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文学论述题10202.pdf
19页现代文学: 1. 试析曹禺剧作的审美变化 曹禺戏剧创作的审美追求恰恰主要体现在结构艺术上 最能代表曹禺戏剧文学成就的是他的四大名剧《雷雨》 、 《日出》 、 《原野》 、 《北京人》及根据《家》改编的同名话剧从创作他的处女作《雷雨》开始,就一直不断探索戏剧创作的艺术规律,这使得他的四部代表作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 20 小时;地点集中, 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 暗线交织布局, 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 《日出》则是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他舍弃了《雷雨》中"太象戏"的结构和"用的过份"的"技巧",采取了与表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横断面的描写" 用"片断的方法",用"色点点成光彩明亮的后期印象派图画"的技法,写出"社会的真实感",比较《雷雨》和《日出》的情节结构,可发现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转移:由传奇和变态转向平凡与常态,由“太像戏”转向简洁的世相勾勒,由回顾式的过去与现在“两种戏剧”的交织,转为由几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的结构方式,主题也转为关注社会,表现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现实的抗争 《原野》是曹禺在戏剧创作上的一次新开拓。
他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表现了这个传奇故事他没有更多地描写农村生活和斗争的现实,而是借鉴了传统戏曲有戏的地方大力渲染,无戏一笔带过的手法,集中刻画了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活动,把历史与现实、幻觉与真实结合在一起,写情,写戏,把人的生活伸延到鬼的世界,以揭示天上、地下、阳世、阴曹都没有"公道"和"天理 《原野》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再一次转移,即又从《日出》那样偏重社会悲剧的揭示, 回转到写人性的悲剧, 和 《雷雨》 那样是当作抒发强烈爱情的 “一首诗” 《北京人》是曹禺写的最好的剧本,体现了作家对戏剧审美境界更高的追求和向往自他写《雷雨》以来,他的《日出》 、 《原野》 ,都一直追求戏剧的神韵、 味道, 或者说是韵味、 境界 用他的话来说,既是写实主义的,又不是那么写实的在这方面,不但体现着他的戏剧美的独特追求,而且积淀着传统艺术的审美文化心理这些凝聚在他的审美个性之中,是很牢很牢的 《蜕变》是个例外 《北京人》又回到他原来的审美个性追求的轨道上一个作家的选择和创造,总是有他的一个创造天地,或者说是“基地” ,这个基地既有着作家的现实制约,又有着历史的(包括传统的美学影响等等)积累,从而成为这基地的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因素, 他正是带着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液和乳汁而进行创造的。
作家要实现自我超越,都不能不从他自己的基地出发,这其中是隐含着一种必然性的他又把他的美学超越目标,审美价值的取向, 题材的选择, 置根在这个基地之中了 他的那些 “感觉” ,那种特有的戏剧神味追求,都又为自己再次调动起来,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不可忽视作家这种潜在的美学素质,美感经验,具体地说,就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体现的美学传统,在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素质中的积淀 2、浅谈《阿 Q 正传》中阿 Q 的形象 阿 Q 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严重病态心理的流浪农民的艺术典型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奴隶地位采取辩护、粉饰和盲目自尊的态度;惯于以“忘却”或向更弱者(如小尼姑)泄愤来转嫁屈辱,求得自我满足他的性格的核心是精神胜利法,他健忘,他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的地位;或者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这种阿 Q 式的“精神胜利法” ,是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产物,也体现着苟活状态下人类的某种普遍弱点 “未庄”世界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纲常名教占绝对支配地位;农村经济的破产和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些都为阿 Q 性格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晚清统治阶级中, “精神胜利法”非常流行,这种病态心理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给下层人民。
而小农本身的严重弱点,也是产生阿 Q性格的温床 鲁迅先生自己曾说,阿 Q 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 有人说阿 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 毛主席说: “ 《阿 Q 正传》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 阿 Q 是贫苦农民, 属于革命阶级,但他却承受着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期的阶级压迫、民族压迫所强加给劳动人民的各种精神枷锁因此,他的性格是复杂的,矛盾的,多元化的,被扭曲的在他身上,凝聚着劳动人民与非劳动人民的性格和品质,交织着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意识,表现出本质与非本质的矛盾和统一,体现了二、三十年代落后的中国国民的灵魂阿 Q 的性格是充满着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被剥削的劳动很好的农民,质朴,愚蠢,长期以来受到封建主义的影响和毒害,保持着一些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也没改变小生产者狭隘守旧的特点:他歧视女人,但又要传宗接代他维护“男女之大防” ,认为革命便是造反;他也有革命的冲动,但主要是投机革命,他所理解的革命就是古代的皇帝上台,就是抢劫才财产和女人,就是仇杀很鄙薄城里人,因为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 ,在煎鱼上加切细的葱丝,凡是不合于未庄生活习惯的,在他看来都是“异端” 。
