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刘遵义:文脉传承其光日新.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xiao****1972
  • 文档编号:84239860
  • 上传时间:2019-03-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文脉传承 其光日新 作者:武少民  来源:人民网   发表日期: 2007-11-14 大字 小字 关闭 东亚经济评论 http://www.e-  文章页数:[1] 文脉传承 其光日新――专访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   香港,沙田,满目葱茏的群山之中坐落着香港中文大学花木扶疏,碧草匝地,风格各异的建筑鳞次栉比……如同一幅展开的静美画卷就在这里,活跃着无数的学界精英、杏坛名宿,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作为香港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中文大学革故鼎新、日新月异,正在向世界崭露出更多风华在行政楼校长办公室,刘遵义校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刘遵义,生于贵州,在香港接受教育,后负笈美国,先后获斯坦福大学学士、加州大学硕士和博士,国际知名经济学家、计量经济学会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专研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1966年建立第一个中国计量经济模型曾任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共同主任、斯坦福经济政策研究所主任2004年7月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至今  一、薪火相传 弘扬中国文化不遗余力  记者:提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以外的人有人以为这是一所文科院校,有人以为这是一所只教授、研究中文的院校。

      贵校设立的初衷是什么?  校长:香港中文大学创办于1963年,是一所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中文大学的名字容易被人误解,其实中文大学既不是只教中文,也不是只用中文教学,比如:医学院全部用英文教学;法学院除了中国法律外,也全部用英文教学;工程学院、理学院绝大部分课程也是用英语教学当然,也有用中文教学的课程,比如: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等  为什么叫香港中文大学?在殖民统治时代,香港的大学全部用英语教学上世纪20年代左右,香港的中学实行双轨制教学,一轨是英国传统模式,6年小学,5年中学,再加2年的大学预修班,然后是3年大学;另一轨是中国传统模式,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香港中文中学的学生,在解放前,很多都是回内地念大学,比如去岭南大学等,香港现有很多以前岭南大学的毕业生,也有读燕京、清华、复旦等大学的有些学校现在已经没有了,比如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等解放之后,有相当一部分香港学生跑到台湾去上学,当时许多侨生就是从香港跑去台湾的学生台湾毕竟不能容纳所有香港中文中学的毕业生,也有一部分学院、书院是从内地跑到香港的知识分子创立的,当时有3个书院,其中一个是崇基书院;一个是钱穆设立的新亚书院;一个是联合书院,在1956年6月由广侨、光夏、华侨、文化及平正5所私立书院合并而成。

      这三家书院都比中文大学成立的早  当時,中文中学的毕业生除了去台湾上学,没有其他上大学的渠道当局希望香港大学能够接收中文中学的毕业生,但香港大学教务会投票时,差一票没有通过于是,就决定成立一所大学,专门接收中文中学的毕业生于是就有了香港中文大学学校的英语名字是“Chinese University”,翻译出来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当时也有其他的翻译,比如说香港中华大学、香港华人大学等,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名字没有被采纳中文大学的“文”是文化的文,不是语言文字的文中文大学是香港目前惟一一所推行双语教学的大学建校40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坚持双语教学传统,推行独特的书院制度,在香港高等教育界卓然而立我们另一个重要使命是要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把中文大学发展成为世界级的一流大学  记者:香港经历了100多年的殖民统治,为什么还能保留一所中文大学?  校长:因为中文中学的学生要上大学香港大学当年如果愿意接收中文中学的学生,就没有现在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由当时已经成立的三家书院合并而成,其中,新亚书院的定位是弘扬中国文化、维持中国文化传统三所书院联合起来,就以弘扬中华文化作为使命。

      中文大学从创办之日起,就得到了香港华人的大力支持,很多人认为中文大学就是中国人的大学,他们对中文大学有一种朴素的民族情感  记者:中文大学的理工科也很强,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中文大学对未来是如何定位的?  校长:由于我们生活在香港一个可以用英语的社会,能够跟国际社会接轨,国外的学者可以在香港生活得很愉快,参与当地的活动也没有什么障碍,因此香港高校在吸引外国学者等方面,比内地的大学有很大优势此外,我们也有与内地一些大学合作的传统,中文大学是第一家跟内地大学开展合作的香港大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们就开始跟内地大学开展合作中文大学从1997年开始在内地招生,是香港高校中最早在内地招生的大学中文大学还有一个相当长的普通话传统,当年新亚书院的很多老师用普通话上课,这些老师大多是从内地来的崇基、新亚、联合三所书院的院歌,都是用普通话唱的  记者:你所指的“双语教学”指的是普通话和英语?  校长:也不是这有一个历史的转变过程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很多老师是说普通话的但到了7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之后,老一代的老师逐渐退休了,新上来的一代普通话就不多说了,开始以广东话为主学生一向使用广东话,从上世纪80年代到1997年的中小学生,基本上不会说普通话,因为英国政府没有提倡,导致中间有一个断层。

      现在,中小学又开始提倡说普通话了,再过十几年,年轻人说普通话应该没有问题了现在,我很难保证中文大学的学生都会说普通话普通话的普及需要一个过程,这与时代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以前是老师用普通话,现在是中小学生逐渐会说普通话中文大学的定位是利用自身优势,既跟国际学术科研机构合作,又跟内地高校紧密联系,在其中扮演一个桥梁的角色  二、精英云集 教研并重育英才  记者:中文大学有很多世界级的专家学者,其中诺贝尔奖得主就有两名他们虽然未必是学界领袖,但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崇高的地位他们能否运用自己的学术成就来引导学生?大师教书能否真正发挥作用?  校长:他们在中文大学都从事教学活动杨振宁常常来中文大学,而且他也开课作为一个大师级人物,杨振宁能够很简洁的把很高深的内容,用很平常的话说出来,我想这对学生会有很大帮助,他们会受益匪浅我们还有一个获诺贝尔奖的教授莫利斯,他很喜欢和学生来往,他现在是我们一个书院的院长他们都是中文大学的宝贵财富现在,中文大学有两个诺贝尔奖得主,还有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杜林奖得奖人姚期智教授,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有9到10个  记者:杨振宁兼职很多,能花多少时间来教学呢?  校长:杨振宁一年到中文大学至少3、4个月,不是只挂名而已。

