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考点)(DOC 12页).doc
12页实用标准文案1、教育学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知识与理论的起源1.奴隶社会:学校----教师----教师的教育活动经验2.早期思想家:社会思想地教育的哲学思考在中国,在西方,3.培根的知识分类----教育知识 (二)近代西方教育学的发展1.从教学论到初具形态的教育学的出现 (1)拉特克17世纪初,德国学者拉特克运用归纳法,概括教学经验,确立了通过经验分析来构建教育学的新起点1617年:《新方法》概括了教学原则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一书夸美纽斯在教育学的6大建树:①第一次明确回答了教育学的理论性质问题:教育是艺术,教育学是关于教人学习知识的②创造了相对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③首创“人本主义”的教育学逻辑起点论④首次从科学认识的角度强调并试图探讨教育原理⑤树立了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典范⑥开创了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学”理论流派2.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18世纪30年代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中开设,存在两种取向的教育学理论体系:(1)哲学取向的教育学(2)科学取向的教育学3.科学教育学基础的奠定赫尔巴特为“科学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对教育学的科学化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普通教育学》(1806年)作为科学教育学产生的里程碑赫尔巴特的贡献:①建构了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②第一次找到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③将教育学研究置于科学条件与实践基础之上;④教育理论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西方教育学的当代发展1.教育理论性质的争论(1)教育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教育学是科学理论还是实践理论2.元教育学和教育学元研究的兴起元教育学:以教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为教育学的发展立法当代德国教育学者布雷钦卡是元教育学的倡导者教育学元研究:对教育学的发展过程本身进行研究,把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科的演化过程作为研究对象3.成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成人教育学:研究成人教育过程和技术的科学4.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教育学发展出诸多的分支学科当代西方教育学发展的总趋势:教育学分支科不断出现,对教育学本身的反思不断深入四)西方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和范畴1.教育学的基本问题2.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五)西方教育学的主要流派1.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4.制度教育学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批判教育学2、教育学的理论品性(一)教育学的特殊性受到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的支配和决定1.教育活动的特殊性(1)以人为直接对象(2)以影响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为直接目的(3)具有双边、共时、交互作用性和要素关系的复合性(4)具有预测性与动态生成性(5)本质上是使社会对学习者的发展要求转化为学习者的现实发展2.教育学的特殊性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对象,研究与人的生命成长相关的问题。
二)教育学是一种事理研究1.事理研究对人做事情的依据和有效性、合理性的研究,以人类自己所创造、从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包括价值、事实、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是以综合研究为特征的一种研究2.教育学是事理研究以研究教育的综合生成和动态转化过程,揭示这一生成过程的一般规律为理论研究的目的,包括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及规律性演变、教育过程的本质及规律研究三)教育研究是一种转化性研究1.社会的追求转化为学生的个体发展2.学生个体的潜在发展转化为现实发展3.不同学科间的综合转化3、教育学原理对教师的成长价值——生成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教育劳动达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境界1)从教育学蕴涵的生命性,获得强烈的生命感2)从教育学的时代性中,获得鲜活的现实感 (3)从教育学的系统性中,获得严谨的逻辑感4)从教育学的开放性中,获得博大的境界感 (5)从教育学思维的穿透性中,获得现实的透析感4、教育的基本精神(P8.四)所谓教育的原典精神是指“教育”概念创制时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从中西文“教育”概念的词源分析来看,教育的原典精神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才’为本”,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和“提升”人,而不是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和“培养”人。
人”本体价值,“才”工具价值人才”既强调本体价值,也强调工具价值5、全球化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1.学校教育向外部世界开放,全球式教育规范确立2.教育与全球化问题及其困境相联系,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手段3.全球化导致人才规格标准变化,教育目的需要有所变化4.全球化促使教育内外部矛盾尖锐(1)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2)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 (3)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的矛盾; (4)教育内部发展不均衡的矛盾5.全球化对学校教育内部要素产生消极影响(1)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2)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消极影响 (3)对课程与教学的消极影响 (4)对教师的消极影响6、全球化对学校教育内部要素产生的消极影响(1)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价值失范、认知缺失、工具理性强化(2)对学校管理制度的消极影响“侵蚀“学校特色,使学校趋同;导致教育制度权力分散;学校与学校间的差距拉大3)对课程与教学的消极影响事实与价值在知识上背离;知识的作用与系统性弱化,能力日益重要和突出,导致知识与能力对立;教学的不确定与模糊性增强4)对教师的消极影响身份认同危机、权威松动、职业自主性匮乏7、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型 (1)教师的“讲”变为“引” (2)学生的“听”变为“学” (3)集体教学变为教学的个别化和多样化(4)教学内容追求学生适应性与迁移能力的培养 (5)注重学生高级思维和技能的发展2.信息技术应用中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 (1)信息技术运用中可能的消极后果 电脑取代人脑 (2)信息技术制约教育教学 离开信息技术,无法教学;信息技术使教学低效;信息技术使教学进入错误的方向(压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特殊性为培养人服务,要解决“技术、媒介、人的发展的关系”。