另一方面,阿 Q 又是一个失掉了土地的破产农民,到处流荡,被迫做过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并不佩服赵太爷、钱太爷,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 ;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没有见过杀头阿 Q 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 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现在阿 Q 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后近代中国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为阿 Q 本身的具体经历所决定一句话,阿 Q 形象,是作者笔下中国国民性的综合写照阿 Q 是不朽的典型,阿 Q 性格,是中国国民的一面镜子鲁迅先生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阿 Q 这样“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不朽典型,深刻地画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国民的灵魂” ,无情地解剖了民族根性中共同的弱点(这种弱点的集中表现就是“精神胜利法”),从而极大地震撼了民族的良知 3、从思想意蕴和审美品格两方面谈《边城》在沈从文创作中的重要性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 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 沈从文的小说里有湘西人性世界和都市世界两个并存的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和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表现和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作者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一种未被都市文明扭曲、纯朴自然的人性 ,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 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小说创造了独特的审美意境,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与典型并立的审美范畴他的湘西乡土题材小说,取材具有某种原始的神秘性,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构设人事场景,以青绿为底色摹绘自然风物图画,主观情意的抒发采用情景交融或隐喻象征的手法等等, 都为抒情写意小说的意境创造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沈从文说他写《边城》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他的主意并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 而是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可理解为是《边城》所要表达的主题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 、 “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人性美和人情美是作家描绘的重点,它在传神的风景画和风俗画中得到全力以赴的表现 《边城》所写本是人生悲剧的题材,但沈从文无意开掘悲剧的情节内容和雕塑悲剧性格, 而是创造出一支优美的牧歌,一首忧郁的田园诗,一部浪漫的抒情写意小说 《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 在三十年代那喧嚣的都市阁楼上,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原始自然的风俗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飘渺美丽的桃源, 那是沈从文的梦中世界, 理想王国《边城》中的“美”是集中通过“爱”来表现的。
两性之爱、兄弟之爱、亲子之爱、朋友之爱在《边城》中,沈从文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 作者在描写时又是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的,这就创造出了其独特的审美意境,体现了小说清新、淡远的田园牧歌情调由于沈从文在作品中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使得《边城》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产生了一种诗化的效果 《边城》将人物和环境都作了理想化的处理,是作者主观理想的张扬,是一种整体的象征 小说最后白塔的坍塌和重修就分别象征着古老湘西的终结和新的人际关系的重造, 而翠翠的爱情波折和无望等待就成了人类生存处境的象征沈从文素有文体作家之称, 《边城》作为其代表作体现出了古朴清新的语言风格,寓有极强的表现力毫无疑问, 《边城》在语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总之,面的渲染与点的凸现,故事的推进与情节的浓化, 画面的组接与意境的转换以及对朴拙的古语和流利的水上语言的使用,共同推动着《边城》走进圆熟静穆、完美和谐的审美艺术境地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美学追求①从沈从文创作两类题材的角度讲,他更倾心于“湘西世界”的创造,成就最高、影响也大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边城》所展示的完美而自足的“湘西世界”正是沈从文所追求的美的世界。
② 他追求的是人性美、人情美的美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改,便是对神性的向往 “神性”就是“爱”和“美”的结合,“神” 、 “爱” 、 “美”三者一体,沈从文作品中神性就是最高的人性《边城》中美丽天真的翠翠,她的殉情的双亲、侠胆柔肠的外祖父、豪爽慷慨的顺顺、聪明机智的二老、忠诚守信的大老,都具有作家向往的“人性”美 ③ 在《边城》中沈从文创造了他最为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 《边城》所创造的古风犹存、淳朴美善的“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沈从文把《边城》看成一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 ,而翠翠便是这自然人性的化身在沈从文笔下翠翠闪耀着一种神性之光,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融铸了他身上具有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因素的田园牧歌情怀 ④ 是他“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沈从文注重意境,善于造境,写的是淳朴的自然风光,原始的蒙昧,却融入了优美、健康的人性,把自然环境成了人性的外化,在自然美、人性美中,掺和,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回忆、想象,无处不在体现作者的美学追求 5、为什么说中国现代文学是“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 是一种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
