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52158393
  • 上传时间:2023-10-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8.87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1.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具体为:生产领域——1.艺术家的心理特征2.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文本领域——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接受领域(本学期的重点)——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文艺心理学研究内容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过程(艺术家创作过程即是艺术家生命体验的迹化过程)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作品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2.移情:?移情与投射移情是投射(projection)作用的一种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它能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产生失真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就是假定对方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的说就是“以及推人”“以及之心,度人之腹”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良方?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

      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投射效应常发生的情况1.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等与自己相同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总是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2. 当人们发现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就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这时候,投射作用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心灵的安宁,但往往影响自己对人和事的正确判断在这种时候,人们更喜欢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身上)※何为移情?(文艺)“移情说的最初提出者,是德国美学家费肖尔、美国心理学家蒂庆纳。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感到里面去’的心理活动,是‘把我的情感移注物里去分享物的生命’”内模仿”理论注重的是“由物及人”,用自我内在的意识和无意识模仿外在事物的形式和动态而心理上产生的快感,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最纯粹的审美欣赏过程朱光潜认为,移情的作用不简单只是人向物(A——B)即“由人及物”的单边作用,并且也是物向人(B——A)即“由物及人”的“双向作用”即(B——A ——B)第 1 页共6 页主体客体客体——主体——客体双向作用 B —— A—— B情感作用(外化)形式人与物人———物意识反作用(内化)动态朱氏讲到在书法欣赏时候,作者把性格和情趣贯注到字里去,我们看字时也不知不觉地吸收这种性格和情趣,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朱氏认为,书法墨迹没有性格,没有生气,这些生气和性格存在于欣赏者的心理中书法作品引起欣赏者的内心共鸣和唤起潜在的情感,它是接受者的再次补充和创造与此同时,朱氏还说明了书法能够产生移情的原因是“表现”心理学的移情:移情(empathy)可以界定为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是既能分享他人情感,对他人的处境惑同身受,又能客观理解、分析他人情感的能力,是个体内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体验。

      根据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1 强调认知因素的移情定义这类定义认为,移情这一心理品质的核心要素在于个体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觉察只要具备了这种认知上的觉察,那么移情就已经产生了这类概念并不强调移情过程中所伴随的情绪体验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行为活动这类定义的典型代表是Hogan,他认为“移情是对他人所处境遇以及心理状态在认知或想象层面上的理解,这其中并不包含对他人情感的实际体验”2 强调情绪因素的移情定义也有的研究者将个体在移情中产生的情绪体验视为移情的核心要素,在他们看来移情是对他人产生共感的情绪反应单纯对他人内心状态的认知觉察并不意味着个体能够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只有在真正体验到他人的感受之后,才能够产生真正的移情这一观点以Mehrabian和Epstein为代表,他们认为移情是“对知觉到的他人情绪体验的情绪反应3 强调认知与情绪融合的移情定义作为移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和情绪似乎缺一不可,于是一种融合的观点开始产生研究者越来越相信,移情是由认知和情绪共同组成的复杂融合体近年来,有关移情的定义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这种融合的观点如Cohen和Strayer就认为,移情是“理解他人情绪状态以及分享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移情的测量:大多研究者都相信移情是可以测量的,有些研究者甚至编制了特定的移情测量量表,如霍根移情量表(HES)、情感移情问卷(QMEE)和人际反应指标等(IRI)等※3.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观赏者在情感方面对本体怀有关心、热爱、同情、怜悯、留恋、怀念、钦敬、崇拜等善意情感或怀有厌恶、憎恨、愤慨、冷漠、鄙弃等恶意情感理论观点布洛认为,美的纯粹客观性并不存在,使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界定美,将会抹杀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因此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于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并不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而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得美感有利于快感,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然而,若是主客体在心理距离上失距了,例如差距或者超距,则不会获得美感第 2 页共6 页4.皮亚杰理论皮亚杰: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因研究儿童智力和认识发展而闻名,提出了发生认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图式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 一词)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有了图式,主体才能够对客体的刺激作出反应在生理水平上,图式“绝大多数的程序是遗传获得的”它们可以区别作用它的无数刺激和由之产生的感觉,并将其结合到某种结构中在认识水平上,图式可以代表一个分类系统,这一系统使它能够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创造、改造由于存在这样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图式组织,认识主体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皮亚杰得出结论:适应是内部图式与外部环境进行斗争的结果它体现了环境的威力,也体现了图式的能动作用人的认识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主体所具有的第一个图式是遗传获得的图式以这一图式为依据,儿童不断和客观外界发生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非遗传的后天图式逐渐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也就是图式的建构过程皮亚杰把认识图式的发展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construction}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资料补充~)※认识发生论同化顺应认识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皮亚杰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大量实证研究,指出认识的实际发生是建立在“活动”基础之上的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即“认识就是把现实同化于转变的结构之中.”为了说明认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皮亚杰提出了与库恩的“范式”概念相类似的“图式”概念,以及同化、顺应、平衡等概念.“图式”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2]也就是说,图式是主体所具有的对外界信息进行接收和加工的一种动态性的认识结构.个体之所以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因为个体原来具有的图式同化了这个刺激.所谓“同化”就是图式对外界刺激的吸收、过滤、筛选,即个体将外界刺激纳入原有的图式之内,就好象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一样,同化不能使图式改变或创新,这是图式的稳定性.而“顺应”则相反,它是个体受到外界刺激或者由于环境的作用而引起或促进原有图式的变化和创新,以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这是图式的可变性.通过同化或顺应这两种活动,就达到了相对平衡.“平衡”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它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通过肌体与环境的不断作用,图式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这就是整个思维模式的发展过程.※※图式主要特点1、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2、图式决定着人做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3、可引起新信息的加工在原来图示的基础上,新的内容会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认识4、可以预测事件的发展图式主要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书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对认知对象的选择,认知者,未必能注意到2、影响记忆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3、影响自我知觉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自我图式是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概括性的认识4、影响个人对他人的知觉第 3 页共6 页性别图式性别图式理论是兼有认知一一发展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中有关性别定向的论述特征的具体地说,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定向是起源于性别图式过程,起源于儿童根据社会对男、女性的定义编码和组织信息,包括有关自我信息准备状态的因此,与认知—发展理论相似的是,性别图式理论认为:儿童本身认知的加工处理是性别定向的中介,但是性别图式理论还认为:性别图式的加工处理本身是来源于社会团体中的不同性别的不同分工所以,性别图式理论又与社会学习理论一样,都是假设性别定向是一个习得性的现象,因此,它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不可校正的。

      思考:社会学习理论如何应用到某一情境?文艺作品接收与认同的关系社会学习理论 - 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1、强调观察学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语文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2020-2021学年.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人教版)(答题卡).pdf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数学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 2020-2021学年 (2).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辽宁专用)(答题卡).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海南专用)(答题卡).pdf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2020-2021学年.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南京专用)(答题卡).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湖南专用)(答题卡).pdf 云南省德宏州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 2020-2021学年答案zq.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武汉专用)(答题卡).pdf 2022年盐城市中考化学试卷答案.pdf 云南省德宏州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 2020-2021学年.pdf 云南省德宏州数学四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 2020-2021学年.pdf 云南省德宏州数学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试题 2020-2021学年数学答案zq.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福建专用)(答题卡).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全国通用)(答题卡).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广西专用)(答题卡).pdf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广州专用)(答题卡).pdf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2020-2021学年.pdf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无答案PDF).pdf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