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工之侨献琴》教学设计.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1333****333
  • 文档编号:198659511
  • 上传时间:2021-09-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77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工之侨献琴》教学设计 《工之侨献琴》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寓言内容及寓意  3.理解对比写法在文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l)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而”“以”“之”字的用法  (2)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2.难点:理解对比写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看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__选自《诚意伯文集郁离子》,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人,辅佐朱元漳平定天下,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官至官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土,封诚意伯  2.导入  __是一篇寓言,工之侨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工之侨两次献琴而结果不同,到底是怎么回事?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轮读  2.请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3.补充课文注释:  焉:语气词,这处可不译所而为琴”而: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表承接弦而鼓之”而:连词,连接两个动作,表承接金声而玉应”而:连词,表并列鼓:动词,弹自以为天下之美也以为”:认为也”表判断的语气词工之桥以归”“以”后省略介词的宾语,以琴归,带着琴回家。

      诸:之于的合音匣而埋请上”匣:名词用为动词,装在匣子里而:连词,表承接诸:之于的合音抱以适市”以:连词,可不译市:集市贵人过而见之”而:连词,表承接易之以百金”以:介词,用悲哉世也”倒装句,谓语用在主语前面,强调谓语“悲哉”然;这些  4.再次朗读课文  5.清归纳三个段的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  第二段写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因为琴经过伪装,又是由贵人献上,竟得到极高的评价  第三段写工之桥的慨叹  6.提问:工之侨是怎样把琴伪装成古琴的?  ??蹦甜寥馨ㄩ珂ワ□驮饼????※剿??ㄛ淫ワ觎趼驮卜觎??※嘉万ㄛ?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琴就“变”成了古琴  7提问:工之桥两次献琴的不同结果表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表明太常、国工、贵人、乐官这般人并不看重琴质量的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它表面上古不古,真是盲目到了极点  8.提问: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讽刺那些不看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社会现象  四、小结  1.词语小结  (l)词性活用  弦:名词用为动词,装上琴弦  鼓:名词用为动词:弹。

        匣:名词用为动词:装在匣子里  (2)“而”字用法  而  金声而玉应表并列并且、而且  斫而为琴表承接不译  默而识之表修饰地、着《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却、但是《论语》  (3)“以’宇用法;  以  工之侨以归介词,带着  易之以百金介词,用  抱以适市连词,表修饰、着  是以谓之文也连词、因《论语》  以  何以谓之“文”也介词,凭《论语》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动词,认为《两小儿辩日》  还以与妻介词,把《乐羊子妻》  以就鼓德连词,来《乐羊子妻》  (4)“之”字的用法:  之  弦而鼓之代词,指琴  还之代词,指工之侨  工之侨闻之代词,指这件事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助词的:  2.课文小结  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工之侨两次献琴而结果不同的故事,讽刺世上一些人缺乏见识,不看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故事的情节不像一般寓言那样简单,入物也有好几个,但全文仅一百二十个字可谓言简而意赅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忧化设计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弦而鼓之()谋诸漆工()  匣而埋诸土()易之以百金()  (二)捐出下列旬子的“之”指什么。

        a.贵人过而见之()  b.工之侨闻之()  c还之()  d.弦而鼓之()  (三)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旬是:()  例句:斫而为琴  入匣而埋诸土b金声而玉应  c.久而不去d.康肃笑而遣之  (四)《工之侨献琴》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附译文)  工之侨得到了很好的桐木,经过砍削后做成了一架琴,装上弦,它的发声和共呜好极了,像金玉的声音一样清亮动听工之侨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呈现给太常寺太常寺的主管人)让最优秀的乐师来看看,大家都说:“这不是古琴把琴退给了工之侨工之侨带着琴回到了家,(先)请漆工帮着出主意,在琴上刻了古代的款式,(然后)装在匣于里埋起来过了一年(才)把它挖了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去卖)恰好)有一个大官从集市路过,看见了这架琴,用一百金买了下来,并把它献给朝廷乐官们传递着看了以后,都说:“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哪  工之侨听了,慨叹地说:“这样的世道真是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啊!”《工之侨献琴》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斫(zhu)  窾(kuǎn)  篆(zhun)  期年(jī)  2、积累文言词语“而”、“诸”。