文学革命本身,就体现着民族觉醒、个体觉醒和文学觉醒的多重要求 “五四”先驱者视启蒙、改变国民性为新文学的使命,表现了对国运民生的无比关切鲁迅直到 30 年代还这祥说: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 ,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 闻一多在《静夜》诗中也说: “最好是让这万里塞满了沙泥,如其它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连高唱“艺术无目的”论的早期创造社作家,同样也十分重视文学的时代使命和社会使命他们都以文学来推动民族觉醒和人的觉醒,探索着“理想的人性’ 稍后的革命文学家更进而以文学推动工农和被压迫阶级的觉醒,塑造无产阶级新人中国现代文学,就其主体来说,正是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是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的真正的人民的文学 五四文学精神的特征之一就是对社会的勇于担当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患是那一代作家精神中的母题 从个人的关怀走向对于普遍和社会的关注似乎成为中国作家的命运 陆文夫说,五四时期的文学对动员一代知识分子和传播新思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时的文学不仅仅是文学,简直就是革命思想的传播者,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教育传统,五四发扬了这一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
当时知识分子中普遍的忧患意识十分突出,虽然今天时代不同了,文学的功能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肯定会有所改变,但文学发展中有可变的部分,也有永恒不变的部分 刘白羽认为,文学不仅仅是文学自身,在国破家亡之痛和五四文学感召下走上文学道路后, 就有一种精神一直贯穿到自己的创作之中,那是自五四发源的精神,是受鲁迅影响之下的精神,是与民族国家息息相关的精神 王晓明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民国建立后,知识界对社会普遍的悲观失望和激愤之情下酝酿产生的,知识分子是在黑暗重压下还力求有所作为的悲愤之情下勉力向前, 勇猛进取,向旧的传统势力发起冲击的作家、知识分子并没有因为自己对社会的失望,就放弃自己的努力这时的文学,自然就有着沉重的担当责任和社会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呐喊” ,要“遵命” ,用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所有伟大的作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作家,都对社会人类的命运有着强烈的关心和担当精神五四时期的一代作家正是以其对国家、 民族现实命运的关怀和担当而获得其历史的分量作家这种对于社会的担当精神,到今天看来,仍然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更为可贵的是,那一代作家对现实社会的担当并没有影响他们对于社会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认识方式。
如同在鲁迅先生身上所体现的一样, 作家的社会担当是以他独立思考的立场来介入社会,参与现实的这两者相辅相成,使作家参与社会,作用历史,进而发现和理解着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鲁迅先生正是以其冷峻的思考和独特的认知方式深刻地理解关照着中国的命运 余华认为,五四时期的一代知识分子是中国最优秀的一代知识分子 他们以国家和民族命运为重,而把自我和个人始终放在次要的位置对知识分子一个最基本的衡量标准,那就是责任感五四时期鲁迅、郭沫若和巴金等都是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代知识分子 西川认为五四时期作家从个人主义个性解放的追求到民族国家关怀的集体主义归结,给予我们意义深远的启示,也许从个人的关怀走向对于普遍的社会关注从来就是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命运 6、从思想内涵到艺术形式到语言, 《狂人日记》如何将中国小说现代化实践推上了顶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 “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揭露得异常深刻: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
小说具有充沛的反封建的热情,从总倾向到具体描写,都和“五四”时代精神一致,表现了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特色 《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这篇和果戈理短篇同名的作品发表于五四运动前一年, 描写了一个 “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鲁迅利用早年获得的医学知识,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艺术地贯串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他认为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 ,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选取狂人为主角是一个十分精心的安排 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 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 寄希望于未来, 发出 “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 现实主义, 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 “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小说的艺术构思是巧妙的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变态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具有现代意味 《狂人日记》发表后,由于它所表现的忧愤的深广和批判的犀利,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当时吴虞还据此写了论文《吃人与礼教》 ,足见其影响的深入与广泛这篇小说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的特征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甚至的中国文化的无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 