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无锡民间艺术——锡绣.ppt

6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25391555
  • 上传时间:2017-12-1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04M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无锡民间艺术——锡绣,锡绣的历史,锡绣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所述:“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这段话记载的是:“晋平公派遣使节叔向来吴国访问,叔向由吴国返回山西时,吴国人用装饰富丽的花舫为他送行,在船的两舷,各有五百名送行者,有的穿着刺绣服装,有的穿着锦缎和毛皮的服装晋平公在位时限为公元前557——前532年,而吴王阖闾徙都苏州为公元前514年,由此可知,这段史料所记载的还是吴国设都于无锡梅里时的事,这说明早在公元前6世纪,无锡地区就已经流行着刺绣技艺又据无锡《金匮县志》记载:“堆沙刺绣兹明尤仲骥妻子余氏所制“早寡保孤、创制堆刺纱绣,此业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可见当时无锡一带的绣技盛况另外“回文彩绣锦(俗称戳纱绣)”也是当时极有名的工艺品它采用大折技花纹样,运用挑花绣法,也有把整朵花样缀成方胜格子,形成四方连续在技法上高度发挥图案艺术的装饰性,显得格外巧妙还有流行于民间的“挑花绣”,这种绣品在一定部位作方、园、菱、放射等单一意匠图案,或缀成二方连续为带样延展、或缀成四方连续为整幅延展,制作方法是先在料子上用粉线划一个大概结构,然后在既定的部位中运针,优秀的作品全凭作者心细手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配色有大红大绿的,也由单纯素朴的,各见长处挑花绣后来逐渐被更为简易的“列针绣”取代,刺绣花样一般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图案,如“吉祥如意”、“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等最为常见,当时的刺绣主要以家庭“女红”的形式存在,品种有鞋头、枕套、帐幔、椅垫、香包、镜袱等等锡绣的发展,锡绣早在200多年前即很有名,史志最早记载出现于明代中期当时盛行的为“十字挑花”和“堆栈纱刺绣”长时期中,锡绣一直以折枝花卉和图案装饰为主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江南著名刺绣艺术家丁佩曾寓居无锡,她在无锡生活其间,身居闺阁,长期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并利用“绣余清暇”之时不断总结经验,偶有所悟,即执笔纪录,“积久辄成篇帙”后来她将这些刺绣艺术理论整理成书,于道光元年出版发行,这就是我国刺绣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著——《绣谱》在这部九千余字的著作中,丁佩首次提出了“齐、光、直、匀、薄、顺、密”七字诀,总结了中国刺绣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规律,成为后人研究刺绣的理论基础丁佩说:“刺绣以针代笔,以绢素为纸,以丝线为朱墨、铅黄”,同书画一样,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为“闺阁中之翰墨所以后人把这类出自闺阁中的观赏绣称之为“闺阁绣”,而“闺阁绣”在近代无锡刺绣艺术史上,一直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在锡绣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涌现出许多卓越的刺绣艺术家其中影响和成就最大的,首推华璂她与李佩黻带领的锡山绣工会成为锡绣的两大流派光绪三十三年,李佩黻在华文川的支持下,在无锡创办第一个民办刺绣教育机构——锡山绣工传习会在华文川、王云轩、陈旧村等书画家的协助下,用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来指导绣工创作设计和传授绣艺在绣稿设计方面,特别注重保持淡雅清丽的江南画风;在绣法上以缠针、列针、散套针为主,但根据物象的需要,也运用切马鬃、打籽、高绣和堆绢等手法,提高刺绣的艺术效果创立“填色稀铺法”,使大面积的渲染和远景烘托的难题得到巧妙解决在原有锡绣工艺的基础上,对刺绣技艺进行改良,创造了画书绣结合、富有变格特色的新绣法以后无锡有几所女校增设刺绣科补工女校首先附设绣工专修学堂,继而志成、学艺、振秀等女校均开设刺绣课,青年女子学绣成风无锡刺绣从此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期,形成了“锡绣”淡雅清丽、细云光薄的艺术特色,与“湘绣”、“苏绣”齐名1938年,华璂与许频韵合著《刺绣术》这是继我国刺绣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著——丁佩《绣谱》、沈寿《雪宦绣谱》之后,我国刺绣史上的又一本技法专著华璂的作品以西洋水粉画、油画为稿本,在以传统中国画为稿本的刺绣界刮起一股创新之风。

      更可贵的是,她不但在内容上引进了现代绘画的写实风格,在刺绣针法止,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华璂运用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列针”和“琐和针”,打破了传统次绣一味追求平、匀、细、密的死板做法,她放针自由,线条活泼而多变,所用绣线,也是多色绞合,决不拘泥于密针细线,而是粗犷中带有缜密,分外显得洒脱奔放在色彩方面,她特别讲究明暗层次的安排,巧妙地将数百种色线安排在一个画面之中,利用丝线的色光,真实地反映大自然中的天光、云色、林荫、草丛,给人以和谐的美感华璂这种自由的运针方法,成为现今盛行的乱针绣法的先导在其刺绣专著中,特别注重对大自然中光色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新法风景绣的要诀,就是如何通过巧妙的针法,运用绣线丝光的材质美来真实地反映物象的自然美,对锡绣有着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意义解放后由于政府的重视才逐渐恢复,1957年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恢复了传统的锡绣艺术,其中老艺人华慧贞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1957年在政府的重视下,将华慧贞聘到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锡绣研究,先后恢复了锡绣传统品种“戳纱绣”和“切马鬃绣”,整理了锡绣传统针法,还进行了新技法的探索,与画家唐原道先生合作,独创了戳纱针法绣制花鸟的做法,受到绣界的一致推崇。

      锡绣于1965年并入中华绣品厂研究室,在1965—1978年培养出一批青年刺绣艺徒,并绣出大量优秀作品,其中《红梅翠竹》、《雉鸡牡丹》、《月季绶带》等作品被选送到加拿大、美国等展出1978年恢复成立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后,又重新成立了刺绣创作室,锡绣开始重放光彩首先在继承锡绣传统针法“切马鬃绣”的基础上,创出了“马鬃绣”这一新绣种,以马鬃毛为绣线制出的“猫戏螳螂”非常逼真,绣制的《八十七神仙卷》(局部)作品入选1981年全国抽纱展览会,并编入《苏绣精粹》一书中1981年在探索研究新品的过程中,根据唐代苏鹗在《杜阳杂编》中记载:“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虞眉娘,年十四,幼而慧悟,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画分明,细于毛发……”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技艺人员,根据文献中仅有的文字记载,在张炜农付所长和老艺人华慧贞的带领指导下,由赵红育、陆金仙、金家翔、张磊等组成创新研究小组,成功地创制了“双面精微绣”这一刺绣艺术新品种精微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卷幅微小、构思巧妙、绣技精湛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画面中,精心构画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案,经由刺绣艺人用双面绣技法精工绣制,无论蝇毫的文字,还是寸人豆马,都显得形神兼备、意趣无穷,令人爱不释手。

      精微绣问世后,得到国内外艺术界、收藏界人士的赞赏,并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多次获奖,被誉为我国刺绣艺苑的一株奇葩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无锡市赵红育锡绣大师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2008年无锡精微绣作为苏绣的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赵红育成为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