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24诗词五首.pdf
9页24诗词五首知识与能力积累古诗词 , 增加文化积淀 , 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 ,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难点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诗歌的朗读音频材料多媒体课件3 课时陶渊明饮酒 (其五 )古往今来 ,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 ,残害亲人 ,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 ,辞官回乡 ,归隐田园 ,过着“世与我相违 ,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陶渊明 (约 365427),字元亮 ,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 )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1听音频朗读 ,读准字音 ,划出节奏结庐 /在人境 ,而无 /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 /地自偏采菊 /东篱下 ,悠然 /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 /相与还。
此中 /有真意 ,欲辨 /已忘言2小组讨论 ,通译全诗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 ,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 ,其根本原因是“心远”, “心远”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心远 ”包含:心志高远 ,淡泊名利 ,宁静处世 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泽以犹欢)这就是陶渊明不朽的精神堡垒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 ,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远离官场 ,远离尘俗这四句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神来的写景之笔,描写诗人在东边的篱笆下专心而悠闲地采摘菊花,偶一抬头 ,无意间便能望见悠远超然的南山两句刻画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不是一个 “采菊 ”一般的动作 ,而是包含着诗人超凡脱俗、热爱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洁的情操3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这两句属景物描写描写了夕阳西下,山色迷人 ,飞鸟结伴 ,知倦还巢鸟飞倦了,也知还家 ,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 ,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此两句虽写景,实则抒怀 ,用“飞鸟相与还 ”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4如何理解最后两句?“忘言 ”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 ,妙不可言 这两句诗 ,直抒胸臆 ,点明主旨:万物运转,各得其所 , 人生真义 ,返璞归真 ,这才是人生的真谛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 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饮酒 (其五 ) 心远地偏 远离尘世、超凡脱俗采菊见山 热爱自然、心境恬淡山气飞鸟 自然之景、归隐之意真意忘言 人生真义、返璞归真杜甫春望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誉为“诗史” ,大家说他是谁?杜甫 ,字子美 ,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他的诗反映时事,思想深刻 , 境界广阔 ,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 ,形式多样。
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公元 755 年 , “安史之乱”爆发756 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 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 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 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 年)三月 ,春回大地 ,草木茂盛 ,鸟语花香 ,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春望1初读诗歌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听音频朗读 ,老师范读 , 学生自由朗读 ) 2对照注释 ,查阅资料 ,弄懂每一句诗的含义1)诗的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国都、山河、草木描绘出山河依旧、国都残破不堪、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愤2)诗的颔联写到“花”“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鸟语花香的景象本是赏心悦目的,让人欣喜的 ,可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却“溅泪 ”“ 惊心” ,可见诗人内心伤感的程度之深。
此句诗,诗人以乐景衬哀情,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之情3)诗的颈联以叙事为主, “连三月”“抵万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极言战争时间之长,家书之珍贵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家思乡之情4)尾联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白头 ”的意象 , “搔 ”的动作 ,刻画了一个因焦虑、伤感而频频搔头的诗人形象, 突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家、悲己的心情这首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首联写景对比忧国颔联写景反衬伤时颈联叙事夸张思家尾联描写夸张悲己李贺雁门太守行今天 ,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年少早逝,一生只活了 27 年;他被后人称为“诗鬼”;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为国而死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请问他是谁?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诗雁门太守行 李贺 (790816)字长吉 ,福昌 (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雁门太守行 :乐府旧题 ,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 岁1教师范读 ,同学自由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描绘了边塞紧张的战斗气氛,叙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 ,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 傍晚 夜里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白天 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 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 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3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首句既是写景, 也是写事 ,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 “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 ,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 ,风云变幻 ,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 ,奇妙无比4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从听觉、 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 ,紫红的秋色 ,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5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 ,不事张扬 , 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临易水 ”既表明交战的地点, 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6尾联用典寓意 ,有什么作用?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 ,色彩凝重 ,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 ,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 形势危急 (比喻、夸张 ) 角声、凝夜紫 悲壮惨烈 (视觉、听觉 ) 临易水、黄金台 誓死报国 (运用典故 ) 杜牧赤壁赤壁 ,是我们所熟知的地方,这里在三国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恶战,即赤壁之战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作者杜牧对发生于几百年前的赤壁之战的评论,借史咏怀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杜牧 ,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三)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诗歌 ,读准字音和节奏2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借赤壁之战留下的一把折断的戟引发议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1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 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 ,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 “前朝 ”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李清照渔家傲1指点学生背诵前四首古诗2说说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 ,唐诗、 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 李清照的 渔家傲 李清照 (1084约 1155),号易安居士 ,山东省济南人宋代(南北宋之交 )女词人 ,婉约词派代表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漱玉词辑本1读准字音帆(f n)殷勤 (yn q n)嗟(ji )谩(m n) 2读出节奏3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1这首词 ,诗人叙写了一次梦境,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雾、星河、千帆, 景象已极壮丽 ,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 ”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 ,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 “转” 、“舞”两字 ,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 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 ,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 ,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 ,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 ,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 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 在幻想的境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