馈原则是中等生展示,中、优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答错者本人说说错误的原因并纠正二是学生拟题训练运用如果学生所编习题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则进行必要的补充。
三是反思和归纳,具体操作是学生先说,教师后评这一环节容易出现以下误区:一是编拟习题不能牢牢把握学习目标的“底线”,关注拔高题,忽视基础题二是怕学生编题编不到“点子”上,浪费时间,干脆不让学生编三是不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充分表达的机会,反思归纳都是教师“一言堂”另外,根据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还可以增删或调换某个具体环节,进行灵活运用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价值体现 1、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不强问题 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本身来看,其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推进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创新能力步步升华的过程从设疑、解疑、质疑到最后的编“疑”(编习题),四个环节实际上是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用问题创新问题的思维递进过程,学生能编拟问题(习题),说明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创新从自探、合探、再探到最后的边用边探,同样是一个解决问题方式(即探究)步步提升的过程,从开始的想知道“为什么”而探,到最后的为“怎么用”而探,标志着创新能力的形成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培养学生的设疑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同时,把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最大限度地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同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脉相通的 因此可以说,“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创新思维步步提高的整体,只要长期坚持,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较快提高,只要大面积推广,未来社会“人人都是创新之人”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2、有利于解决中小学“辍学”问题,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的基本形式,仍然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编”习题学生“练”习题学生必须按教师的“意志”去听、去想、去练,一切都是被迫而又无奈的,没有真正的独立和自主,因而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而且依此训练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听话”的公民,缺失的是“创新”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则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首先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提出问题,然后再由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最终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实在解决不了而又迫切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才予以讲解。
由此可见,这种模式下的课堂,学生随时都是主动的,就连教师的“讲”都是学生渴求状态下而主动要求的因此,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快乐的,也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才能真正把“厌学”变成“乐学”,真正不再因“厌学”而“辍学”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首先实现了由“教师教,学生学”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想转轨,突出了学习方式由学生单一接受到发现创新的根本转变;其二是构建多元有效的评价机制,提供自主发展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信地释放潜能;其三是促进教师由文化的传承者走向创新人才的催生者,由教育理论的消费者走向先进教改思想的构建者,由个体发展走向团队成长;其四是创设了高远的育人目标,即每节课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服务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变少数人的“修成正果”为面向所有人的“普渡众生”杨文普说,抓好一个班容易,但抓好一个学校就难,要想抓好一个区域更难而西峡的“三疑三探”就是要实现一个区域的突破,变一个班好,一个学校好,为整个区域都好可以说,西峡已经初步实现了这一目标 3、有利于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不主张学生课外进行预习,认为课外预习实际上是占据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属于变相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另外,预习实际上是延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地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并通过探究去迅速解决问题其实“考试”就是检测学生是否能自主高效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考试”就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预习 从实际情况看,在经过预习的课堂上,学生由于绝大部分已经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即使有些答案知道的似是而非,但因缺乏好奇心,所以往往表现出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现象,长期如此重复,势必产生课外预习时产生依赖课内教师讲解,课内学习时又满足课外一知半解的怪态心理,因此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取消课前预习,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了学生课内高效和快乐地学习此外,由于学生当堂完成了学习目标,基本不用再布置课外作业,所以学生不存在课外负担的问题三疑三探”教法在现实中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教师感受到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创新意识增强了,而且一些家长也反映,学生回家提问的问题多了,有时逼得家长也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杨文普说,这正是西峡在全县推行“三疑三探”教法的目的,就是要逼着教师学,引导学生学,教育家长学,进而推动全民学。
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4、有利于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的问题让学生提出,答案又让学生自己解决,被“解放”的学生还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