8、当代社会转型性变革的主要趋势 1)社会阶层的分化与相对稳定 体制改革——社会流动——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教育成为社会流动与阶层分化的主要机制:教育复制或再生产着原有的社会结构,并为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微调提供了渠道 2)社会多元与断裂并存 人的利益与需要的多元——形成不同利益群体,产生以多元政治力量为基础的政治框架,出现多样性的社会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 社会的不同群体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整个社会出现分裂 3) 我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转型意味着新秩序的建立我国社会转型表现在如下变化上: (1)经济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智力密集型,三大产业结构比发生变化 (2)经济运行方式的变革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 (3)社会的开放 国际合作与交流、经济竞争与合作(4)社会深层次的转型生存意识和生存方式转型——生存时间意识从重过去转向重未来,生存方式从重稳定转向重发展,生存价值追求从趋同转向多元、自主 (5)社会转型促进教育变革社会转型作为学校教育的社会环境,激发学校更新、调整内在需求;社会转型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推动学校内部教育活动与关系的改变。
9、学习社会对教师的要求(1) 养成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学习与思考的习惯(2)更新教育观念(3)具有探索、创造的勇气和体悟、反思自身改革实践的能力(4)提高形成新的教育经验的自觉性奉献型——创造型;吃苦型——享受型;被动型——主动型;事务型——事理型;事理型——智慧型10、影响到人的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 是个体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影响了个体后天发展的差异性和可能性,对人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二)环境因素 比较遗传素质而言,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由于环境因素自身的复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三)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综合的作用,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人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起来,提出适宜的发展目标,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最大发展四)个体因素 ①在个体发展中起最后的决定性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素质只是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如何发挥作用,完全在于个体自己; ②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最终的定向、动力和基础作用;③个体因素缺失或丧失发展的内在性,则会造成个体发展的被动性、外在性和异化,最终阻碍个体的发展。
1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对儿童生存状态的影响 1.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 由缓慢、稳定、相对封闭和单一的社会形态——不确定性、复杂性、多元互动性、开放性的社会形态. 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2.社会运行方式的变迁 市场经济的建立,人需要在积极的相互竞争与合作中生存与发展——社会冲突、矛盾加剧,影响儿童的发展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消极的社会因素产生影响 3.社会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变化 社会分层、发展水平的差异明显——学生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水平出现极大差异,相互关系呈现多样性 4.社会发展核心要素的变化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倡知识价值、强调创新人才、需要负责任的公民、需要独立自主的个体——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升学竞争 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去感受、关注、思考当代儿童的生存环境及其对他们发展的影响12、当代学校教育需要重建学生观 1.认识学生成长的可能性与主动性 (1)学生成长的可能性是一切教育活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生生来就发展着,具有成长的可能性;一种具体的可能性转为现实性时,又生成着一种新的成长可能性 (2)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发展目标,能够主动地探索、反思与重建。
2.认识学生的具体性 (1)学生是有自己生命追求与生命尊严的价值主体 (2)学生间的相互差异性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资源 每个学生都“全息”着其全部的家庭、地区、时代的特征,有其个体独特的生命经验 (3)学生群体构成学生成长的新生态,学生在群体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3.认识学生成长的综合性 (1)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 包含着拓展知识、深化思维、丰富情感、锻炼意志等 (2)学生的成长内容是多维度、多层面综合互动、有机构成的整体 包含着:个体的精神状态、个人的具体素养、个体的行为方式、个体的人格发展等 4.认识学生成长过程的复杂性(1)成长着的学生“全息”着历史与时代的相关信息;(2)学生成长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现实的;(3)学生个体成长本身是个体成长中的关键性力量13、 学校教育与学生成长需要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改革 (一)认识学生的成长需要 学生当前的生存状态。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