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追寻三晋英烈忠魂.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拖***
  • 文档编号:266399029
  • 上传时间:2022-03-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8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追寻三晋英烈忠魂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从陕北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开发了晋东北、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翌年,八路军以山西为立足点和启程点,向河北、山东挺进和扩展,当年山西有1300万人,就有60余万人加入抗日武装,开创了华北敌后抗日新局面从山西开往外区的八路军主力,多数是在山西入伍的青年,这是山西人民对抗战的重大付出他们中的大量人,离开家乡后,牺牲在异地他乡八路军一一五师指导二旅四团的大量官兵,就演绎了这样一幕感人的故事   这里安葬着200余名山西籍无名烈士  一一五师指导二旅四团是一支主要由三晋儿女组成的抗日劲旅1940年11月上旬,晋西独立支队第一团告成到达鲁南地区的费县北部与一一五师主力会合,随后改番号为第一一五师指导二旅四团这支部队刚到沂蒙山区不久就加入了鲁南天宝山区反“扫荡”斗争先是11月20日在费县武安镇挫败日伪企图建立据点的阴谋24日又与日军2个大队及伪军1000余人举行了强烈的战斗,毙伤日伪军5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挺、步枪50余支,这就是当地著名的塔埠岭战斗(又称小卞桥战斗)。

      在塔埠岭西北方有一山地,因形似豆瓣而当地称之为豆瓣岭是二营四连的阵地,战斗中他们顽强阻击着敌人疯狂的进击,但由于汉奸的出卖,伪军刘桂棠部从岭的右后侧对四连举行偷袭全连200余官兵壮烈牺牲他们的遗体当时是被卞桥镇地下党组织和当地群众,冒着极大的危害就地掩埋,但党组织仅知他们多为山西籍,姓名、职务等无法考证  1964年当地政府为迁葬塔埠山战斗中牺牲的片面烈士,修建了卞桥烈士陵园园中央树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记载:“八路军一一五师指导二旅四团重创两千余名来犯之敌,其英士气概可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碧血丹心亦足感天地而昭日月烈士多为山西省籍,姓氏失籍青史无名,令人惋痛,青山四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为国捐躯,埋骨异乡,烈士甘之面此垒垒青冢,我等当作何想  建园初期陵园内共有67位烈士(塔埠山战斗牺牲烈士63名,后又迁入费城其他战斗中牺牲的烈士4名),但只有一座墓前竖有一断碑,墓碑刻有“宋同鹤楼之墓”烈士姓宋名鹤楼年20(不详),陵县人,1941年费北战役中牺牲,民国三十二年立但据原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萧华的内勤员高廷光回忆,宋鹤楼烈士原为一一五师指导二旅四团排长,在执行侦察任务时遇到日伪军荣誉牺牲,山西临汾人。

        原费北县委敌工部长陈明五回忆道,“宋鹤楼同志当时36岁,山西人,大高个儿,忠厚忠厚,家中有妻子和一个孩子,每日盼着抗战告成好回家团聚”  在陵园北侧现已不太深的一条小山沟,曾掩埋过豆瓣岭战斗中牺牲的18名山西籍无名烈士,在那个特殊的年头只能挖条长沟将18名烈士并成一排就地掩埋其中15名烈士在1964年卞桥烈士陵园建成后迁入园中,而其余3名烈士的遗骸由于时间太久已无法找到  在离卞桥镇30多公里的柏林镇贯庄村,还有一座 “贯庄烈士陵园”,长眠着塔埠岭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大部为山西籍陵园位于村东南角,占地面积不大,建于1945年,原埋有187位烈士多是从卞桥镇移送到这里的陵园内有1945年建抗日烈士纪念碑一座,碑文中写道:“塔埠岭战斗八路军大胜日伪军的英雄壮举,战后为奠慰英魂而建  来自山西的仁义之师  当年八路军一一五师到达山东沂蒙山区后,与老区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他们为当地老乡干农活、扫庭院、编箩筐、拾农肥,自己穿破衣、吃糠饼、住山洞,但士气高涨、严守革命纪律、四处为人民服务,在繁重卓绝的条件下打得日伪军心惊胆寒  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歌颂八路军一一五师的歌谣:  一一五师那个真正好,八项留神件件能做到,都说是纪律好呀,吃的糠煎饼,喝的野菜汤,没有铁锅来做饭,就用脸盆烧。

      革命战士吃了糠煎饼,喝了野菜汤,革命干劲特别高战地、黄花、分外香住的是山洞啊,铺的是干草,穿的衣服掸也掸也不倒,都是用羊毛套的袄,冷热这一套,冷热这一套使的土洋武,还有土洋炮,埠前埠后每日打胜仗,仗仗大胜仗,军民团结得好啊  老区人民始终记着当年加入卞桥战斗的山西籍八路军烈士牺牲时的情景一名战士牺牲时穿着很弱小很破的军服,牺牲后口袋里只有两颗红辣椒、一小块发了霉的糠饼子一一五师一名叫朗德安的山西人,在南岭战斗中牺牲从战场上被老乡抬下来时,因门板不大,烈士头、脚在门板两头垂着,老乡们在掩埋时看着都流下了悲伤的泪水  沂蒙山区的老乡们记着他们的恩,念着他们的情当年用于掩埋卞桥战斗牺牲烈士的铁锹和老四团用过的马灯,老乡都还作为传家宝珍藏着卞桥烈士陵园第一位守陵人是加入过卞桥战斗的老四团战士牛喜林,从1964年建起陵园,他就悄悄地为牺牲的战友守灵,直到1984年去世其次位守陵人唐洪珠老人时任左庄村党支部书记,义务守陵20载1981年老人的儿子唐彦银从部队退伍后考入大学,1984年以优异的劳绩毕业,本可以留校或在县里工作,却被老人叫回家中老人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老了,你还是回来帮着照看着点就这样,唐彦银调配回离陵园不远的镇中学当了一名英语老师。

      老人2022年去世,唐老师接过重任,义务守陵至今50多年来他们没有一分钱的补助,更没有在意别人的不理解和猜疑,用一颗感恩的心悄悄守护着这些牺牲的革命英烈唐洪珠、唐彦银父子每到逢年过节,总是拿出自己微薄收入为这些山西籍无名烈士烧些纸点炷香  唐彦银说:“山西籍的这些牺牲的官兵,多数都没著名字,很梦想他们,尤其是一一五师指导二旅四团的后人,到我们这个地方来看一看我们这个地方的幸福生活,来自于山西人民的血肉之躯,我们分外感恩、感恩,我们永远憧憬他们  无言的名单  清明阴雨思亲情,欲寻三晋英烈人  当年沂蒙立战功,平邑境内筑忠魂 — 5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