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残缺父亲与冷漠母爱_文学理论论文.doc
3页关于残缺父亲与冷漠母爱_文学理论论文 文学理论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运用精神分析批评,从父亲形象的残缺以及母亲的冷漠,来具体分析劳伦斯的 着名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中的俄狄浦斯情节主人公保罗自身的俄狄浦斯情节跟劳伦斯 的其他作品不同,不是因为母亲的过度溺爱而是因为母亲的冷漠和父亲这个形象在家庭里面 的缺席由此使得保罗产生了代替父亲的想法来争取母亲的爱,不幸的是,这一切导致了保罗 的悲剧 关键词:精神分析批评,俄狄浦斯情节,冷漠的母爱,残缺的父亲形象 1.精神分析批评中俄狄浦斯情节 “精神分析批评是指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的一种 批评模式它是 20 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朱,P57)传 统精神分析批评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影响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又从弗洛伊德理论的七个方面受到了启发和影响,其中一个就是俄狄 浦斯情节这个概念是弗洛伊德从其“里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 俄狄浦斯情结又被称为恋母情结,最早由精神分析批评流派的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 借用《俄狄浦斯王》勾勒出一副颇具示意性的图画,并将孩子对父母的情感蕴含其中。
俄狄 浦斯杀父娶母,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欲望的典型简而言之,“俄狄浦斯情节 就是,儿子对母亲的性欲和随之而来的对父亲的愤恨”(巴赫金,P56)而这种对母亲乱伦的 情欲,会随着年龄增长,“在男孩意识到自己有被阉割的可能,而且这种可能始终威胁着自己 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他便找到了面对这一情结的方法,那就是要付出代价”(巴赫金,P56) 换句话说,就是接受父亲的法则,放弃拥有母亲这一想法,之后男孩便以另一个女孩来代替了 他的母亲 2.劳伦斯与《木马赢家》 在劳伦斯的所有作品中,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短篇小说他总共有 47 篇短篇 小说收录于凤出版社出版的《劳伦斯短篇小说完全收录》的三册中 《木马赢家》是劳伦斯 的一篇着名短篇小说,写作于 20 世纪 20 年代,这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的时期,由 于工业革命的成功,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在满足了人类需求的同时,也带个了人们极大地 精神困扰,缺憾和不平衡甚至有的人精神和情感被扭曲,造成了悲剧的发生”(Gaini,P124) 然而,劳伦斯的《木马赢家》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写作而成这些小说的创作灵感广泛,有劳 伦斯小时候居住的中部地区工薪阶级的生活状况,也有来自在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大城市圈子 里面的文学流放者们。
劳伦斯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了多种不同手法的写作,从有限视角的 描写到全知式视角的涉及都充分体现了劳伦斯精湛的写作技巧 在《木马赢家》中劳伦斯用一种讥讽的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少年保罗悲剧的一生保罗是 家庭中未成年的孩子,自小生长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环境中,但却缺乏母爱保罗的母亲是 虚荣心强、极度拜金的资产阶级贵妇尽管美貌有才干,但是在冷艳的外表之下是对金钱和 物质生活的极度追求正是这种追求,使得家里无时无刻不存在一种仅保罗能听见的魔音 “总需要更多的钱才行” 这种声音正是表面冷漠的母亲灵魂深处的真实写照作为孩子, 保罗本能的畏惧这种魔音,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需要替母亲分担家庭责任挣更多的钱便 在幼小的保罗心灵中打下了沉重的烙印故事中,保罗无意间发现自己有能力预知赛马胜负 从而赢取奖金,在花匠与叔叔的引导下,他得胜几次,并把奖金匿名托叔叔转给了母亲天真的保罗原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母亲,家里的魔音会消失,可惜事与愿违,魔音却比以往 更加强烈在这样强烈的魔音驱使下,保罗在预言失败几次,在对奖金的渴求和巨大的精神压 力之下,终于赌上了自己的性命为母亲留下一笔数目可观的遗产而死去 3.俄狄浦斯情节的《木马赢家》体现 3.1 保罗对父亲的替代 父亲这个形象在传统精神分析批评中一直是一个重要角色。