        3、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熟读课文把握__的语气,培养语感,达到理解__内容和寓意的目的  2、学习__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把握寓意,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不可以貌取人,以形取物,而要认识了解事物的本质这一道理  2、认识事物要把握其本质,作者巧妙构思的艺术美  二、学法引导  自读疏通全文内容,联系寓言的特点把握寓意,体会作者构思的艺术匠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理解寓言的寓意一一讽刺世上很多人缺乏见识,不着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  2、理解虚词“而”作连词时的几种作用;理解虚词“诸”作兼词的含义  (二)解决办法  1、熟读成诵,领悟寓言中所含的寓意,结合课文讲解分析,抓住关键词句使问题得到落实  2、通过课后练习,落实词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  ①生字词  ②两次献琴对比的表格  ③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对照阅读提示和注释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作者、__出处等内容  2、课后复述课文,注意合理想象,补充细节(不要当成翻译)。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我们学过课文《寓言三则》,了解了寓言的一些知识,知道了寓言通常是一些带有劝谕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物植物与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工之侨献琴》,这是由明代开国勋臣刘基写的一则文言寓言我们先来了解刘基和他的《郁离子》  2、由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郁离子》一书,是刘基隐居青田山时所作,包括《千里马》、《鲁班》等十八篇寓言体散文《工之侨献琴》出自书中的《千里马》篇,题目是后加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  ①给下列字注音  斫(zhu)  窾(kuǎn)  期年(jī)  ②体会教师朗读的语气,思考__的寓意  2、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理解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句  (三)教学过程  在学生熟读、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明确,__共三段  第一段,写工之侨第一次献琴,琴虽好,却遭到贬抑,被退了回来这把琴,是“良桐”所制,并且是“金声而玉应”,制作者评价它是“天下之美”但是这架琴经过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经优秀乐帅们的鉴定,终于还是被退了回来,而理由只有两个字“弗古”。

        第二段,写工之侨第二次献琴,觉得到丁极高的`评价  提问:第二次献上的还是原来那一架琴,为什么会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呢?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工之侨精心地对琴进行了伪装;先请漆工绘制了“断纹”,再请刻字工匠刻上了“古窾”,然后又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到地下,过了一年才拿出来而且,这一次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自己去献,而是“抱以适市”,让“贵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就被视为“希世之珍”  这两次献琴的不同结果表明:太常、国工、责人、乐宫这一批人并介石重琴的质量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它的外在形式古不古而对所谓的“古”又是这样盲目到厂极点  第三段,写工之侨的慨叹悲哉世也!”但工之侨的眼光并没有停留在这件事上,他从这里还看到了一种带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到这里、这则寓言的寓意已经很清楚了,请同学们议一议  请三、四名同学起来回答,充分肯定回答正确的地方,最后明确寓意讽刺世上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  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找出各段中的难解字句,并作出解释,积累掌握词语  ①良(很好的)  ②焉(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③弦(名词用作动词,“装上琴弦”)  ④金声而玉应(“而”,连词,表示“金声”和“玉应”之间是并列关系)  ⑤自以为天下之美也(“以”,认为。

      为”,是  ⑥弗(表否定,“不)  ⑦还之(把琴退还给工之侨,之,代词,代琴)  ⑧以归(以琴归,带琴回家  ⑨谋诸漆工(请漆工帮忙出生意诸,兼词“之于”之”,代词,它:“于”介向,向、把等后面的“谋诸篆工”和“理诸土:”中的“诸”也作“之于”解⑩古窾(窾音kuǎn,古代的款识;)⑾匣而埋诸土(“匣”,名词用作动词,装在匣子里而“连词,表示“匣”和“埋”之间的承接关系装在匣子里用土埋起来⑿易(交换,买)⒀希世之珍也(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⒁叹(慨叹)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世上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啊!)  (四)总结、扩展  这篇寓言语言高度简洁全文仅一百二十二个字,故事情节却不像一般寓言那样简单,人物也有好几个例如写国工和乐宫对琴的评价,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两个短句来表现他们的无知,其余与故事主旨无关的话一概不提  这篇寓言还从两次献琴的不同结果中讽刺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缺之见识,不看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便以貌取人或以形取物、而应着重认识了解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