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7、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艾青在诗歌创作上的“创造性综合”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艾青把现实主义精神当做自己诗歌创作的原则, 同时也不拒绝其他文学潮流中的艺术精华在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以兼具理想精神的革命现实主义为底色,而在感受和表现方式上,则较多地借鉴了象征主义,从而达到了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艾青在抗战以前的诗作收于《大堰河》与《马槽集》 ,诗作强烈的抒发了对生活的爱憎感情,揭示出劳动人民的深重苦难1933 年,诗人第一次使用“艾青”笔名发表了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被压迫在社会底层的贫困妇女的深切了解和同情和激发起来的阶级觉醒与要求反抗的愿望 在艺术上,真挚而浓烈的抒情,质朴而深沉的口语,一唱三叹的旋律,都使该诗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与感人效果此外,诗人在《巴黎》 、《马赛》等诗作中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丑恶实质, 《太阳》 、 《春》 、《黎明》等诗作表达出对于光明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这些诗作,是艾青艺术道路上的最初尝试, 在艺术表现上则还带有明显的西方象征主义派诗人影响的痕迹1937 年抗战爆发以后,艾青开始了新的创作,出版有《北方》 、 《向太阳》 、 《他死在第二次》 、 《旷野》 、 《火把》等诗集,形成了诗人创作道路上的鼎盛时期1939 年秋后,奋起抗战带来的热情趋于平抑,现实的困难和矛盾正日益迫近人们,这时的诗作不免带有一种荒凉、 寂寞之感1940 年 5 月诗人完成了著名长诗 《火把》的创作,显示出思想探索的飞跃和昂奋的诗情 《火把》是一曲表现抗战年代革命青年生活道路的青春之歌, 诗中的火把是时代的光明的象征 “光明”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他的大量诗作都以“光明”为题目如“向太阳” “火把” “光的赞歌” “黎明的通知”等等这都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的宗教般的情感长诗《向太阳}中那光芒四射的“太阳” ,凝聚若干百万人对光明的热望;启示着一切崇高的创造诗人借助于对太阳的歌颂,赞美了被抗日烽火照亮了的祖国大地和人民长诗《黎明的通知》使代表光明与正义的“黎明”拟人化;赞美了光明的无私,揭示了人民对于光明的渴望长诗《光的赞歌》 、 《火把》 诗人在礼赞光明的同时,也对黑暗进行了愤怒的揭露。
1941 年皖南事变以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眼延安与解放区新的生活环境相适应,诗人的创作道路也出现了新的转折他觉得“诗必须作为大众的精神教育工作, 成为革命事业里的宣传与鼓动的武器” ,决心“把政治一诗密切地结合起来,把诗贡献给新的主题和题材” 这时期创作的诗歌主要收于 《雪里钻》 、 《献给乡村的诗》 、 《反法西斯》和《黎明的通知》等在《献给乡村的诗》中,诗人用阶级斗争的眼光观察生活,语言为了反抗欺骗与压榨, “它将从沉睡中起来” 《向世界宣布吧》一诗,斥责反动派的造谣诽谤,歌颂解放区的光明与幸福 《黎明的通知》告诉黑暗中的任命,黎明就要来了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心 由于艾青这时来到了光明的天地和置身与革命的中心,因而他更自觉、更有力地为革命斗争歌唱,诗作中的时代意识更为强烈,理想主义色彩也有了新的发展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以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艾青在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进行创造性综合的过程中,以兼具理想精神的革命现实主义为底色,而在感受和表现方式上,则较多地借鉴了现代主义,从而形成了一种可称为现代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达到了现实性、理想性和现代性的有机统一。
具体到诗艺上,艾青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即感觉、情绪、想象和思想(理性)的综合在他的诗中,诗情、诗思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被丰富敏锐的生活感觉所充实反过来,他诗中的感觉、情绪和想象又总是被深湛的思索所深化和净化,从而被升华到一个更崇高的境界艾青在处理诗的整体情理架构和局部肌质的关系上也相当成功: 他多用铺陈手法和戏剧性的场景转换技巧,井然有序地推动着诗情逐步展开,给人清晰晓畅的印象,同时又多具体入微的细节描写和特写镜头,颇为耐人寻味 艾青还努力在散文化的自由奔放和诗歌艺术所必需的规范约束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 努力将绘画的光彩和音乐的律动融汇到诗歌这种高度精微的语言艺术中这一切都丰富和提高了现代诗歌艺术自由体诗在艾青手中真正成熟了 艾青的诗作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流派“忠实与现实、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与扬弃了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吸收哦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诗歌流派的技巧,从而使自由体诗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巩固了新诗发展的阵地,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 8、结合闻一多、徐志摩的作品,谈新格律诗派的诗美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出新,即新中有旧。
新诗格律化理论上的积极建设者是闻一多,他以“诗歌三美”的主张进行建设,即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是对新诗发展的规范,是形式上的要求闻一多对推进新诗格律化起到重要的作用新月社在新诗格律化的创作实践中也有创作,闻一多的第二部诗集《死水》即是严格按照“三美”主张创作的,让人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的样子,起到了示范作用徐志摩更是以积极的创作对新诗格律化进行探索,在结构的完美、音韵的动听、节奏感的明显方面有完整的……(此处未记全) ,让人们看到了新诗格律化更好的样子闻一多严谨有余,鲜活不足;徐志摩轻飘有余,严谨不够新月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新诗的规范化,对新诗在艺术形式上的要求提出明确的积极的看法,这对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是重要和必要的 “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关于新诗“三美”的理论集中见之于他的《诗的格律》一文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作者在继承我过古典诗词中的“顿” 、借鉴西方十四行诗的“音步”的基础上,提出了“音尺” 新格律诗的音乐美,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节奏感强 《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全诗五节二十行。