“在俄狄浦斯阶段,男的阉割 焦虑因父亲而形成,父亲在儿童性格的塑造方面起着他人无法代替的作用说服男孩放弃对 母亲的乱伦欲望是父亲的阉割威胁在内投这一父权法规之时,儿童就开始形成他的一个弗 洛伊德所谓的“超我”,即内在于他的良心的那个可畏的、施加惩罚的声音,他只有把他的那 些让他负疚的欲望分离出去,并且将它们压抑到无意识里面去 ”(杨,P39) 《木马赢家》一文中基本没有什么着重描写保罗父亲这个角色全文大篇幅的描写的保 罗对于母亲的感觉,却对父亲几乎没有任何的正面描写通过保罗和母亲的对话,我们只能了 解到,因为父亲没有运气,所以这个家庭注定要辛苦,美貌的母亲为了满足物质上的优越,也只 能出门打工 仔细重读这个故事,会发现故事之中,保罗正处于俄狄浦斯情节的过渡期,他对母亲有一种 天然的依恋,在与母亲对话中他会羞涩通过对话,保罗知道了母亲的心事母亲认为父亲没 有运气,没办法满足家里的开销,所以她得工作赚钱在得知这一切的时候,保罗坚定地对母 亲说自己是有运气的 “‘唉,不管怎样,’他坚定地说,‘我是个运气很好的人 ’ ‘为什么?’妈妈突然笑着问道 他盯着她他甚至还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突然说这样一句话。
”(肖,P199) 保罗对母亲承诺自己有运气,以此证明自己比父亲气好,能够帮母亲分忧,但是他自己也没 弄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这么做?自己证明自己比父亲运气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从精神分析批 评来看,保罗处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朦胧期,他丝毫没察觉自己的母亲的依恋是一种爱恋 在此之后,对于母亲并不信任自己比父亲好运,保罗“觉得有些不高兴,使得他想要吸引她 的注意力”(肖,P199)为了得到运气,为了母亲所向往的物质生活,保罗认定自己的木马能够 带自己去有好运气的地方,他开始每天疯狂的摇摆自己的木马木马给了他预知的力量,保罗 能够预知赛马比赛的胜利马匹,由此他可以获得大量的奖金 在缺乏父亲这个角色的引导下,保罗开始以自己的方式为母亲分忧,他把自己赢取的奖金 通过叔叔,匿名转送给了母亲,当母亲要求一次性取走全额五千英镑时,保罗依旧无条件的答 应了母亲的要求他认为自己有运气,自己能够为了母亲赢取更多的金钱为了使母亲能开 心拿到钱,取悦她得到自己向往的母爱保罗没听从母亲劝告在德比马赛开始前去度假,他在 自己的木马上全力冲刺,就为了更准确更快速的预知马赛的结果可惜,操劳过度,精神压力 过的他,失手了为了不让母亲为自己操心,保罗继续骑着自己的木马寻找好运。
终于在德比 马赛前,他预知了“马拉巴”这匹马会赢得胜利但是,为了这场胜利,保罗付出了自己年幼 的生命作为代价 在故事的最后,父母从派对上赶回来,才发现了保罗每天拼命摇木马的目的在这里,作者 才给了一个父亲的正面描写,但是也只是用“漠然”来描绘了父亲的形象相对父亲,母亲则 是“坐在一边,觉得心空荡荡的,真正的变成了一块石头”(肖,P214)父母的冷漠淡然与保罗 在临死前给母亲的一大段背心独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段对白中,保罗只字未提起父亲,而努 力向母亲表达了自己为了她找到了好运气,为了她赢取了八万英镑的奖金保罗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替母亲分忧,为了给母亲一个物质条件优越的生活环境,为了告诉母亲自己是爱他的,自 己能够代替父亲给她幸福而原本应该在家庭里承担经济支柱的父亲这个角色,在文中基本被保罗顶替了在此情形之下,保罗对自己的母亲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视自己的母亲为 所有物,而把父亲看作了是自己的敌人在家庭中,保罗拼上了性命来和父亲争夺母亲的青睐,以 此夺取父亲这个角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保罗对母亲的俄狄浦斯情节,需要父亲的权威来对他形成“超我” 假使保罗的父亲在这 个时候能对他施与一定的压力,那便可以成功的压制保罗的俄狄浦斯情节的发展。
在精神分 析批评中,父亲的“阉割威胁”能使儿子抑制住自己的乱伦欲望,使得自己顺从现实,清楚认 识到母亲和自己的界限但是“保罗的父亲确实个‘失职,几乎缺失’的形象,导致了保罗没 能成功的客服俄狄浦斯情节,没有形成自己的‘超我’一直受到无意识的折磨,换上了精神官 能症 ”(杨,P39) 3.2 母亲的责任 海斯特,保罗美丽而高贵的母亲作为保罗的母亲,海斯特对于保罗的死,有不可推卸的责 任海斯特的母亲形象是扭曲的,原本她是爱自己的丈夫,但是“没有爱情,没有好运的烦恼, 缺钱的窘况不断困扰着她,她的新慢慢冷了,变成了石头,她不再有爱也不再相信爱了”(邱, P63) 在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中,孩子是保有对母亲的依恋而对父亲持有天生的敌意但是海斯 特从头至尾对孩子就是没有真感情的,孩子对她而言是累赘是负担然而,就是这样,保罗仍 旧对母亲充满着爱意,他仍旧不愿看着母亲为家庭奔波,他需要代替父亲在母亲心中的地位 假使海斯特对保罗和孩子们再多点爱,或许保罗对母亲的依恋还没那么严重正是由于海斯 特自己对孩子的爱冷淡,孩子们才更进一步的想追求更多的母爱,从而在追求中迷失自我从而 使故事以悲剧收尾 4.总结 劳伦斯的作品中,大部分都可以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的蓝本,《儿子与情人》更是为大量的 学者作为阐释俄狄浦斯情节的文本。
然后与此不同的是,《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对儿子的 控制欲,她迫使儿子们离开女友,专心工作她的大儿子便是被母亲强加的爱逼死,二儿子则 是因为母亲的强制爱而扭曲了相反,《木马赢家》中,母亲海斯特对儿子保罗这是冷漠,与 丈夫不合但儿子保罗的最后命运依旧是以悲剧收场 正是当时社会的工业文明造成的这种变异 “教育制度压抑人的创造精神,冷漠的基督教 充满着禁锢和罪恶,完全否定肉体的本能欲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隔阂阻碍了人的真正充满生 机活力的关系的形成,尤其是男女关系所有的这一切导致了灵与肉的分离” 黄,P121)劳 1/2 12 下一页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