      他给本科生四年级的学生开课现在,杨振宁住在北京,来香港非常方便以前住在美国,就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莫利斯教授会一年在这边工作12个月,现在他太太也过来了  记者:他们是通过校长的关系邀请过来的?  校长:是学校邀请过来的他们来中文大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国人在香港生活得很愉快,也很舒服在东京,你不懂日本话就很不方便;在北京,不懂中文也很麻烦但在香港不同,只要懂英语,就哪里都可以去这是香港的一个优势此外,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不断加强,交通也非常便利  记者:香港很多大学都提倡全人教育,惟独你们通过古典的书院制去推行,书院制的内容和模式分别是什么?  校长:中文大学现在实行的书院制,非常接近牛津和剑桥大学的书院制大学和书院在教育上分工不同大学负责学位的课程,比如说你要念数学,数学要上什么课程,要考什么试,完全是大学来决定的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属于哪个书院,数学系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同时,每个学生都隶属于一个书院,书院负责通识教育,其课程跟主修专业没什么关系比如说中国哲学、法国音乐等等通识教育很多是在书院进行的同样,所有老师也都隶属于一个书院,这样就使他们在上课之余,还有很多机会跟学生交流和沟通这非常受学生欢迎,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

      比如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去内地买东西等等,都是一种很好的交流中文大学香港唯一一所实行书院制的大学北京大学前一段时期开办的蔡元培班,有点类似于书院制度不过,北京大学选的是精英学生,中文大学是每个学生都要隶属于一个书院学院也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比如:组织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等,学生非常乐意参加中文大学有四个书院,除了原有的三个书院――崇基、新亚、联合书院,还有后来成立的逸夫书院现在,还有两个新的书院――晨兴书院和善衡书院,正在建设之中  记者:两年前,你们开办了“环球商业学”课程,与丹麦和美国的大学合作,同学在香港、丹麦和美国三地上课,在欧亚美三大洲10个城市实习观摩到目前为止,这种新模式有什么优点与不足?是否具有普遍性,对其他的学科是否适合?  校长:这种模式好像没有不好的地方因为商业是全球化的,需要每个地方都去,比如美国、欧洲等地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同学和老师都是全世界来的,大家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对学生以后出来工作有很大帮助通过这段时期的学习,学生不仅语言有进步,整个视野都开阔了,对其他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大大提高通过学习,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人是怎样思维的因为你要从事商业活动,人家的文化传统跟你的不一样,有时候用同样一个字,意思也不一样。

      所以你多跟人家来往,以后交流起来会方便得多  在这三个地方开设的课程,都是提前按照不同分工,大家一起商定好的具体是由商学院跟他们两家协调三家开设课程不能重复,但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如何确保课程涵盖不同领域,需要大家一起好好策划决定了就不会改,因为这些人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而且这些内容一定要学会在这种模式下,三个地方的学生需要在一起上课,比如在美国开课,香港和丹麦的学生就都要去美国,在香港、丹麦开课也是如此三个地方的学生就是一个团队,他们学习的课程也是一样的作为同班同学,他们一起做功课,一起学习、交流,跟上大学没有两样  这种模式在商科比较适合,因为商业是全球化的,各个国家基本一致,比较便于推行数学就不需要这样,因为数学受不同文化的影响比较小;法律似乎也不适用这种模式,因为在这个国家适用的法律,到另一个国家就没什么用当然,对其他一些有需求的学科,也可以考虑实行这种模式除了商科以外,其他学科也有很多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比如,医学院的每个学生,在四年级到五年级的暑假,都要去外地学习6个星期但作为专业课程设计来说,这种模式是商学院特有的  记者:香港很多大学的校训都非常典雅、具有中国特色比如中文大学的校训是“博文约礼”,香港大学的校训是“明德格物”,是中国教育的强势让这些校训成为必选项,还是因为要考虑平衡,选择这种校训在培养学生、弘扬教育理念方面能起到什么作用?  校长:校训是有传统的。

      香港大学作为殖民统治时代的大学,也选了“明德格物”,这种选择是中文的传统使然港大的校训有英文,中文大学的校训是没有英文的中文大学每个书院都有院训,都有典故和出处比如:崇基书院奉行基督精神,院训是“止于至善”;新亚书院秉承中国传统文化,院训为“诚明”;联合书院校训“明德新民”;逸夫书院则是“修德讲学”这些不同的校训对学生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对校训内容比较了解,学校会在新生入学时加以解释香港现在的中学生,都应该学过《论语》等儒家经典,虽不是全部,但至少了解其大致内容至少《大学》应该念过内地对《论语》的研究也很热,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也有专人讲解《论语》这都反映出中文的传统一直薪火相传  记者:如何吸引优秀人才来大学执教,比如选拔一个经济学教授,需要哪些手续,前后要花费多长时间?  校长:恐怕要好几个月时间选拔过程一般不会公开比如,邀请一个有名的教授,如果公开的话,万一他没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