每行九字,这九个音节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最后都以双音节结尾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如《死水》中的“绿酒” 、 “白沫” 、 “翡翠”等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 《死水》 《洗衣歌》等都称得上是具有建筑美的范作音乐美——《死水》每行诗都由四个音步构成,其间又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组成韵脚也精心安排,基本上是二、四压韵(隔行压韵) ,以双音节来结尾,因此读来音调和谐铿锵,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绘画美——《死水》的词汇绚丽、多彩而又富有表现力建筑美——《死水》每节四行,每行九字,视觉上给人以匀称均齐,整齐划一的感觉 《再别康桥》章法整齐,诗行齐整,形式多变,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悄柔美,意想明丽流转,富有音乐与动态美除此之外, 诗作采用的生动的口语, 新颖的比喻, 古诗中常用的顶针修辞法,丰富了新格律诗的内蕴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成就和独特贡献:抒写性灵的率真、纯挚;追求意象的新颖、美妙;讲究和谐的音节、韵律;为中国新诗发展提供了意象美、音乐美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提高了“五四”新诗的美学品位和读者的欣赏水平。
9、巴金前后期小说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 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始终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 《灭亡》和《寒夜》是他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巴金本人在谈自己的创作时,曾经使用过”早期“和”后期“的概念,早期应该是 1929 年到 1941 年,这一时期可以称作创作感情爆发期,后期应该是 1942 年到 1949 年,可以称作风格稳定期巴金在早期的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大,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到了后期,巴金创作的数量减少,热情有所收敛,创作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创作感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开始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并从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表现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这种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一个标志,是“家庭”这个概念的涵义在巴金小说里发生了变化在他的早期作品中, “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专制的具体化,与青年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状态但随着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在他笔下,社会革命的题材越来越少,而对家庭题材则越来越表示出新的关心到了《还魂草》似乎是个转折,这是作家第一次站在家庭的立场上憎恨破坏这个家庭的力量——侵略者的暴行从那以后,家庭不再作为革命的对立物出现了,相反,它成了强权的对立物,成为作家所珍惜的伦理组织。
《憩园》中的杨家小孩不再是高觉慧式的家庭叛逆,而是家庭伦理关系的热心维护者在题材的演变中,我们不难看到作家创作风格演变的轨迹与题材变化相应的是,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逐渐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这是巴金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二个标志 “英雄”是巴金早期浪漫小说中代表作者理想的艺术形象,他们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与献身精神,他们身上散发出理想的色彩,为青年人所崇拜,所效法可以说,杜大心是这类英雄人物中的主要代表但巴金笔下的小人物正与之相反,他们平庸、懦弱,身上毫无引人注目的灵光,但他们又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普通人,善良的人他们的性格是复杂的,他们的心灵中也有美好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多为别人着想,默默的消耗自己的生命到了《还魂草》以后,巴金的作品里再也没有早年的英雄形象了,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艺术表现上,小人物的塑造方式与英雄人物是不同的巴金早期笔下的英雄人物虽然也充满矛盾,但大致是一种抽象的矛盾冲突,如爱与憎,生与死,冷与热,理想与现实之类的冲突在性格塑造中,作家较注重的是某种类型化的性格,单纯、鲜明,但也难免有理想化、类型化的缺点抗战后期,巴金笔下的人物性格越来越复杂,具有生活化和立体感的特点。
在他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寒夜》里,对汪文宣一家的这些小人物的艺术塑造,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巴金创作风格演变的第三个标志,是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人道主义的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本色抗战后期,巴金依然与他早期的博爱思想保持着继承性和一贯性,但是爱的表现方法不同了:不再求助于幻想与暴烈行为,人类之爱的基本观念不再是通过它的对立面“憎”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表现对人物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在他的作品里,人物再也不是以绝对意义上的爱与憎的概念形态出现了,纵使对于旧式的人物,作家也抱有一定的温情这一时期的创作反映了作者以“人类之爱”为在中心的人道主义人生观,以其比较成熟的表现方式,宣告了它的最后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